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第一编视野拓展
二
一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1.汉朝
(1)汉高祖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汉朝开国皇帝,古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登基后他一方面先后诛杀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这不仅安抚了人民,也奠定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曾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二
一
(2)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汉高祖刘邦之子,母薄姬,汉惠帝刘盈之弟。汉文帝即位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西汉出现繁荣昌盛的景象。汉文帝及其继任者汉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百姓开始富裕起来,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二
一
(3)光武帝
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新朝末年,海内分崩,天下大乱,汉室宗亲刘秀在家乡乘势起兵。25年,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于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称帝,为表刘氏重兴之意,仍以“汉”为其国号,史称“东汉”。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精简机构,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二
一
2.三国两晋南北朝
(1)魏文帝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曹丕受禅登基,以魏代汉,建立魏国。曹丕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除军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学,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二
一
(2)晋武帝
司马炎(236—290),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开国皇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长子。咸熙二年(265年)继承晋王的爵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咸宁五年(279年),司马炎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并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建国后,他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发展生产,并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但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称晋武帝,葬于峻阳陵。
二
一
(3)宋武帝
宋武帝刘裕(363—422),字德舆,小名寄奴,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史称刘宋或南朝宋。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为“元嘉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被李贽誉为“定乱代兴之君”,也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二
一
3.唐朝
(1)唐高祖
唐高祖李渊(566—635),字叔德,陇西成纪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文帝时,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二
一
(2)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前期他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创造了开元盛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
二
一
(3)唐德宗
唐德宗李适(742—805),唐代宗李豫长子。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驾崩,李适即位。李适在位前期,以强明自任,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后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
李适在位时期,对外联合回纥、南诏,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适于会宁殿驾崩,享寿六十四岁,在位二十六年,谥号“神武孝文皇帝”,庙号德宗,葬于崇陵。
二
一
4.辽宋夏金元
(1)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872—926),复姓耶律,名亿,乳名啜里只,辽朝开国君主,契丹迭剌部霞濑益石烈卿耶律弥里人,辽德祖耶律撒剌的长子,生母为宣简皇后萧氏。耶律阿保机善于骑射,明达世务。他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发展农业、商业。916年,群臣及诸属国上尊号曰“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建元神册。
二
一
(2)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柴荣病重时,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大军出征后不久,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千米的陈桥驿发生哗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回京后,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赵匡胤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局面。他还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以期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
二
一
(3)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1068—1123),汉名旻,女真族,是完颜劾里钵之子,金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金朝灭亡辽朝、统一北方具有奠基意义。天庆四年(1114年),起兵反抗辽朝,收国元年(1115年),建国号“金”,年号“收国”,建都会宁府。同年十二月,加号大圣皇帝,次年改年号为天辅。在位期间,把猛安谋克制度改为军事行政组织。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女真文字。天辅七年(1123年)八月,领兵返回上京,行经部堵泺西行宫,病死于途中,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二
一
(4)元世祖
忽必烈(1215—1294),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的弟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71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定国号为大元,次年,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命伯颜大举伐宋。1279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全国统一后,忽必烈重用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而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1294年,忽必烈病逝。
二
一
5.明清时期
(1)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汉族,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登基,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朱棣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建立后被封为燕王。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严重威胁藩王利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1402年在南京称帝。朱棣在位时,政治上改革机构,设置内阁;军事上,多次亲征蒙古,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了中国版图的完整;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对南海的经营;还命人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1421年迁都北京,对强化明朝的统治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他统治期间明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史称永乐盛世。
二
一
(2)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熜,1521—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
朱厚熜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果决,做了很多大事,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对外抗击倭寇,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嘉靖帝在位期间巩固了明代的统治,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
嘉靖帝为人聪明,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他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虽然清人编纂的《明史》说他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但是他却始终牢牢掌控着整个明朝的政治、财经、军事和民生大权。
二
一
(3)明神宗
朱翊钧(1563—1620),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庆六年(1572年),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在位初的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在神宗支持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国力得到恢复,人民生活也有所提高。神宗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期间主持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巩固了中国疆土。执政后期荒于政事,因无像张居正的人可以督导,加上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强征矿税亦是在位期间的一大诟病,使明朝逐渐走向衰亡。
二
一
万历皇帝在位时期,明朝的经济处于当时世界经济的领先地位。在此期间,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外国传教士也纷纷来华,例如利玛窦就觐见万历帝,西学东渐出现。社会上也出现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趋向。
二
一
(4)清太宗
皇太极(1592—1643),即清太宗,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自少年起常随父兄狩猎和征战,骑射娴熟。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承袭汗位,年号天聪。皇太极即位之后进行大刀阔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在战略上制定了先征服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后顾之忧的战略方针。对明则采纳汉族降官建议,确立“讲和与自固之策”,重用汉将,削弱明朝实力,志在入关夺取全国政权。
二
一
崇德元年(1636年),在盛京(今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并且迫使李氏朝鲜臣服于清朝。在崇德六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生俘洪承畴,自此明朝关外精锐丧失殆尽,宁锦防线彻底崩溃,清军入关已成必然之势。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皇太极前后在位17年。他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朝作战,为清王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一
(5)清世宗
爱新觉罗·胤禛(1678—1735),即清世宗,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出现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
二
一
(6)道光帝
爱新觉罗·旻宁(1782—1850),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旻宁在位期间清朝日益衰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旻宁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道光三十年(1850年)驾崩。
二
一
二、中西方的早期思想家
1.古代中国的思想家
(1)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大约生活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五世纪初。齐国内乱后,孙武奔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成为大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作《孙子兵法》为后世历代军事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该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曾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二
一
(2)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而受牵连,被免除相国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担心被诛杀,于是饮鸩自尽。
二
一
(3)王充
王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字仲任,汉族,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六岁开始习字,八岁出入书馆,稍长,开始学习《论语》《尚书》。后来到京城,进入太学学习,拜班彪为师。王充以道家的自然无为为立论宗旨,以“天”为天道观的最高范畴,以“气”为核心范畴,由元气、精气、和气等自然气化构成了庞大的宇宙生成模式,与天人感应论形成对立之势,其在主张生死自然、力倡薄葬,以及反叛神化儒学等方面彰显了道家的特质。他以事实验证言论,弥补了道家空说无着的缺陷,是汉代道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发展者。
王充思想虽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着严格的区别,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但却与汉初王朝所标榜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叶民间流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二
一
(4)范缜
范缜,字子真,汉族,南乡舞阴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杰出的无神论者。范缜出身顺阳范氏,少年好学,十多岁时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胁利诱,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二
一
(5)戴震
戴震,字东原,又字慎修,休宁隆阜(今安徽黄山屯溪区)人,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后屡试不第,曾被召为《四库全书》纂修官。五十三岁时,乾隆帝特命其参加殿试,赐同进士出身。
戴震治学广博,音韵、文字、历算、地理无不精通,又进而阐明义理,对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说有所抨击。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之为“前清学者第一人”,梁启超、胡适称之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二
一
2.古代西方的思想家
(1)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伊壁鸠鲁成功地发展了阿瑞斯提普斯的享乐主义,并将之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结合起来。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公元前4世纪末在雅典建立了伊壁鸠鲁派,这个学派在他去世之前一直在雅典活动。传说中该学派居于他的住房和庭院内,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因此被人称为“花园学派”。伊壁鸠鲁认为,最大的善来自快乐,没有快乐,就不可能有善。他还区分了积极的快乐和消极的快乐,并认为消极的快乐拥有优先的地位。
二
一
(2)波利比阿
生活于公元前2世纪的古希腊麦加罗城邦人,出身名门。波利比阿首先是一位历史学家,著有《历史》一书。他剖析了希腊城邦制度,提出希腊传统的政体循环理论,认为罗马是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的混合。他最早开分权制之先河,分别叙述了执政官、元老院和人民的权利及其关系。波利比阿以希腊传统的政体循环理论为基础,提出君主政体→暴君政体→贵族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暴民政体的政体循环过程。
二
一
(3)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罗马天主教系统,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并且是奥斯定会的发起人。对于新教教会,特别是加尔文主义,他的理论是宗教改革的救赎和恩典思想的源头。他著有《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论自由意志》《论美与适合》等。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但在这之后,他痛悔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二
一
(4)西塞罗
西塞罗(前106—前43),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他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的代表作是《论国家》和《论法律》。在教育方面的创作有《论演说家》等,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的雄辩家,而训练的方法是实地练习。西塞罗熟谙希腊政治哲学,尤其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其代表思想有:强调法律作用,但也重视国家管理中的人的因素;自然法是正义之源,人类法律之根;发展平等思想,倡导所有人自然的和政治的平等;理想政体应该是混合政体。
1
2
3
4
5
6
1.(对应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丘处机(1148—1227),登州(今属山东)人,19岁时投入道教全真派。全真派是当时新出现的一个道教派别,主张兼修儒、释。丘处机潜心研习,成为一方道教领袖。其时黄河南北陷于战乱,全真派徒众剧增,成为蒙古、金、宋竞相争取的对象。
1220年,应成吉思汗之召,丘处机偕弟子西行,历时四年,行程万余里,到达成吉思汗驻跸的雪山(在今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常与他交谈,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成吉思汗深为认同,“命左右书之,且以训诸子”。史载: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威,以导有众。”成吉思汗采纳了他的建议。
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记录了丘处机西行谒见成吉思汗的经历与见闻,流传至今。
——据《元史》等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丘处机的评价。解答第(1)问需要概括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兼修儒、释”说明丘处机学识广博;“某日暴雷异常,成吉思汗询问是何预兆,丘处机借此回答”说明丘处机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成吉思汗控制了广大的地区,急需治理方法等。第(2)问,从材料中不难归纳出“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从材料“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一书”可得出“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后的元朝采取了丘处机某些思想,因此丘处机西行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成吉思汗需要为庞大的统治区域寻求治理方法;丘处机学识广博;善于选择劝谏的方式与时机。
(2)使蒙古最高统治者较为深入地接触到中原的思想文化;为后来元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留下了关于当时西域地区重要的文献记录。
1
2
3
4
5
6
2.(对应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武则天进号“天后”,上书建言:“一、劝农桑,薄赋徭……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魏晋以来,士族靠门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则天修《姓氏录》,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叙之,凡九等……当时军功入五品者,皆升谱限(列入上等士流),缙绅(指世家大族)耻焉。”
——摘编自《新唐书》
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旧唐书》
1
2
3
4
5
6
材料二 太后(武则天)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古来无道之君,好杀者有石虎、苻生、齐明帝、北齐文宣帝、金海陵炀王,其英主好杀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
——赵翼《廿二史劄记》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武则天得以长期掌握政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赵翼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评价角度。
1
2
3
4
5
6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武则天的评价。第(1)问,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执政风格等层面着手。第(2)问,司马光的“态度”根据材料中“明察善断”概括,“评价角度”根据,“英贤亦竞为之用”概括。赵翼的“态度”根据“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概括;“评价角度”根据材料信息“好杀者”回答。
参考答案(1)原因:轻徭薄赋,反对奢侈浪费、滥用民力;奖励农桑,发展生产;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反对派;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打击士族腐朽势力,反映新兴庶族地主利益。(答出三点即可)
(2)司马光肯定武则天;角度:武则天的用人措施。
赵翼否定武则天;角度:武则天残忍好杀。
1
2
3
4
5
6
3.(对应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都护府,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
天宝八年(749),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
1
2
3
4
5
6
思路解析本题选自2016年全国Ⅲ卷。本题以唐朝名将高仙芝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对唐朝社会经济文化和唐朝与西域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契合了当前“一带一路”的时政热点。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唐王朝综合国力强大,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同时唐朝执行积极的边疆政策,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而且唐朝民族政策开明,军队中吸纳很多少数民族士兵和将领。第(2)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采用两分法进行评价,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服”可知高仙芝维护了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1
2
3
4
5
6
4.(对应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包青天的评价,选自2014年全国Ⅰ卷。第(1)问,从材料中“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包拯“刚正不阿”等信息入手分析回答。第(2)问,“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反映了人们对清官的期待;后世文学创作、艺术加工使“包青天”的形象更加鲜明,据此可回答“广为传颂的原因”。
参考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1
2
3
4
5
6
5.(对应点:古代中国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
——《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
(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
——《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
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
——《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道光帝的评价,选自2012年全国卷。解题时可将材料信息与鸦片战争的背景结合起来回答。第(1)问,从材料中“大为风俗人心之害”、吏治败坏和鸦片走私对财政的影响角度分析“认识”;从材料信息可知,道光帝严禁民间“私种罂粟”,严禁鸦片走私,“只准易货,毋许易银”,据此可回答“措施”。第(2)问,从禁烟政策的内容、影响、性质等角度入手,联系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禁烟的态度回答。
1
2
3
4
5
6
参考答案(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
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
(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
1
2
3
4
5
6
6.(对应点:古代中国的封建帝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2
3
4
5
6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对光绪帝的评价,选自2014年全国Ⅱ卷。第(1)问,主要应从材料中归纳要点作答,注意要点要全面,可通过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次大意的方式作答。第(2)问,既要指出光绪帝对变法的积极推动作用,又要指明其作用的有限性。在当时情况下,光绪帝无力击败顽固派,也无力保证变法的持续进行。
参考答案(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