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 斜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18. 斜面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22 00:0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斜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18课(54——56)页。
【教材简析】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隐性的应用等确是学生所陌生的。本节课以利用斜面装卸货物的三幅图片为切入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在斜着放的木板上展开思考,提出问题,并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斜面应用”的思路进行编写,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本课是学习简单机械的起始课,它给后续学习杠杆、滑轮、齿轮做了很好地铺垫。
【教学目标】?
1.能用木板、测力计、小车等做对比实验,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能用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进行测量并做好实验记录;能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能整理、分析有关数据,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体验和感受到科学就在我身边;并结合雷锋活动月这个契机,利用螺丝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知道利用斜面提升物体时的省力规律,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了解斜面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利用斜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
对斜面作用和省力规律的研究过程。
【教学难点】?
在对比实验中,学生能整理和分析数据,控制变量来验证斜面的省力规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长短不同的木板、小车、测力计、记录表、螺丝钉、卡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每组)准备:长短不同的木板,重物(小车),测力计(平板)?记录表、木块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提问。?
1.课件出示生活中利用斜面装卸货物的图片,引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老师给你们带来几幅图片,请认真观察,看看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并根据提出问题的情况给予鼓励,特别表扬能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学生。如:人们在搬运重物时为什么会想到用斜着放的木板?斜着搭的木板为什么看上去都比较矮?)
(预设:学生找问题的点可能不在木板上)
2.揭示课题并板书。师:同学们刚才的问题都是围绕着这块斜搭的木板展开的,你们发现问题的点找得很准。设问,到底这块斜搭的木板包含哪些科学道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进入第五单元简单机械(同时出示卡片)的学习,这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是跟这块木板有关的课题——《斜面》。引出本课题,并板书和张贴卡片《斜面》。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他们勤于动脑的比例占得不是很大,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丧失了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所以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就是想让学生养成喜欢提问题、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习惯。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斜面定义。首先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试着描述什么是斜面?然后老师搭一个斜面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斜面的定义,并大屏幕展示,学生齐读理解。原来斜面就是一个斜坡,是个简单机械。并板书和张贴纸片斜坡、简单机械。带领学生齐读理解斜面的定义。
2.动手搭斜面,总结斜面结构。
分组搭斜面,老师巡回指导。
各组展示搭的情况,并认识到斜面是不同的。
师:设问“不同的斜面是受那几个因素的控制?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来表示?你想用三角形的哪条边表示斜放的木板?在搭斜面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并上台边演示边解释。
老师边演示边总结。高度和长度决定斜面的不同。斜面可用三角形表示,根据斜面定义,斜面结构分别是坡长、坡高、坡度;坡度是木板一头高一头低,与地面形成一个夹角,它会随着坡长和坡高的变化而变化。课件展示并板书。
3.分组实验,探究斜面的作用。
①猜一猜。师:“人们在装卸货物时,为什么会用到斜面呢?”学生猜到在这个场景下用斜面可能会省力。
师:你们所说的省力是在和什么情况作比较?引导学生说出是竖直提重物和在斜面上拉重物做比较,并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比实验中的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②认识实验材料。师:在这个实验中可能会用到什么材料?师生一起选定认识材料,并课件出示。
③设计方案。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老师巡回参与。
④汇报完善。请2——4个小组汇报并一起完善方案的设计。课件展示老师设计的方案。
⑤熟悉注意事项。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交流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课件出示实验温馨提示。
⑥分组实验。小组长领取材料,合作分工,做实验,老师巡回参与。
⑦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请2-3个小组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的结果也是这样的?老师随时关注各小组的实验情况。
师:看来使用斜面确实有省力的作用,我们的推测是正确的。课件展示实验结论并板书:斜面的作用——省力。
4.分组实验,深入探究省力规律。
①出示数据,发现问题。师:刚才我把每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做了统计,请看大屏幕,看看哪个同学有新的发现。
②交流发现,猜原因。使用斜面能省力,但各小组斜面省力的情况不一样。?造成差别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斜面的坡度不同造成的。师:他们会是什么关系?
③设计实验,修改完善。各小组设计方案,并交流完善。提醒学生注意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
④动手实验,汇报结果。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课件展示并板书。斜面省力规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课件展示并板书。
三、联系生活,认识变形斜面,进行品德教育。
1.交流生活中的斜面。斜面作为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你发现了哪些斜面?
①学生交流。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斜面并说明,质疑。
②课件展示。老师这儿也收集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看,想想其中的奥妙,看看跟我们今天研究的斜面有什么联系?如果有,是哪个地方应用了斜面???
③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认识变形斜面,进行品德教育。
①课件展示螺丝钉,引导学会生回忆上周看的电影,思考螺丝钉和雷锋的关系,启发学生从小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做好事,关心他人。
②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内容找到螺丝钉的斜面。
③老师展示教具:螺纹展开,引起学生兴趣,回家制作,继续探究螺纹疏密的秘密。
四、巩固知识,课外拓展。
1.师生总结本课主要知识。
2.判断对错,闯关。利用最后一题“机械是人类生存的武器”引导学生感受利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课外拓展。师:其实生活中利用斜面的例子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科学,并要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因为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五、板书设计?
斜面?
斜面定义:斜坡,单机械
斜面结构:坡长、坡高、坡度
斜面的作用:能省力?
省力规律: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斜面应用:盘山公路、滑梯、斧头、拉锁、螺丝钉等。
教材分析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隐性的应用等确是学生所陌生的。本节课以用斜面装卸货物的三幅图片为切入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在斜着放的木板上展开思考,提出问题,并按照“做中体验——探究发现——交流总结——斜面应用”的思路进行编写,介绍了有关斜面的知识。本课是学习简单机械的起始课,它给后续学习杠杆、滑轮、齿轮做了很好地铺垫。
本课属于生活中的机械探究性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简单机械,本课是按照“问题――实践(探究)――结论――应用”的思路编写的。探究分三部分:1.通过工人叔叔利用斜搭的木板往车上搬运重物的实验,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斜面。2.通过实验认识斜面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分为两段:首先认识斜面有省力作用,然后认识斜面的坡度越大用力越大;坡度越小用力越小。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思想。其中“用实验验证斜面是如何省力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注意控制变量,运用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斜面省力规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标分析
本课是简单机械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其它三个机械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为斜面是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用的最好的一个机械,孩子们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自己的已有经验,很好地、比较自如地掌握什么是斜面?为什么会用到斜面?也能通过对比实验验证省力作用的规律,斜面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也是很多的。
学生学习本课会形成一个模板,即: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还会有哪些作用等。为学习以后的简单机械打好了基础。学会了这课,孩子们会自己完成以后几课的自学。
学生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学习,也会形成学习科学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很好地发挥了迁移这种教学方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课的目标是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目标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但这绝不意味着在教学中能够分别单独实现,它们是在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共同达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以上目标必须相互整合,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加以运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他们对科学课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欲望明显增强。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有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会进行仔细地观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能对对比实验的不同条件进行控制,设计比较可行的实验方案,小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现在的学生他们勤于动脑的比例占得不是很大,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丧失了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斜面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最频繁的一种简单机械。但究竟什么是斜面?为什么要用这些斜面?斜面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哪些应用?学生却比较陌生,本节课以用斜面装卸货物的三幅图片为切入点,引领学生通过观察,在斜着放的木板上展开思考,提出问题,并通过猜测、实验、析数据来学习斜面的有关知识。
实验记录表(一、二)
测评练习题
一、判断题
1.不计摩擦,(
)一定能省力。
A杠杆
??B斜面????
C滑轮?
2.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A越费力????B越省力????C难以判断?
3.下列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
A跷跷板??????B扳手????C购物商场的楼梯式电梯?
4.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是为了。(??)?
A费力??????B省力??????C少移动距离?
5.木工师傅用斧头作工具,是利用(????)能省力的原理。????
A滑轮???????B轮轴????????C斜面?
6.两颗长短、粗细一样的螺丝钉,一颗螺纹密些,一颗螺纹疏些,用同样的螺丝刀旋动他们的时候(?????)。?
?A螺纹密的要省力些??????B螺纹疏的要省力些???C一样
二、判断题
1.不计摩擦,用斜面一定省力。


2.斜面省力大小和坡度有关。


3.斜面坡度越大越省力。


4.螺丝钉上没有斜面。


5.
机械是人类生存的武器。
(
)
效果分析
本节课结合教材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的兴趣和认识水平出发,利用ppt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思考,提问题,玩搭斜面,个人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教师教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玩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达到预期效果。
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特别遗憾的是,在课堂中我虽然对学生进行了及时、正面的评价,但对学生的评价欠缺多元化,没有采取孩子们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小组内互评和小组间互评等多种形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意从学生个体出发,用不同的标准去评价他们所付出的丝丝努力,使学生在一种友好的充满激励的宽松氛围中逐步改善他们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没有机会展示。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以学生所常见的生活场景:“工人叔叔利用斜面装卸货物”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由此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利用斜面?斜面为什么要搭得矮一些?不同的斜面受哪些因素的控制?斜面是否省力?怎样搭斜面更省力?并且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各自的假设,研讨设计并操作实验,然后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各种斜面(其中包括变形的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经历了“问题——实验——结论——应用”的完整探究过程。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认识到:科学源于生活,科学反过来还能应用于生活,改善我们的生活。
本课教学的“斜面”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学生对于斜面还是有一定认识的,也能结合生活经验,猜测斜面是一种省力的简单机械。本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通过数据,使学生了解斜面的作用,了解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有何区别。所以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他们得出多么正确的答案,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才是科学课程的最终目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大家的共识,我认为能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又有具体做法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学路决定教师的教路,把参与学习的权力、自由和时间还给学生,就一定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通过“搭建各种不同的斜面拉动木块测量拉力”的实验和模拟制作螺丝钉螺纹的活动,体会到“动手做”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的结论不止一个,科学的发现是在实践中获得的,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接着在探究斜面变形的教学环节上,我引用螺丝钉和上周看的雷锋的电影相联系,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向雷锋学习,多做好事,关心他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由于现在的学生他们不会提问题,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他们习惯于跨越过程,直奔结果,丧失了极为宝贵的思考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最后我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结束本课,对学生提出要求和希望,希望同学们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观察生活,去发现我们身边的科学,并要积极思考,大胆提问,
总之,这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富于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与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研讨、自主设计、合作实验、归纳概括,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