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60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60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2 10:56:08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
初二年级
语文
各拉丹冬简介
1978年1月13日新华社:长江的源头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80公里。
各拉丹冬简介
随后《辞海》和有关书籍相继采用了这次考察成果。一个月以后美联社报道,中国长江取代了美国密西西比河,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
各拉丹冬简介
百度百科: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位于东经91.0°,北纬33.5°,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各拉丹冬简介
新华网:各拉丹冬在其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15
至20公里的区域内,有30余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冰峰,发育有130多条现代冰川。这里的冰川和积雪,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主要水补给来源,也是一处极为壮丽的景观。
活动任务——推介语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了让大家能云游祖国的大好河山,推出了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电子版。杂志中的一篇篇文章介绍了中国独特而绝美的“自然极限”。
活动任务——推介语
把这篇文章推介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小编“地理君”吧。
主要内容
文章的特色价值
自己的阅读感悟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A
☆☆☆☆☆
B
☆☆☆☆
C
☆☆☆
内容介绍
特色介绍及阅读感悟
语言表达和字数
推介语评价标准
推介语5☆评价标准
内容介绍
1.内容和主题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全面展现出来。
推介语5☆评价标准
特色介绍及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或他人点评,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
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推介语5☆评价标准
语言表达和字数
1.有画龙点睛的金句,有精炼的总结语,语言优美;
2.300—500字。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
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如果你手中也有一台照相机的话,你最想拍摄下文中的哪些画面,圈点勾画出它们的特点,结合你的感受给每一幅画面起一个名字。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景物特点
画面名字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很神秘、很壮丽
1.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2.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
冰河历历在目。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很神秘、很壮丽
3.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肩扛比人身还长
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
浩苍苍。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晶莹连绵”的冰峰
“平坦辽阔”的冰河
“巨大”
的冰谷
“浩浩苍苍”的整个天地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奇美壮阔冰雪图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1.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
2.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
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
成,自成一天地。
变化多端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
图案“随意性很强”,让人难以名状
从狭小的冰洞过去,立即豁然开朗
许多冰的庄园和院落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绚丽丰富冰山图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非一般的美丽和圣洁
1.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
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
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2.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非一般的美丽和圣洁
3.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
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
蜿蜒而立的。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非一般的美丽和圣洁
4.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
流苏,像长发披肩。
5.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纷纷扬扬的雪粒
最漂亮的、千姿百态的冰体
长发披肩般的冰的流苏
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琼瑶仙境”
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晶莹多姿裂冰图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过午的太阳强烈,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冰雪融化流水图
最震撼人心的景色——冰塔林
壮丽、多姿、圣洁、瑰奇
推介语:适当引用描写冰塔林特点的句子或词语——
发挥想象——形成景物画面——概括景物的
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
文章结构和顺序
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我们带到了冰塔林面前的呢?请你默读课文前两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文章结构和顺序
第1—2段: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和感受。
神秘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文章结构和顺序
2.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文章结构和顺序
“变化多端”
“风云变幻”
“富有雕塑感”
“形如金字塔”
“云遮雾障”
难现尊容
文章结构和顺序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的各拉丹冬雪山
文章结构和顺序
作者在描述了第一天看到的冰塔林的不同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后,又写了什么呢?
文章结构和顺序
第12—15段: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听到了长江源头的流水声,让人仿佛听到了伟大乐章的精彩序曲。
文章结构和顺序
第1—2段:
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冰塔林
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文章结构和顺序
次要——主要
各拉丹冬雪山
冰塔林
时间顺序
文章结构和顺序
景物的变化表明作者的游踪也在发生着变化,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作者游踪及观察视角的句子和词语,按照下面给出的语句样式进行填空: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在各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远眺雪山东南阳坡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1987年3月上旬,我随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第3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
我们搭起牛毛帐篷。
第4段: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踏进这块鲜有人迹的冰雪
世界,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第5段: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
堆上四面张望……
第6段: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
第10段:置身于冰窟……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第12段: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第13段:杰巴他们开着车过来,接我过这一段冰河。
第14段: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梳理游踪及观察视角
在各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远眺雪山东南阳坡
(在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冰塔林)
(沿冰河近观冰山)
(在冰窟中细看冰塔林)
(第二天在冰塔林的冰河上倾听长江的流水之声)
时空顺序
作者的观景感受
跳读课文,勾画出作者所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受与作者的所见之景有什么关系?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作者的观景感受
连绵辽阔、浩浩苍苍的“奇美壮阔冰雪图”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作者的观景感受
2.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图案多样、自成天地的“绚丽丰富冰山图”
作者的观景感受
“晶莹多姿裂冰图”、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
3.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的观景感受
4.此刻除了风声,还有一种声音轻易便可辨别出来。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倾听“冰雪融化流水图”
所感与所见的关系
丰富、细腻、有个性的不同一般的感受
雪域高原上奇绝险远、原始粗粝、晶莹多姿的各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到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她说当时是“被一种很单纯的热情、理想、信念所鼓舞”而入藏工作。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游历》问世。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藏北游历》的写作,与人文纪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这篇文章就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马丽华:“藏北高原较为完好地保有了自然界和人文界的原风景。”(《藏北游历?开篇》)“不拍《万里藏北》,我不太可能走遍那曲地区十多个县份,《藏北游历》就不是现在这样子。”(《西藏歌者》)
小结——极限之景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小编“地理君”,你好!今天我想把马丽华的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推介给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电子版。
小结——大自然的极限之景
奇绝险远的各拉丹冬和冰塔林
小结——极限之景
你见过高峻、雄壮、变幻莫测的各拉丹冬雪山吗?它有着俊朗挺拔的高大身躯,有着原始朴素的神秘面纱,被尊为中华儿女的父亲山。
小结——极限之景
你见过壮丽、多姿、圣洁、瑰奇的冰塔林吗?它有着晶莹连绵的冰峰,有着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的冰山,有着平坦辽阔的冰河,有着多姿纯美的冰体……
小结——极限之景
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美——带来精神的震撼和心灵的触动——热爱和赞美——感动
小结——极限之景
长江的万里行程就从各拉丹冬的一滴水开始了,这圣洁的一滴水让我们对各拉丹冬和冰塔林产生了无尽的崇拜和向往,它还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和感动呢?
作业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100—200字。
2.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教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
学科
语文
学段:
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语文》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
1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王晓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实施者
王晓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指导者
王彤彦
杨华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课件制作者
王晓楠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提取概括作者游览中的所见所感,体会笔下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独特感受。
2.划分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游览经历,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视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并布置核心活动任务
(一)出示新华社、百度百科和新华网对各拉丹冬的简介。
(二)布置最终活动任务。
把本文推介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小编“地理君”。
(三)讲解5☆评价标准。
推介语评价标准
评价角度评价标准A
☆☆☆☆☆B
☆☆☆☆C
☆☆☆内容介绍1.内容和主题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全面展现出来。1.内容和主题比较鲜明突出;
2.
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1.内容和主题比较明确;
2.
大部分引用文中的语句,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特色介绍及阅读感悟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或他人点评,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
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
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比较深刻的阅读感悟。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文章一点独到之处;
2.
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写出作者的主要情感和自己比较浅显的阅读感悟。语言表达和字数1.有画龙点睛的金句,有精炼的总结语,语言优美;
2.300—500字。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语,语言比较优美;
2.300—500字。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句,语言朴实;
2.300—500字。
了解各拉丹冬和长江的关系;明确本文的终极活动及评价标准。
二、朗读课文,提取概括冰塔林的特点。
概括冰塔林的特点,想象画面,给每一幅画面起名字,完成表格。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景物特点画面名字
第3段到第11段描写了作者第一天进入冰塔林之后看到的令人震撼的景色。
示例: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冰塔林景物特点画面名字“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巨大”的冰谷和“浩浩苍苍”的整个天地。晶莹壮阔冰雪图
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随意性很强”,难以名状;从狭小的冰洞过去,豁然开朗,整座冰塔林就是许多冰的庄园和院落。绚丽丰富冰山图“最漂亮”的冰体千姿百态,长发披肩般的冰的流苏,冰山上纵横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这一片冰的世界有着“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有如“琼瑶仙境”,在阳光下“熠熠烁烁,光彩夺目”。晶莹多姿裂冰图冰面疏松多了,有流水漫溢出来,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冰雪融化流水图
引导学生细读描写冰塔林的段落,概括冰塔林壮丽、多姿、圣洁、瑰奇的特点。
三、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绘制作者的游踪,明确观察视角。
(一)默读课文其它部分,概括主要内容,划分全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到的冰塔林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的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所见所感。
(二)绘制作者的游踪,明确观察视角。
示例:
在各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远眺雪山东南阳坡
在坚冰丛莽间的砾石堆上四面张望冰塔林
沿冰河近观冰山
在冰窟中细看冰塔林
第二天在冰塔林的冰河上倾听长江的流水之声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所至,把握文章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视角。
四、跳读课文,勾画作者的所感,初步思考所见与所感的关系。
(一)勾画作者的所感,说说所感与所见的关系以及自己的感受。
作者所感之丰富是因为亲眼目睹了雪域高原上奇绝险远、原始粗粝、晶莹多姿的各拉丹冬雪山和冰塔林。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所感,初步体会作者面对雪域高原时,产生的丰富并极具个性化的情感。
五、小结
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景色正符合《中国国家地理》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主题——极限之景。
教师示范推介语中内容介绍的部分。
引导学生用推介语的方式进行小结,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提取概括作者游览中的所见所感,体会笔下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对自然、生命的独特感受。
2.划分文章结构,梳理作者的游览经历,把握课文的写景顺序和观察视角。
【课前预习任务】
1.通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正音并理解词义。
2.查找资料,了解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课上学习任务】
1.了解各拉丹冬的基本情况。
2.把本文推介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特别策划“触摸极限”的小编“地理君”。
推介语评价标准
评价角度
评价标准
A
☆☆☆☆☆
B
☆☆☆☆
C
☆☆☆
内容介绍
1.内容和主题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全面展现出来。
1.内容和主题比较鲜明突出;
2.适当引用文中语句,结合自己的感受,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最有特色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1.内容和主题比较明确;
2.大部分引用文中的语句,将文章中最震撼人心的所见所感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来。
特色介绍及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或他人点评,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深刻的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结合作者的感悟写出文章两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在整合作者感受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比较深刻的阅读感悟。
1.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文章一点独到之处;
2.结合本文和其他相关补充的文章资料,写出作者的主要情感和自己比较浅显的阅读感悟。
语言表达和字数
1.有画龙点睛的金句,有精炼的总结语,语言优美;
2.300—500字。
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语,语言比较优美;
2.300—500字。
1.有比较精炼的总结句,语言朴实;
2.300—500字。
3.提取概括冰塔林的特点,完成表格的填写。
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景物特点
画面名字
4.默读课文前两段,说说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5.作者描述了第一天看到的冰塔林的不同特点以及自己的感受后,又写了什么?
6.跳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作者游踪及观察视角的句子和词语,填空:
在各拉丹冬脚下安营扎寨,远眺雪山东南阳坡








7.圈点勾画作者的所感,初步思考所见与所感的关系。
【课后作业】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100—200字。
2.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景物赏析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
(1)修辞角度
答案示例:本文多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冰塔林。比如把作者活动时的缓慢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比作长发披肩;把远方高峻的各拉丹冬比作白色金字塔;把冰山比作屏风等;生动形象地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出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奇绝险远,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和冰塔林的赞美。
(2)修饰词角度
答案示例:本文多用准确的词语修饰景物特点。比如“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其中“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突出雪山的高峻,“有如刀削”突出雪山的层次和变化。整体勾勒出各拉丹冬雪山的变化多端、高俊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的热爱和赞美。
(3)写法角度
答案示例: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渗透在字里行间,比如看到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和天地间一片浩浩苍苍的景象时,被眼前奇美的景色深深触动,让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大自然伟大的创造力。
2.看完视频之后再认真阅读视频的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