初二语文(统编版)-抽象事物说明顺序的安排——逻辑顺序-PPT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二语文(统编版)-抽象事物说明顺序的安排——逻辑顺序-PPT课件(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1 10: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抽象事物说明顺序的安排——逻辑顺序
初二年级
语文
实体事物与抽象事物
实体事物
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亭台楼阁等实物
直观可感
抽象事物
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事理
抽象复杂
《十万个为什么》
雷阵雨后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冬天窗户上的玻璃为什么会结窗花?
为什么金鱼睁着眼睛睡觉?
为什么蝌蚪会变成青蛙?
……
现象背后的成因
事物的本质规律
事理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
什么是抽象事物
对课文《恐龙无处不有》进行如下改写,请推断改写后的说明顺序。
《恐龙无处不有》
说明目的
说明内容
说明顺序
原文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从南极出现恐龙化石这一古生物学发现说明地质学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性
逻辑顺序
改写
说明恐龙生活范围非常广泛
介绍世界各地恐龙化石分布情况
空间顺序
抽象事物说明顺序的选择原则
说明目的
说明内容
恰当的说明顺序
写作任务
你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这几年来,你觉得周围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写作任务
提示:
1.确定说明对象,如空气、水质、植被、交通状况等,写出它的变化。
2.查找相关资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3.注意安排好说明顺序。
确定说明对象
1.自然环境
天气与气候:如气温、降水、风沙、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
自然资源:如空气、植被、太阳能、水资源、矿产等
2.人文环境
生活环境:如绿化、发电、照明、水质、垃圾、噪声等
交通环境:如公路、铁路、航运等
确定说明对象
1.跨学科综合考察,充分利用已有资料
如地理、生物、物理、政治等学科教科书或相关书籍
2.结合个人兴趣和实际观察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观察和经验和谐地应用到生活上就是智慧。——冈察洛夫
新闻标题《河流变清、空气改善、动物回归,意想不到的疫情“副作用”》
明确说明目的
“千古文章意为高”
说明目的
文章的灵魂
写作的方向
请结合学习任务单中课前预习任务,分析以下两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有何不同,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说明文写作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说明目的。
题目
说明对象
说明目的
《大自然的语言》
《生物入侵者》
请结合学习任务单中课前预习任务,分析以下两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有何不同,并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思考:“我们周围的环境”说明文写作可以有哪些不同的说明目的。
题目
说明对象
说明目的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学知识
介绍物候学知识,呼吁人们重视物候学研究
《生物入侵者》
生物入侵者
提醒人们重视生物入侵者的危害,呼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消极有害
积极有益
明确说明目的
“我们周围的环境”
提醒人们关注环境改善情况,推广保护环境的有效方法
提醒人们警惕环境污染危害,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说明目的
举例
探究交通拥堵改善原因
倡导因地制宜使用燃料
宣传绿化对环境的好处
阐释空气质量好转成因
关注河流水质保护进程
认识温室效应及其危害
介绍光污染现象和影响
研究科学防治沙尘天气
呼吁人们关注噪声污染
倡导积极进行垃圾分类
选择说明内容
请结合学习任务单课前预习任务中对《生物入侵者》和《向沙漠进军》两篇文章的阅读,思考:针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写作任务的不同说明目的,说明内容及重点的选择有哪些不同。
《生物入侵者》文章结构图
生物入侵者
简介现象、概念及危害
具体说明危害
分析产生原因和途径——日益繁荣的跨国贸易
学术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
自然途径迁移生物没有危害
举例说明应对措施
斑贝、棕树蛇等入侵破坏生态和经济
向沙漠进军
沙漠对人类的危害——地中海沿岸和中国陕西榆林地区
治理沙漠取得成绩——保护了农田,开辟了绿洲,防护了交通线路
应对沙漠危害措施
沙漠利用价值前景——利用风能、太阳能等造福人类
进攻——充分利用水源
风和沙的危害方式——“游击战”和“阵地战”
防守
抵御风沙袭击——配置防护林和草皮
抵御沙丘阵地——植树种草
《向沙漠进军》文章结构图
选择说明内容
“我们周围的环境”
积极有益的环境变化
消极有害的环境变化
重点说明内容
环境发展的前后变化
环境问题好转的成因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环境污染的现象
环境污染的危害
造成污染的原因
习作片段1
原文
我们的乘车环境变得越来越舒适,这要归功于公交设施在不同方面的优化改造。
2012年以前,北京公交大部分是柴油动力车,发动机老旧,更不要提安装空调和暖风。公交车使用的单道侧拉窗,使前后车厢都有空隙,整车密封性差。
阅读以下习作片段,思考说明顺序运用是否合理。
2012年之后,北京公交系统普及天然气动力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提升。在车顶还加装了空调,行车噪音也更小。双道侧拉窗的普及,与后置发动机铰接技术的应用,使车厢密封性提高。车窗上的纳米贴膜还能防晒。
在2018年,新能源理念广泛应用于公交车,无噪音、高性能的电动机车缩短了乘车时间,空调设备也进一步完善。通过安装车载无线网络、导航、电视等设施,人们的乘车体验更加完美。
习作片段1
分析
说明顺序运用不合理。原文按时间先后顺序介绍,不能很好地说明乘车环境与公交设施在不同方面优化改造之间的关系,而且三个时间段的说明内容有重复和交叉,没有很好地考虑说明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应提炼出公交设施优化改造的不同方面,如车辆动力、密封性、空调设备、防晒设施、降噪等,按照这些因素对乘车环境的影响由大到小的逻辑顺序进行写作。
习作片段2
原文
纵观北京空气质量发展的历史,呈现出可喜的变化趋势。
早在2013年,北京每月空气质量指数平均在100左右,属于轻度污染。随后几年大部分时间也为轻度污染或中度污染,空气质量达到优或良的时间少之又少。在2017年5月左右,北京出现了历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空气污染,空气质量指数超过500,达到严重污染程度。但到了2018年,不但从数据上来看,污染指数大大下降,而且居民的主观感受也是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习作片段2
分析
说明顺序运用合理。原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北京空气质量发展历史,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比较中写出变化趋势,说明顺序的安排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安排说明顺序——符合事物规律
时间顺序
环境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或趋势
空间顺序
环境在不同地区的变化或因地制宜的环境治理方法
逻辑顺序
环境变化的成因、环境污染的危害、治理环境的措施
回顾《大自然的语言》和《恐龙无处不有》逻辑顺序类型
?题目
内容
逻辑顺序类型
《大自然的语言》
先列举物候现象,后分析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
先简单后复杂
先主要后次要
《恐龙无处不有》
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到板块构造理论
从具体到抽象
从现象到本质
结合学过的逻辑顺序类型,思考以下习作片段的说明顺序运用是否合理。
习作片段3
原文
北京为什么要如此卖力地植树造林,绿化城市呢?这就与绿化的好处息息相关了。
空气质量差、污染严重无疑是北京环境最重要的问题。由绿树组成的防护林便成了北京的“大救星”——它能防风固沙,减少浮尘,有效防止沙尘的侵袭。
不仅如此,这位“救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清除有害气体,过滤粉尘等颗粒物。
除此之外,绿树还能排出氧气,清新空气。
最后,青葱绿植可以消暑纳凉,美化环境,不但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也使人心情放松、精神愉悦。
因此,植树造林不仅治理了环境,也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净化了人的心灵。
习作片段3
分析
说明顺序运用合理。原文说明绿化好处,先从最重要的防风固沙说起,这也是最容易认识的外部防治作用。然后从内部角度介绍绿化作用,能吸收有害气体,还能释放氧气。最后介绍相对次要的功能,美化外在生活环境和净化内在精神世界。采用由主到次、由表面到内在的逻辑顺序,充分考虑人们认知习惯。
习作片段4
原文
为了有效解决雾霾问题,北京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首先,坚持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大力实施“煤改气”。与此同时,加强对机动车尾气排放的管理,对排放不合格车辆进行整治。政府还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争取做到行车零排放。
除了优化能源和减少排放之外,北京为应对雾霾天气还设计了很多应急预案,比如雾霾发生后要进行道路洒水降尘。另外,雾霾的预报也更加及时、准确。
在上述工作之余,北京还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把一些重污染的行业和企业迁出北京城,从源头上减少了雾霾出现的机率。
习作片段4
分析
说明顺序运用不合理。原文介绍治理雾霾行动,先说相对重要的优化能源和减少排放,然后是次要的应急预案,最后才说最重要的源头治理行动。这不符合认知事物由主要到次要的习惯。应把优化产业结构源头治理行动放在最前面介绍。
安排说明顺序——遵循认知习惯
先概括后具体
先总说后分说
先现象后本质
先一般后个别
由主要到次要
由具体到抽象
由表象到内在
由客观到主观
从简单到复杂
从原因到结果
从性质到作用
从理论到实际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文章结构图,梳理文章从哪些角度展开说明,思考各个角度之间有什么关联。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的四季变化现象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根据《大自然的语言》文章结构图,梳理文章从哪些角度展开说明,思考各个角度之间有什么关联。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的四季变化现象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研究意义
现象
概念
作用
成因
什么是物候、物候学
逐层递进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结合《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内容角度之间的关联,分析以下习作片段的说明顺序运用是否合理。
习作片段5
原文
噪声问题在我们小区中的变化十分明显。以前家门口车辆产生的噪声给小区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困扰。经过几年改进,现在一出门便有高大的杨树和梧桐,它们减轻了来往车辆产生的噪声影响。
不得不说,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非常大,最主要是造成耳聋、听力下降等问题。除此之外,噪声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人们始终没有停止寻找治理噪声的措施。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治理措施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产生。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也是较好的方法。
近年来治理噪声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我们不能因此松懈。相信噪声污染问题会因为大家的重视和努力逐步减少直至消失。
习作片段5
分析
说明顺序运用合理。原文从身边噪声变化现象谈起,提出噪声污染问题,接下来分析危害,总结解决措施,最后介绍治理成果。说明角度丰富而合理,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
安排说明顺序——丰富思维角度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现象
概念
作用或危害
成因
方法途径
研究意义
成果前景
优秀习作赏析
春日“飘雪”几时休
北京以前每到四、五月份,总会出现一种奇观,春夏之交飘“白雪”,一连飘上十几天。这并非气温气候异常,而是北京城内大量种植的杨树携带着种子的花絮飘散形成。不过,近年来的春日“白雪”现象有所缓解,与之前相比,在数量和规模上已有明显减少,持续时间也由两、三个星期缩减为约一个星期。
北京的杨絮污染问题是有历史原因的。据了解,北京现有的杨树主要集中种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中国城市绿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投入有限,而可选择的树种又相对较少。杨树凭借着适合北京土壤和气候,易于成活,且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较低等先天优势,成为北京绿化的主力树种。
但是,杨絮的随风飘舞,对市民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首先最直接的是呼吸上的危害,患有鼻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人常会因杨絮的刺激而复发疾病,同时随处飘的杨絮,携带很多细菌和病菌,对市民尤其儿童的呼吸健康造成极大影响;其次是间接在消防上的危害,杨絮在干燥的环境下属于极易燃物品,聚集的杨絮一遇火星便会爆燃,对防范火灾是个重大考验。
如何治理杨絮污染,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想出了很多方案与方法。首先是因地施策的工作方案。在城市里,医院、幼儿园、学校、公园和大型社区等人流密集区,杨絮对市民影响大,需要重点治理;在农村地区和近郊,人口密度较小,作为缓治区域,根据影响程度逐步治理。山区和远郊区,人口密度极小,杨树分布又较偏僻,则让其自然生长。同时,环境专家还提出标本兼治的方法。“治标”包括高压水枪喷雾,修剪树冠,化学抑花等方式;“治本”则包括源头控制,逐步更换,疏伐过密林地等方式。
经过几年的整治,北京的杨絮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尤其在控制二次飞絮方面颇有成效。园林工人通过种植宿根地被植物,对裸露地面进行覆盖,吸附滞留杨絮;再加上环卫工人对道路地面的随时清理,二次飘飞杨絮的问题基本解决。
我们期盼,困扰北京十几年的杨絮问题会通过合理科学的生态环境整治,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北京能够早日实现“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
说明对象:杨絮污染问题
说明目的:指导人们科学认识并有效防治杨絮污染
春日“飘雪”几时休
杨絮污染近年来的变化情况
造成杨絮污染的历史原因
治理杨絮污染的方案和方法
控制二次飞絮的阶段性成果
春日“飘雪”几时休
杨絮污染的危害——人体健康和消防安全
因地施策
时间顺序
逻辑顺序
由主到次
标本兼治
逻辑顺序
由现象到本质
空间顺序
治理杨絮的目标意义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逐层递进
复原写作提纲
逻辑顺序
由易到难
课堂总结
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叶圣陶《文章例话》
要根据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选择恰当的说明顺序。
安排说明顺序要符合事物规律,遵循认知习惯,丰富思维角度。
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英国作家吉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