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文艺汇演
20 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声音,以及声音不同的原因。学生通过大量的实验活动,观察现象,进行分析,从而认识到:声音有音色、音量和音高的不同,以及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噪声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每天都与声音打交道,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前,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但他们对于声音的高低、大小等认识还比较模糊。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广泛的认识声音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有音色、音量、音高的不同。
2、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探究出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
3、通过了解“鹦鹉对不同声音的反应”这个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了解噪声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
4、学习调查、搜集周围环境的资料,教育学生保护环境,创造我们美丽的家园。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声音有音色、音量、音高的不同;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探究出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
难点:通过丰富的实验,搜集实验事实,探究出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
教学准备
橡皮筋、铁尺、三响筒及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带领学生进入闯关游戏的第一关:听力。
2、听一组农家小院里发出的不同音高、音量、音色的声音,让学生说出听到的声音,从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
本课以闯关游戏的形式展开,并贯穿于整节课,使得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自主开展实验探究。
二、实验探究
1、谈话:你听到的这些声音都有哪些不同呢?学生列举时教师进行副板书。
[设计意图]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让四年级的学生自主探究出声音有大小、高低、音色之分并完成教材P66的记录表格(有什么现象)有很大难度,通过引导学生把听到的不同列举出来,使得教师能更好地掌握学情,开展下一步教学。
2、针对学生列举的不同进行举例说明,认识音色、音量和音高。
[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例子认识音色、音量和音高,学生更易理解,为后面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
3、当学生听辨出声音的高低之后,出示闯关成功的图片及愉悦的音乐。
[设计意图]闯关成功的图片及愉悦的音乐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埋伏。
4、带领学生进入闯关游戏的第二关:智力,分小组让学生想办法让同一个物体发出不同音量或不同音高的声音,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选用实验效果好的材料让学生去探究,学生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自己探究不同音量、不同音高的原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5、汇报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分小组汇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板书学生自己探究的结论,充分肯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学以致用
1、通过闯关成功的愉悦音乐引出噪声,让学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
一方面,愉悦的音乐与噪声形成鲜明对比,刺激学生的听觉,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为下一个环节做足了准备;另一方面,设置这样的情景使得过渡更加自然。
2、介绍研究鹦鹉的发现,让学生说说噪声的危害;
[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探究活动的过程,并尝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科学、做科学。
3、让学生分小组想办法减弱噪声,并提出防止噪声的方法。
4、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四、课堂延伸
1、调查学校有没有受到噪声的污染,并提出防治噪声污染的建议。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生活环境远离噪声污染,携手保护共同的家园。
2、将课堂内的疑问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白问题只是科学探究的开始,要想解决问题,必须继续探究,直到问题解决,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播放闯关成功的图片及愉悦的音乐。
[设计意图]
闯关游戏贯穿始终,学生获得成就感。
板书设计
[整体设计意图]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得整节课过渡自然,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把本课的难点分解成声音有哪些不同和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两个部分,学生更易自主探究,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达到了预计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多媒体课件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汇报时,当学生提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和振动大小有关时,我没有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而是把问题再次抛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逐步完善的过程。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控制实验效果,如何创新实验教学,还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指导教师点评
孙明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爱玩游戏的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尤其是实验探究环节处理的很好,把本课的难点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弄明白声音有哪些不同,再让学生探究声音不同的原因,化难为易,使得学生更易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热爱科学,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闯关成功的音乐的设置,使得整堂课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实验记录单
把研究的情况用你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我想发出怎样的声音
我是怎样做的
我听到的声音是怎样的
我发现物体振动时有什么不同
音量大
音量小
声音高(高音)
声音低(低音)
[设计意图]
让四年级的学生分小组探究出教材P66的表格有一定的难度,利用表格式的提示让学生更加明确探究目标,更易探究出音量、音高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