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初一年级
历史
明朝的灭亡
明朝的灭亡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明朝:曾为当时世界最强国家之一
古人盛赞:
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史?卷7》
今人评估:
1600年明朝生产总量折合约为960亿美元,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9.2%。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的轮廓:公元1-2030年》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强化皇权
空前强大的皇权会给明朝的统治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呢?
(明朝皇权的空前高涨)无法消除官僚政治的腐朽。恰恰相反,正是不受任何监督制约,权力无限的皇权,使极端的专横、暴虐、腐败成为可能。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九卷》
统治隐患一:君主专制与制度运行的困境
君主沉迷享乐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宪宗即位,以没入曹吉祥地为宫中庄田,皇庄之名由此始。其后庄田遍郡县。给事中齐庄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利。”弗听。
——《明史?卷77》
统治隐患一:君主专制与制度运行的困境
(万历皇帝抱怨朝臣们议论纷纷)“一本论的还未及览,又一本辩的,使朕应接不暇。如今张灯后看字不甚分明,如何能一一遍览。”
——《明神宗实录》,卷219
君主的荒政、懒政、怠政
上嗜饮,常以杯杓自随,左右欲乘其昏醉以市权乱政。又常预备瓶罂,当其既醉而醒也,又每以进,或未温亦辄泠饮之,终日酣酗,其颠倒迷乱实以此故。
——《明武宗实录》,卷171
宦官专权
永乐中,差内官到五府六部,俱离府部官一丈作揖。途遇公侯驸马,皆下马旁立。今则呼唤府部官如属吏。公侯驸马遇内官,反回避之,且称以翁父。至大臣则并叩头跪拜矣。
——赵翼:《廿二史札记》
瑾败后籍没之数……大玉带八十束,黄金二百五十万两,银五千万余两,他珍宝无算。计瑾窃柄不过六七年,而所积已如此。
——赵翼:《廿二史札记》
宦官与朝臣填补君主权力的缺失
朝臣争权夺利
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帝英察自信,果刑戮,颇护己短,嵩以故得因事激帝怒,戕害人以成其私……帝自十八年葬章圣太后后,即不视朝……大臣希得谒见,惟嵩独承顾问,御札一日或数下,虽同列不获闻,以故嵩得逞志……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
——《明史?卷308》
宦官与朝臣填补君主权力的缺失
统治隐患二: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政治压迫与经济盘剥
食禄之家,与庶民贵贱有等,趋事执役以奉上者,庶民之事也。若贤人君子,既贵其身,而复役其身,则君子野人无所分别,非劝士待贤之道。自今百司见任官员之家有田土者,输租税外,悉免其徭役。
——《明太祖实录》,卷126
(1)社会法纪松弛
(内阁首辅梁储)子次摅为锦衣百户。居家与富人杨端争民田,端杀田主,次摅遂灭端家二百余人。事发,武宗以储故,仅发边卫立功。后还职,累功至广东都指挥佥事。
——《明史?卷190》
(2)严重的土地兼并
明朝中叶后,皇帝、王公、勋戚、宦官所设置的庄田数量之多,超过了以前任何时代……在占田的过程中,他们强夺农民的产业,烧毁房屋,铲平坟墓,砍伐树木,逼得很多人逃离家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明代皇族向以兼并土地为务……最突出的是藩王占田。万历时,福王封藩河南,明神宗一次就赐给他田地200万亩,河南土地不够,并取山东、湖广田益之……皇族王室拼命占地的结果是民田锐减。万历后期成都府“王室庄田占有十七,军屯十二,民间仅十一而已”。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统治隐患一:君主专制与制度运行的困境
统治隐患二: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政治压迫与经济盘剥
明朝政治的腐败
社会动荡
君主沉迷享乐
宦官专权恶化
朝臣争权夺利
社会法纪松弛
严重的土地兼并
明代《流民图》(局部)
不断加重的赋税
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崇祯三年)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馀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
——《明史?卷78》
明代社会动荡的加剧
不断加重的赋税
许多地主豪绅多年来窜改赋税册以逃避大量赋税……愈来愈重的负担就转嫁到无权无势的小土地所有者身上……他们可以把土地送给有势力的豪绅,作为佃农耕种它,用高租换取保护;或者放弃他们的土地逃亡……应交的赋税就压在剩下来的小土地所有者身上,这种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财政困境
土地兼并导致民田减少
政治制度运行的需要
明末农民起义
起义源于明朝固有社会矛盾的激化
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崇祯年间,而其酝酿却始于万历,并持续到天启……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正式爆发,正是在万历至天启年间陕西地区饥民与贫军“相聚为盗”的基础上出现的。
——南炳文,汤纲:《明史》(下)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
——《明史?卷24》
病入膏肓的明王朝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接连不断的天灾
紧接1639年增税之后,是一个坏天气时期……1639—1640年浙江北部洪水成灾,1641年干旱和蝗虫成灾,1642—1643年既有水灾又有旱灾……到处是乞丐,杀害婴孩,甚至人相食。在这个时期,类似的描述也见之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其余地区,在许多地区,紧接饥荒之后发生了时疫。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1)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
腐败的政治加重了灾害的破坏力
(2)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首先在灾情严重的陕西爆发
(崇祯初年)道经臣(马懋才)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则剥树皮而食……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其石名草青,味腥而腻,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雍正《陕西通志》(卷86)
闯王李自成参加起义
崇祯二年(1629年),明廷下令裁减驿站经费,作为驿站马夫的李自成……被迫离开了驿站。次年,陕西灾荒更趋严重……饥民们大批流亡外地,参加起义的不少……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率领着本村一批走投无路的群众,参加了不沾泥领导的队伍。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李自成像(陕西米脂)
李自成的队伍成为起义主力
闯贼过则家室完好,亩禾如故。百姓竟德之,竟多归附,势益大。贼令严明,将吏无感侵略。明季以来,师无纪律,所过镇集,纵兵抢掠,号曰“打粮”,井里为墟……至是陷贼,反得安舒,为之歌曰:“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石匮书后集》卷63,转引自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提“均田免赋”得农民拥护
(3)李自成起义推翻明王朝
1644年初,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五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吃的。士气和纪律涣散到这种地步,一个将军报告说:“你鞭打一个士兵,他站起来;但与此同时,另一个又躺下了。”王朝快完了,这是不令人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它竟然直到那时还没有完。
——[美]牟复礼,[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明代史》
(3)明王朝被李自成起义推翻
十七日,(李自成起义军)环攻九门,门外先设三大营悉降。
(十八日)日暝,帝所尊信之太监曹化淳启彰义门,自成军尽入。
十九日天未明,鸣钟集百官,无至者,复登煤山,书衣襟为遗诏,以帛自缢于山亭,帝遂崩,明亡。
——孟森:《明清史讲义》
1644年正月
建立大顺政权
1644年4月
北京城破帝崩明亡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后金
努尔哈赤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金”,史称“后金”。
随着对女真诸部的逐步征服,一种新的军政组织八旗也逐步形成:
①行政组织:八旗统辖社会基层组织中的部民,以旗统民,发布政令,进行行政管理。
②军事与生产单位:遇到战事,从各旗抽调兵员作战;战事结束,归旗为民,从事生产,以耕养战。
③民族认同:八旗制度把原来分散的部族、居民编置于统一的组织之中,使女真形成了不易破裂的整体,新的民族共同体开始孕育。
——杜家骧:《清朝简史》
八旗制的建立,把原来的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使全社会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在军事上也提高了战斗力,产生了巨大的效力。
——李治亭:《清史》
镶黄
镶蓝
正蓝
镶红
镶白
正红
正白
正黄
“兵民合一”的八旗制度
后金势力的壮大
对明朝作战,接连取胜
由于朝政腐败,困扰于党争的官僚们忙于“窝里斗”,致使辽东战事连遭挫败,辽东大小七十多座城堡全被后金占领。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迁都沈阳
沈阳故宫大政殿
(2)皇太极建立清朝
皇太极像(现藏故宫博物院)
1635年,将族名改为满洲
1636年,将国号改为“清”
皇太极正式建立了与明朝相抗衡的清朝。明朝陷入了内外交困之中。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
大顺政权通过没收内帑、宗室、勋戚、太监的家产和对官僚实行追赃助饷的办法,来解决财政问题。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大顺政权触动官僚利益
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何去何从?
(3)吴三桂降清与清兵入关
吴三桂投降清朝
冲冠一怒为红颜
索饷二十万
or
清朝统治者积极筹划入关
明王朝覆亡之后,清廷就在极短时间里几乎空国而来。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
联合
山海关之战
李自成败北
清军入关
明朝的灭亡
正德
万历
天启
明中期以来的社会困境
崇祯
明末农民起义
1644年
李自成推翻明朝
1616年
后金建立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清军入关
16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