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视野拓展: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外科学家-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编 视野拓展: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及中外科学家-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4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1 21:5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三编视野拓展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
1.蔡和森
蔡和森,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1895年,蔡和森出生于上海,后随母亲回到家乡湖南双峰。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同毛泽东等人一起组织进步团体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蔡和森从法国归来,在中共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局委员,参与中央领导工作,并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又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蔡和森在组织广州地下工人运动时遭叛徒出卖被捕,牺牲在广州军政监狱,终年36岁。


2.瞿秋白
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担任中央机关刊物《前锋》的主编,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起,瞿秋白曾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


3.叶挺
叶挺(1896—1946),字希夷,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著名军事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被誉为“铁军”。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1946年4月8日与夫人李秀文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难;1988年,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4.罗瑞卿
罗瑞卿(1906—1978),四川南充人,中国工农红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早年曾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9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支队党代表、纵队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军团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长征时期曾任红军先遣队参谋长、陕甘支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到陕北后任红一方面军政治保卫局局长。抗日战争期间,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曾参与石家庄、太原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公安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总参谋长等职。


5.粟裕
粟裕(1907—1984),原名粟多珍,粟志裕,侗族人,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将军衔。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期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4年逝世。


二、杰出的中外科学家
1.华蘅芳
华蘅芳,1833年出生于江苏金匮(今无锡),出生于世宦门第。华蘅芳自幼酷爱算学。其父为他买回了一些古算书,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数学。他还与同县的徐寿互相造访,商讨学问,结为至交。他俩曾去上海墨海书馆拜访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的数学家李善兰,并结识了容闳和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傅兰雅等人,开阔了眼界。华蘅芳不仅钻研书本,而且还重视实证和动手实践,这在当时的知识界是十分可贵的。他和徐寿曾在家乡将水晶印章磨成三棱镜作白光的分色实验,还测试过枪弹弹道的抛物线。


2.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江苏金坛人,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一,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1950年回国。1985年6月,他应日本亚洲文化交流协会邀请赴日本访问。6月12日,他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向日本数学界作讲演,讲题是《理论数学及其应用》。讲演结束,他在接受献花的那一刹那,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了讲坛上。他为数学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3.童第周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4.道尔顿
道尔顿(1766—1844),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这是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道尔顿作为一个身患色盲的人,能够做出如此伟大的成就,更让后人感受到了一位科学巨人的伟大光辉。


5.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逝世。
1
2
3
4
5
6
1.(对应点:古代中国的思想人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韩愈的评价。第(1)问,据材料中韩愈对佛教的抨击,可以归纳为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对“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可以归纳出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第(2)问,从材料“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可以归纳为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排斥佛学,弘扬儒学;韩愈掀起儒学复兴运动,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参考答案(1)背景: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作用: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1
2
3
4
5
6
2.(对应点:古代中国的医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孙思邈有感于医方本草部帙浩繁、忽遇急症求检困难的情况,遂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结合他个人的学术经验,于永徽三年(652年)撰成了《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30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千金”两字命名。……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孙思邈还指出:即使医生处于条件优越或简陋的条件下,也应恪守医德、坚定专业思想,不要以贫富易志改性。学有所得,不应当大吹大擂。有了突出的成就,也不要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概括孙思邈的医德主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孙思邈的医德。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孙思邈的评价。第(1)问,据材料中的“务在简易”“人命至重”“恪守医德”等信息概括。第(2)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尊重生命和恪守医德等角度进行评述。
参考答案(1)医方应简单易用;人命至贵;医生要恪守医德、学有所得。
(2)孙思邈能以人的生命为贵而编著《千金要方》,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他要求不论贫富都要恪守医德,体现了封建时代一位医学家的可贵品质。
1
2
3
4
5
6
3.(对应点:古代中国的书法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论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
——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评价的因素。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赵孟頫的评价,选自2014年海南卷。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圆转流丽”以及“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的关键信息概括变化;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可知,前期从书法角度评论,而后期从民族气节的角度进行评价。第(2)问,依据材料中“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等关键信息,从时代变化、抗清以及个人审美的角度思考作答。
参考答案(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
(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
1
2
3
4
5
6
4.(对应点:古代中国的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起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郑板桥的评价,选自2016年全国Ⅱ卷。第(1)问,根据材料“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考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回答本问可联系必修部分知识回答,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分析。
参考答案(1)个性鲜明,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1
2
3
4
5
6
5.(对应点:无产阶级革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瞿秋白(1899—1935),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瞿秋白开始注意阅读有关方面的新书刊,汲取新思想。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瞿秋白的思想发生重大改变。他积极投身于这场伟大的爱国民主运动。1920年春,他参加李大钊领导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3年6月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并为大会起草了党纲草案。他出席了1924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与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文稿翻译)。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瞿秋白非常重视农民问题,8月发表了《国民革命中之农民问题》的讲演。
1
2
3
4
5
6
八七会议上,瞿秋白代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了《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在这一挽救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瞿秋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1927年11月,瞿秋白在上海主持召开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接受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的“左”倾观点,使“左”倾错误第一次统治了党中央领导机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八七会议前瞿秋白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八七会议上瞿秋白发挥了哪些“关键性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瞿秋白的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可结合“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概括瞿秋白在会上发挥的关键性作用。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宣传十月革命,传播新思想;参加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参加学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参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起草,改进党的工作;参加国民党一大,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重视农民工作,支持北伐战争。
(2)作用:瞿秋白主持召开了八七会议,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作了彻底清算,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
1
2
3
4
5
6
6.(对应点:西方杰出的文学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英国产生了几十个有成就的剧作家,其中以莎士比亚(1564—1616)最为杰出。莎士比亚前后期作品的基调有所差别。17世纪前他的作品基调是乐观的,这个时期的悲、喜剧更多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理想。1601年至1607年为莎士比亚创作最光辉的时期。这个时期莎士比亚作品以悲剧为主,是封建社会后期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反映,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
2
3
4
5
6
材料二 博马舍(1732—1799)是出色的启蒙剧作家。他因与贵族遗孀结婚,取得贵族称号。然而,他对特权等级的专横深恶痛绝。于是便拿起笔来进行战斗。第一版《伏尔泰全集》便是由他编辑的。他的作品不多,但却十分犀利。早期写的剧本《欧仁妮》和《两友人》虽然主观上是“向第三等级的朋友表示敬意”,但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后来,他以《费加罗三部曲》蜚声剧坛。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莎士比亚和博马舍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和博马舍思想的不同及其成因。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共同点:都是西欧著名剧作家;强调人文精神;都批判腐朽专制的社会现实。
(2)不同:莎士比亚的作品基调前后差异大;博马舍的作品风格始终如一。
成因: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家,而博马舍是启蒙运动时代的剧作家;二者所处时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