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020复学衔接筑基系列
专题四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01
衣食住、习俗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02
交通:海陆空
通信:邮电业的发展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03
报刊业、广播影视、互联网
大众传播媒价的更新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服饰变迁
1840~1949
列宁装中山装
连衣裙绿军装
代表
长袍马褂
旗袍西装
中山装
略
1949~1978
LOREM
1978~
政治色彩浓厚
单调、呆板
特点
土洋并存
中西合壁
时尚、个性
多元化
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外因: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
内因
政治:政治运动、政府政策的影响。
经济:经济的发展
思想:近现中国人的思想解放
(2)原因
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发展;
总体呈现西化趋势但始终保留民族特色;
沿海与内陆间、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
(1)特点
特点
原因
二、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
1、交通工具的进步
主要史实
(1)古代:木船、马车、轿子
(2)近现代
①海:轮船
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②陆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③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2
1、交通工具的进步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慢→快
种类:平面→立体
特点
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通信工具的进步
主要史实
近代邮政
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通信范围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
近代电信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后线路遍及18省
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
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
1882年:传入中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2003年第三季度末: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近代国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外因: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内因:
经济: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政治:政府的大力提倡;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文化: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3、近代国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与影响
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人员商品与信息的传递,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
加速了城
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消极影响: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电信欺诈,噪声等。
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1、大众报业的发展
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通俗性报刊特点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2、广播影视的普及
广播
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2、广播影视的普及
电影
发展
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
发展特点:
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2、广播影视的普及
电视
问世:20世纪30年代
中国电视发展
1958年:第一节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省级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卫星、有线网络传输新格局形成
2008年:中星九号卫星发射,解决边远农村收视难。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优势:
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费用低廉
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缺陷
不法分子传播影响青少年的成长的不良信息
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
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影响
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