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声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艺汇演是学校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在文艺汇演时,孩子们载歌载舞,欢聚一堂。那么,在悠扬的歌声、美妙的音乐声中,有没有蕴含着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呢?这些美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本课就是主要引导学生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情分析
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于每个人来说,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时间去探究发生在身边的声音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对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进行观察探究,并作出分析归纳,得出最后的结论。
3.通过小组实验,培养学生的群体协作精神,增强团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通过实验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评价任务
1.通过不同的实验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
2.分析、归纳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鼓、锣、小提琴等乐器。
小组准备:各种不同的乐器,自己认为可以发声的各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景
上课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背向大家,下面老师拍谁的肩,谁就大声说“猜猜我是谁”,上面的同学就猜说话的人是谁。
问:你怎么准确猜出的?
生:听到声音
2、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我们就让她自己介绍一下吧。(HI
大家好,我是声音小精灵哦,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我将带大家去动物王国看看,仔细听哦,边听边告诉我你听到的声音是哪种动物发出来的?
师:同学们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好孩子。那老师想问问大家你是怎么快速判断出来的?
生: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大自然发出的,有些是我们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和我们如影随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声音的王国,共同来研究声音!(板书“锣鼓声声”)
3.提问: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4.学生进行简单猜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摩擦、敲打、拨动、闪动、晃动、振动??
师:同学们都非常棒!猜出了很多可能的原因但是仅仅有猜测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针对这些不正确的假设,教师也不用急着否定,或者置之不理。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做。最后学生证明自己开始的想法是错误的,就正好体现了科学需要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实验,使一些乐器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提问:鼓、锣、小提琴等乐器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怎样来验证呢?
3.小组实验、观察。
三、使更多的物体发声,并观察它们发声时的现象
1.讨论分析: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声音,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又怎样使它们停止发声?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讨论、汇报。
3.小组实验、观察,并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按教材上的提示进行自我评价。
如何来做发声实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只要让物体发出声音,怎样做都行。学生要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现象产生,实验做完以后,把发现的现象进行交流、汇总。此时,教师不能先入为主,只记录下与振动有关的现象,排除其他无关现象,而应该将所有的发现都记录下来。找共同点也就是对所有的现象进行整理分析的过程,教师可以提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去逐一进行分析。
四、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1.讨论:根据我们这节课做的实验,请你说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汇报、记录。
教学反思
“声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教学前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在预习本课的基础上准备一些自己熟悉的能发声的物体。本课的材料应围绕“能发声的物体”进行准备。课前,教师应该布置学生把自己认为能够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带来。而实质上,所有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都能发出声音来。所以,学生带什么材料来都不影响教学。
教师应该准备典型的实验材料如音叉、锣等,以及有助于课堂探究活动开展的电脑课件或音像资料。然后再让学生找声音,先在组内交流,再比一比哪个小组找的声音最多。最后使学生体会到:我们的生活中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物体的振动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