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吃谁》教学设计
《谁吃谁》一课是鄂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树林》第六课,下面我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对这节课一些教学设想。
一、教材的设计意图:
1、学生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生活经验圈的扩大,从四年级对校园生态认识的基础上把探究的范围扩大到对森林群落的认识,以林中的树木、菌类、鸟类为观察对象,进一步感知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从而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感兴趣。在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科学意义的问题。
“走进树林”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谁吃谁》探究的是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对一些典型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分析,建立食物链的概念,初步认识食物网。
2、本课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谁吃谁。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说说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从而引出科学概念“食物链”,然后通过对食物链的分析,引出概念“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概括出食物链的特征: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受五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限制,本课的研究难度不能太大,所以我们只介绍食物链从植物开始,其实有些食物链不是从植物开始的。)
第二部分:稻田的食物网。在学生对食物链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图文,让学生找出稻田中存在的多条食物链。然后通过对这些纵横交错的食物链的分析,得出新的概念“食物网”,以此来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彼此复杂的食物关系。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来认识生物中动植物之间复杂、密切、各种各样的食物联系,从而得出:其中一种生物对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二、分析学情:
本课将侧重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对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教学内容非常抽象。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学习生物知识的能力,但是对一个生态系统内生物
“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认识很模糊,具体到某个生物的食物是什么也不是很清楚,在具体的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也只能分析到相邻两种生物的联系和影响。
三、教学理念:
新课标强调要以培养小学生以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努力摆脱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旧有模式。本课教学力求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特点,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教学中重视与学生共同研究、讨论,在教学上避免灌输,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会到自然界中生物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人类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从而认识到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四、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影音资料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
五、教学目标的设置:
1、科学知识: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做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会分析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掌握食物链中规律,并能正确表达食物链。能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养成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一个生态群落中的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能耐心地倾听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动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
七、教学活动准备:
课件、影音资料。
八、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材的基础上,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
1.播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动画。
2.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哪些动植物,它们之间谁吃谁,谁又被谁吃?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动画片,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探究食物链做好准备。
(二)探究食物链
1、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这段录像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草
鹿
虎
2、分析这些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二条食物联系,像什么?有什么特点?
总结:这些环环相扣的链条是因为食物关系而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界中生物之间这种环环相扣,像链条一样的食物关系,科学上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
3、请仔细观察,食物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一般来说,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结束。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太阳的照射下,绿叶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制造出养料,我们把这种利用太阳能制造出营养的生物叫做生产者。动物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营养,只能吃植物和其他动物,我们把它叫做消费者。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画写箭头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强化食物链的概念。认识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课件显示图片:讨论在一片绿色的稻田里共同生活着哪些生物?
1、在稻田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生物,今天,我们为了研究的方便,只选择了其中的7种生物来研究稻田里的生物的食物联系。出示7种生物的图片。
2、小组讨论,找出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多少条可能的食物链。看哪个小组找到的食物链又多又准确?并用彩笔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3、汇报交流,各小组相互补充。
4、观察这些食物链,你发现了什么?
在大自然中,一种动植物与多种动植物之间具有食物联系,因此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成为网状,就叫做食物网。
【设计意图】课件播放,再现稻田生态系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观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综合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体验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拓展与思考
1、我们来看看稻田食物网,猜一猜如果去掉哪一环,影响最大?去掉哪一环影响相对较小?
2、青蛙肉和蛇肉味道非常鲜美,生活中有的人违法捕食或贩卖青蛙和蛇,吃青蛙和蛇肉,这样做好不好,有哪些危害?
3、如果有一个稻田里有许多害虫,为了保护环境,生产绿色食品,我们不使用农药,你能想哪些办法消灭害虫?
4、观察三幅图片,这幅图片上有哪些生物,它们有食物关系吗?我们再来分析这幅草原食物链,如果断了其中的一环,会对草原造成什么后果呢?如果没有草,草原上可能会发生……如果没有羊,草原上可能会发生……如果没有狼,草原上可能会发生……
5、在大自然中,一些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例如狼、老虎、狮子等动物,它们有时会吃掉人们饲养的鸡呀、猪呀、羊呀等家禽、家畜,甚至有时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是消灭它们,还是保护它们?
6、机动: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天敌——狼。
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狼想对人类说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环节拓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发生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树立保护每一种生物的意识。
(五)本课总结
我们人类应对保护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负起自己应尽的职责。
《谁吃谁》一课专家点评
浠水县教研室
高东亚
在这次全县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胡和国老师对鄂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6课《谁吃谁》一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讲了一节研讨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什么是食物链、食物网和生产者、消费者的科学知识,能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还受到了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有的学生在课堂上感叹:原来狼是草原、森林的保护者,如果我们再不保护狼等凶猛的肉食动物,美丽的草原和森林将不复存在。有的学生兴奋之余,写下了一些富有哲理的科普作文:“草原里如果没有狼”、“难忘的一课”、“保护森林,我们能做些什么”……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表现,我觉得这堂课是高效的,充分实践了科学课程理念,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下面就这堂课,我简单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高效课堂”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同时又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制定好全面、具体、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首先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在有效教学目标的指引下,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达到高效课堂。
胡和国老师在课前吃透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因地制宜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处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优化教学环节。本课是“走进树林”这一单元的第6课,这个单元主要是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谁吃谁》一课探究的是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对一些典型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分析,建立食物链的概念,初步认识食物网。学生通过探究,能够认识到食物链上的一种生物对食物链上的其它生物的巨大影响,以及保护某一种生物对保护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研读教材,胡和国老师把本课的科学探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能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分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时,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课件、影音资料等,把静态的课本材料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
总的来说,本课通过探究食物链、食物网,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通过寻找生态系统中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探讨食物网,能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与环境息息相关,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胡和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供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大容量信息,努力把教学内容变为更为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增大课堂教学容量、省时省力的效果。
在《谁吃谁》一课中,课一开始,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观后让学生分析在这个故事中,有哪些动植物?它们之间“谁吃谁,谁又被谁吃?”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谁吃谁”的自然现象?
动画导入精彩,高效,学生一下子进入到“探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的问题中。通过播放动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探究食物链做好准备。
当学生还在回味“树、蝉、螳螂、黄雀”之间“谁吃谁”时,教师接着播放“虎捕捉鹿”的录像,给学生展示了一个自然界中残酷的画面,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的欲望,学生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食物链的研究中去。
三、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定学生为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空间和保证足够的探究时间,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从而做到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
在本课中,胡和国老师注重创设学生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的机会,构建浓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如探究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写出“树、蝉、螳螂、黄雀”和“草、鹿、虎”等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食物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学生会发现食物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开始部分、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开始部分都是一些植物,结束部分都是一些凶猛的食肉动物。随着研讨的深入,学生又发现开始部分的一些植物都是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出养料来生活,而中间部分和结束部分的动物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出营养,只能吃植物和其它动物。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就认识了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
在“探究稻田里的食物网”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稻田里的7种常见生物,首先让学生寻找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书写食物链。教师提出“比一比,谁发现的稻田食物链最多?”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努力地寻找更多的稻田食物链。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去掉错误的食物链,合并相同的稻田食物链,整理归纳出本小组发现了哪些食物链,并绘制出食物网。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为学生打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探究氛围,并及时地对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进行点拨。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胡和国老师还非常注重小组间的合作交流的指导。例如学生绘制出稻田食物网后,大屏幕提出问题:
1、在稻田食物网中,猜一猜如果去掉食物链中哪一环,影响最大?去掉哪一环影响相对较小?
2、青蛙肉和蛇肉味道非常鲜美,生活中有的人违法捕食或贩卖青蛙和蛇,吃青蛙和蛇肉。分析稻田食物网,这样做有哪些危害?
3、在稻田里有许多害虫,为了保护环境不使用农药,你能想出哪些办法来消灭害虫?
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辩论后逐渐形成小组的意见。在交流汇报中,教师始终要求各小组围绕食物网来研讨,使学生认识到食物网中的任何一环都非常重要,食物链中的任意一环的消亡,都会对大自然造成很大的影响。此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很激烈,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认知得到提高。
四、适当拓展延伸,感受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前面的研究,学生已构建出食物链、食物网的知识,但对“建立起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认识还是非常肤浅。于是胡和国老师又设计一个“拓展延伸”教学活动。
这一部分首先用大屏幕出示
“草原、羊、狼”的图片(草原食物链),提出三个问题:
1、如果没有草,草原上可能会发生……
2、如果没有羊,草原上可能会发生……
3、如果没有狼,草原上可能会发生……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发现一个美丽的大草原,离不开温顺的羊和凶恶的狼。教师趁热打铁提出“在大自然中,一些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例如狼、老虎、狮子等动物,它们有时会吃掉人们饲养的鸡呀、猪呀、羊呀等家禽、家畜,甚至有时会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我们是消灭它们,还是保护它们?”的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生物,树立起保护每一种生物的意识。
最后出示“狼和鹿的故事”——
在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同时也生活着一群狼。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狼被消灭后,请你预言一下,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狼想对人类说什么?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拓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分析食物链中某种生物的增减会引起其他生物发生变化,树立生命现象是运动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追求高效课堂,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是每一位教师永恒的目标。我们只有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指导,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完善和创新,并运用高效的教学策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那么我们的课堂会越来越精彩,从而实现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