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4.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19 22:3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要求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一个或几个考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一个完整的考察过程,学习分析一些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拓展对环境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第二部分是“讨论”。
  教材第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等两个方面的建议和提示。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格,学生需要从调查的地点、环境被破坏的现象和环境被破坏的原因等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记录。这样的调查活动综合性非常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求小、求细。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考察活动中,我们将使用哪些考察方法,可以利用哪些考察资源,应该从哪些现象入手,如何透过现象分析原因等具体的行动方法和思考方法。教师要精心组织班级学生课前完成考察活动。
  教材第二部分既是对已展开的调查提出假设,又是对本单元学习的一次整合和提升。“空气、水、动物和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通过学生讨论‘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强化“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的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会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问等调查方法,他们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的欲望,另外,他们乐于与小组成员交流,并能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些经验有利于学生进行本课的活动探究。
  学生们通过各学科的整合学习也懂得一些环保的知识,希望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他们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经历调查生活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的活动,学习一些考察自然环境的方法。
  2、了解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3、认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4、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周围环境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完成调查记录表。
难点
讨论、分析环境资源的破坏带来的影响及保护环境的正确做法。
  教学准备
  对周围环境破坏情况进行调查并拍摄相关照片传至QQ群,完成调查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看宣恩的宣传片,引导学生思考。
2.导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宣恩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宣恩的美,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质疑探究
1.让学生汇报自己调查的结果,初步了解宣恩周围存在的破坏环境的现象。
【设计意图】学生亲自调查,了解到宣恩周围破坏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并把这些现象拍照传至QQ群,与课堂伊始的宣恩美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2.空气、水、动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的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基于事实的讨论题。从学生已经掌握的事实依据和知识积累入手,引导讨论由浅入深,由点至面,形成保护环境的系统认识。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也为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作好铺垫。
3.学生汇报,教师适时评价。
4.播放学生自己传在QQ群的破坏环境现象的照片,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意图】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照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深思,从而产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愿望。
5.
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分小组交流,并将好的建议写在记录单上。
【设计意图】
“保护生存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其目的在于通过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人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的角色。
6.学生汇报。
7.教师让学生按‘自己能否做到’给学生提的这些建议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
深化本课教学重点,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真正落到实处。
三.课后延伸
对不能做到的建议进行处理(写在信笺纸上,邮寄给环保局)
【设计意图】多渠道保护生态环境,还家园碧水、蓝天!让学生明白问题只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继续探究,直到问题解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23
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
(学生提出的建议)
【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教学意图的反映。教师借助板书能突出概括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提示教学思路。本课板书注重课堂的生成,力求简明扼要,纲举目张,又一目了然。
【整体设计意图】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环境调查记录表
学校:      姓名:      
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现象。把调查的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将破坏环境的现象拍成照片传至QQ群)。
地点
环境破坏的现象
原因
记录单
班级:   组名:      
空气、水、动物和植物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其中一种资源遭到破坏后,对其他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会造成哪些影响?把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
                             
                             
                             
                             
                             
                             
保护生存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我们的建议:
                             
                             
                             
                             
                             
                             
【教学评价】本节课本着“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的原则,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关注科学素养的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时,把60名学生的调查结果都进行了预设,最大限度地发挥了PowerPoint的优势,更注重课堂的生成。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通过考察生活环境的变化,形成自觉的环保行为和意识;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魅力,在课的引入和小结环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创造意识;
不足之处在于:
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长期培养。
【教学拓展】通过身边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明白问题只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继续探究,直到问题解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