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奕喻》同步练习(八年级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奕喻》同步练习(八年级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02 1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九 弈喻
·积累运用·
1. 《奕喻》选自《 》,作者 ,字 ,号 ,又号 , 代学者。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一客数败( ) (2)嗤其失算( ) (3)予赧甚( )
(4)不逮己也( ) (4)多訾古人之失( ) (6)不能讳也( )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客数败( ) (2)嗤其失算( )
(3)予颇易之( ) (4)甫下数子( )
(5)竟局数之( ) (6)予赧甚( )
(7)多訾古人之失( ) (8)平心而度之( )
4.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不同含义。
(1)辄欲易置之 古义: 今义:
(2)以为不逮己也 古义: 今义:
·阅读感悟·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 文中在写下棋时,重点写了什么场面?
6. “后者招予观奕者,终日默坐而已。”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7. 本文以下棋作喻,向我们说明了生活中一个什么道理?
8.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
9.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拓展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蜃 说
[宋]林景熙
尝读《汉书·天文志》,载“海旁蜃气像楼台 ”,初未之信。
庚寅季春,予避寇海滨。一日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中忽涌数山,皆未尝有。父老观之以为甚异。”予骇而出,会颍川主人走使邀予。既至,相携登聚远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联如叠 ,列如 岫 ,隐见 不常。移时,城郭台榭,骤变起,如众大之区,数十万家,鱼鳞相比,中有浮屠老子之宫,三门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公输巧不能过。又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日近晡 ,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笔谈》记登州“海市”事,往往类此,予因是始信。
噫嘻!秦之阿房,楚之章华,魏之铜雀,陈之临春、结绮 ,突兀凌云者何限,运去代迁,荡为焦土,化为浮埃,是亦一蜃也。何暇蜃之异哉!
[注] 海旁蜃气像楼台:《汉书·天文志》有“海旁蜃气像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之句。此指“蜃气”形成“楼台”的景象,即“海市蜃楼”。 庚寅:指元至正 27 年(1290),时作者避元初战乱于浙江沿海。
第:但,只。 ( ):山峰。 岫( ):山峰。 见:通“现”。 ( ):忽然。 晡( ):申时,黄昏时分。 阿房:秦始皇时所建之宫殿名。章华:春秋时楚灵王所建之宫殿名。铜雀:东汉末曹操所建台名。临春、结绮:南朝陈后主所建之楼阁名。这些建筑都是当时高大豪华建筑之最。
1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家僮走报怪事( ) (2)鱼鳞相比( )
11. 本文从不信《汉书》所记关于海市蜃楼的说法起笔,有什么好处?
12. 文中写了海市奇景的哪三次变化?多次运用比喻,有什么好处?
13. 作者把秦之阿房、楚之章华等历代宏伟建筑比作瞬息即逝的海市蜃楼,表达了什么样的深意?
14. 本文的文题可否改为“蜃”或“海市蜃楼”?为什么?
·综合实践·
15. 课文《奕喻》借下棋来阐明人生道理,《蜃说》一文则借海市蜃楼表达了对人世沧桑的深邃议论,请你也选择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来说明一个道理。
一九 弈喻
1. 潜研堂集 钱大昕 晓徵 辛楣 竹汀 清
2. 略。
3.(1)多次。(2)讥笑。(3)轻视,看不起。(4)刚刚。(5)终了,结束。(6)羞愧,难堪。(7)诋毁。(8)估量,揣度。
4.(1)古义:改变。今义:容易。(2)古义:及,赶上。今义:捉。
5. 重点写“我”在由观棋到下棋过程中前后态度的不同变化,即由观棋时的跃跃欲试和因客人的“数败”而在内心里讥笑他,以为远不如己的傲慢,到自己与客人下棋时的思竭智穷、不堪一击,因而内心十分羞愧,“不能出一言”的狼狈。
6. 这件事对作者震动很大并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7. 观人之失易,见己之失难。
8. 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因此,只有“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才能比较公允地评价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9. 警戒那些主观臆断、盲目自大、不知以为知的人,教人领会做人的道理。
10.(1)跑。(2)紧靠并列。
11. 引出话题,经过亲见,终于相信。首尾照应,结构紧凑。
12. 一是奇山异峰,二是繁华都市,三是各种物像。多以比喻描写,十分生动传神。
13. 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告诫统治者:历代王朝的崩溃皆始于自身的腐败堕落。
14. 不能。文章除了描述“蜃”或“海市蜃楼”之外,更有感叹历史“蜃楼”之深意,“说”字就表明了这层意思,因此不能去掉。
15. 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