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
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杜甫的《忆昔》和《春望》
,对比一下描写的情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是唐玄宗统治,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八年浩劫成割据,
开国容易守业难。
(一)背景(原因):
(
《长恨歌》和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
史料解读
1.
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让学生说出安史之乱的结果。
3、(
安史之乱的影响)读教材,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的影响
答案提示: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目标导学二:官逼民反黄巢起义,
朱温反叛唐朝灭亡。
1.学生读教材和图,不第后赋菊
,说出黄巢起义背景、经过、结果与唐朝的灭亡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起义军虽然一度攻占了长安,最终却被原为义军将领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了起义。
2.(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灭亡的基本情况)
目标导学三:五代十国重分裂,
藩镇割据是根源。
1.
教师讲述:后梁建立的基本情况?(朱温陆续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据势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2.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镇割据。
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答案提示: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三、课堂总结
唐朝盛极一时,最后因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导致了王朝的衰败,和接下来几百年的混乱,我们应该从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为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戒骄戒躁,始终如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是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部编人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通过情景设置等方法,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契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授语速太快,不利于学生听课效果,需要注意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