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常见的岩石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岩石与矿物》第一课《认识常见的岩石》。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认识岩石的分布,了解岩石的用途。第二部分,探究岩石的特征。第三部分,认识几种类型的岩石及其用途。第四部分,模拟变质岩的形成。此课例是本课教学的第一课时,研究上述前两部分内容。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了组成地球的物质“水、空气、土壤”基础上开始了本单元研究的。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岩石已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在山上、河边、工地等地方都见过岩石,从科普书刊、电影电视中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在本课中,一方面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岩石的了解,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和态度进一步细致观察岩石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知道对岩石的探究是为了解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展开。
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3、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4、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5、能根据需要,从资料学习中进行提炼、总结。
科学知识:
1、能描述常见岩石的特征,如颜色、颗粒、软硬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难点:详细的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一些岩石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板书、在黑板上画、视频、课件、准备一个能浮的岩石、一杯水(演示用)
2、(14份)火山岩、花岗岩、石灰岩、页岩、大理石、砂岩(写上号码,培养皿中)一杯水、放大镜、钉子、实验记录单、抹布、镊子
全部放盒子里
3、(14份)稀盐酸
单独放盒子里
4、稀盐酸相关的急救措施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小块岩石,能用1-2句话描述一下其特征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一小段视频(约5分钟)介绍人类与岩石的历史。
(1)
导入
1、(PPT图)地球,45亿年的历史,孕育了无数生命,地球上的岩石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发展。长久以来人类渴望了解岩石,以便更好的利用岩石。
今天我们就要循着前人的足迹,【认识常见的岩石】。
2、(地球的图)岩石——哪里有啊?
(在山上、在水底、在土壤里、在......)
(1)这幅图还记得吗?看到岩石在哪里了吗?(适时补充三年级的那张图片)
PPT文字:有些岩石裸露在空气中,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
(2)这什么意思?(地球、鸡蛋)
PPT文字: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外壳,
(3)师小结:岩石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洋底部的下面都有岩石,它就像蛋壳一样,把地球团团围成一圈——也就是岩石圈。
(2)
活动一:介绍自己带来的岩石
1、
课前请大家各自带来了一块岩石,拿出来看看!(学生挥一挥)
2、
请大家在4人小组内,用1-2句话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特征。
3、
谁能把你的石头放到投影下,用1-2句话简单的介绍一下它的特征。
(请一组4人上去,轮流介绍。)
4、
谢谢4位同学。我们看到了岩石的样子真是形态万千,各不相同呀!
5、
我刚刚看到有位同学带来这个。(出示瓷砖)
(学生提出异议,瓷砖不是岩石。)是岩石吗?
(生:岩石应该是天然的,瓷砖是人造的。)
6、教师小结:
噢!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物质。
(3)
活动二:辨别岩石
1、在下面的物体中,哪些是岩石?为什么说它们是岩石?(PPT图)
请四人小组内讨论。(教师将相应的图片贴在黑板上)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上台移动图片并解释)
(全班参与讨论,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物质。
3、PPT图:手镯。
那这个是岩石吗?
(学生争辩,教师小结:它是玉雕琢而成的。玉石是岩石的一种,把玉雕琢成手镯,只是岩石的一种用途而已。)
在人们的生活中,岩石还有很多用途。(ppt图
小主人雕像、鲲池)例如,用岩石来雕刻、花坛中的装饰的太湖石等。
你还能说出岩石的哪些用途?
(生说一说)(2人即可)
5、小结:可见岩石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
(4)
活动三:观察岩石并自己给岩石分类
1、因为岩石的特征各不相同,人们需要尽可能多的观察到各种岩石的特征,以便来区分和利用它们。
(PPT图)老师今天就带来了一些岩石,并给它们编了号,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征吗?
你有什么办法来研究这些岩石?
(生说:用放大镜看……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闻、用耳朵听……)
2、借助工具,能够使我们的研究更深入。(PPT图)今天工具超市中提供的材料有放大镜、钉子、一杯水、稀盐酸。你准备怎么利用这些工具来研究岩石呢?
3、(PPT图文)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及时对应的讲解。
(1)用放大镜看——看什么?(PPT图)(生说,教师提炼:颜色、颗粒、纹理。)
(2)借助“钉子”在岩石上面刻划,看能不能刻出划痕,从划痕的深浅来对比岩石之间的软硬。
(3)把岩石放入水里,看什么?看看有没有大量气泡冒出来。有大量气泡冒出来说明什么?
(4)今天我们还请来了化学界的危险人物——稀盐酸,来帮忙鉴别岩石的成份。因为稀盐酸有很强的腐蚀性,我们可以把稀盐酸滴在岩石上。(PPT:若岩石中含有碳酸钙,遇到盐酸后,就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会冒出大量气泡。)
这么危险的盐酸,千万不能碰到我们的手或其它部位的皮肤上!包括盐酸滴在了岩石上,也不要用手去碰石头!(若万一碰到了,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同时盐酸挥发出来的气体也有腐蚀性,禁止凑近瓶口去闻气味,否则会伤害到我们的呼吸系统!大家明白了吗?记住的请举手!
3、实验的过程中,请完成这张表格。
观察岩石标本记录
岩石编号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用钉子刻划
放水里
滴稀盐酸
颜色
颗粒
纹理色泽
其它
划痕
大量气泡
大量气泡
大
中
小
深
浅
无
有
无
有
无
1
2
3
4
5
6
4、领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认真巡视,“用放大镜”选一组填写的好的,上黑板填写。
5、发稀盐酸前,放一小段“实验指导视频”。
6、实验好后请将盐酸及时送回原处,其它器材收拾好后装进盒子里,送回原处,记录单不交。
7、分组汇报
(1)填写“用放大镜”的这组汇报,全班进行质疑或补充,学生进行修改。
(2)“用钉子刻划”哪个组来汇报。(学生汇报后,全班交流与质疑)
(3)“放水里”哪个组来汇报。(学生汇报后,全班交流与质疑)
(4)“滴稀盐酸”哪个组来汇报。(学生汇报后,全班交流与质疑)
8、教师小结:同学们的研究真是非常仔细,观察到了这6块岩石的这么多特征,真是了不起!
我们来看看,这1号和2号岩石没有划痕,说明什么?(这两块岩石很坚硬。)
这1号和6号岩石放到水里有大量气泡,说明什么?(这两块岩石中间有空隙,里面有空气)
这3号和4号岩石滴稀盐酸有大量气泡,说明什么?(说明这两块岩石还有“碳酸钙”物质,易被腐蚀。)
(五)活动四:研究成果运用及岩石分类
1、(PPT出示小主人雕像)根据刚刚的研究,校园里的这个小主人雕像,你认为选用这里的哪一种岩石来做?
2、小结:可见研究出岩石的各自不同的特征后,人们就可以更好的利用岩石为人类服务了!
但岩石的种类实在太多了,为了更好的分清楚它们,我们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若请你给今天研究的这些岩石分分类,你准备怎么分?
学生说,全班判断(提醒学生注意分类的标准)
(六)总结
同学们的分类都很有道理,想知道地质学家们是怎么给岩石分类的吗?课后,请大家查阅相关资料,特别是今天我们所研究的这1-6号岩石,地质学家给它们起了什么名字?期待下节课你来告诉大家哦!
【板书设计】
认识常见岩石
观察岩石标本记录
岩石编号
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用钉子刻划
放水里
滴稀盐酸
颜色
颗粒
纹理色泽
其它
划痕
大量气泡
大量气泡
大
中
小
深
浅
无
有
无
有
无
1
2
3
4
5
6
【课后自我反思】
将科学学习还给儿童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总爱问“为什么”?是什么扼杀了孩子提问的天性,好奇的天性?是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尊尊教诲,是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把本该属于孩子自己的学习剥夺为孩子认为的“你要我学”!
“为了儿童的学习”,正试着从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始,努力将“你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将学习还给儿童。本课就是力争在课堂教学中“看得见儿童”、“看得见儿童真正在学习”、“看得见儿童生命在成长”。
要想达到以上三个“看得见”,本课例在教学上始终贯穿着三个“允许”。
1、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们看到课例中,无论是孩子们兴致勃勃的介绍自己带来的岩石,还是在讨论实验方法,甚至是在汇报自己观察到的1-6号岩石的特征时,教师都给了学生充分的机会畅所欲言,没有限制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种想法,尊重每一个个体,哪怕是些不成熟的想法甚至偏离实际的想法都给了充分的鼓励。鼓励的是学生思考的过程,鼓励的是学生敢于交流和表达的精神,“为了儿童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思考起来,都参与进来,都变成一个个主动学习的“小主人”。
2、允许孩子犯错误。
科学家也不是每次都是对的,不是每次实验都是成功的,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也是在逐渐改进的,何况是孩子们的稚嫩的想法呢?我们在科学学习中,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不要强求孩子们一定要给出正确答案,而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孩子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改如何帮助错误的孩子,如何给这些孩子“搭支架”,促进这部分孩子慢慢的自己发现正确的认识。
3、允许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学习中修正自己的错误。
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可以从书本中学到知识,可以向老师请教而学到知识,更可以在与同伴的交流和学习中成长起来。本课例中,孩子们都在进行岩石的观察实验,都有所发现,他们从彼此很兴奋的交谈中,不断的修改和完善自己对岩石的认识,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正真把“你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儿童的真正学习已经发生,生命正在成长。
【专家听课意见】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苏教版《科学》主编郝京华教授:
朱老师的课立足于的教材本身,努力通过日常的科学课堂来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每个儿童都渴望成为原始的发现者,朱老师给予了孩子们相互合作,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
江苏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教授:
科学教学首先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一切学习研究都与科学学科密切相关,朱老师今天的课做得很好,为如何开展细腻而有效的科学探究课程做出了示范。
鼓楼区科学教研员余建文老师:
让孩子从生活中的岩石出发,一起讨论、研究岩石在哪里,是什么样子,在生活中的用途,努力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科学,既有趣又好玩,深入浅出,激发了孩子学习科学的兴趣。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把科学研究还给儿童。课堂的大半时间都是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自主研究、观察各种岩石的特点,通过交流与质疑,汇总得到全班性的研究成果,并据此来推测岩石的用途,真正做到了“为了儿童的学习”。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教学涵盖三层意思。其一、研究小小的岩石,却从大大的视野导入,从宇宙看地球,我们研究的就是地球科学,给学生以世界的胸怀。其二、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岩石不是现在才有了,它的历史比人类的文明要悠久的多,帮助学生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岩石?我们的前人、我们、我们的后人还将继续研究下去。其三、渗透岩石圈的认识,也为六年级继续研究地球构造做铺垫。
设计意图:
科学研究来源于生活,岩石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学生收集岩石,观察岩石,讨论岩石,快乐与分享。这就是儿童自己的学习,我们完全能看得见儿童。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中之重,用了大半节课时间,让学生自己讨论观察方法,亲自动手实践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全班分享与修正观察结果,最终形成全班的对1-6号岩石的特征记录表。
此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为了儿童的学习”的理念,彰显三个层次。其一、“看得见儿童”。无论是讨论方法,还是做实验的过程,还是后来的汇报,都是儿童在说,在相互补充和质疑,教师成了“配角”。其二、“看得见儿童真正在学习”。这一部分学习,都是儿童自己在主动学、主动做、主动说,教师只是适当的时候帮助和协调了一下。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岩石的特征,渴望发现更多的别人没有发现的细节,渴望告诉别人自己的成果,渴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了儿童学习的能量。其三、“看得见儿童生命在成长”。我们看到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观察岩石的一些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更是切切实实的自己观察到了这些岩石的特征,以全班同学的智慧,绘制成了一张1-6号岩石特征汇总表。可以说,孩子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认识比让他们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要深刻得多,甚至会伴随儿童整个生命的历程。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帮助学生意识到科学研究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生活。我们今天研究这些岩石的特征,最终还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岩石,因此,请学生根据研究结果,分析选用哪一种岩石做“小主人雕像”,就是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实例。科学学习不是培养“书呆子”,不是为了那一纸试卷,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等运用到生活中去,改造世界,为人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