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河中石兽阅读练习(附答案)
一、阅读文言文《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潮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1)阅十余岁
阅:________
(2)竟不可得
竟:________
2.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写出下列加下划线的“之”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2)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的位置得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②曰:“今日病③矣!予④助⑤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⑥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揠:拔。②人:这里是指家人。③病:累。④予:我。⑤助:帮助。⑥槁:枯萎。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谓其人曰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子趋而往视之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苗则槁矣。
4.读完这段文字后,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1.【答案】1.(1)经过,过了
?(2)终了,最后
2.(1)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2)大家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3.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答案】1.(1)指讲学家所说的话。
(2)指石兽。
2.CB
3.?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
3.【答案】1?(1)告诉,对……说。(2)快步走。
2(1)第一个“之”是助词,无实意。第二个“之”是代词,代指禾苗。?
?(2)代指禾苗。
3(1)宋国有一个担心自己的禾苗不长而拔禾苗(帮助其生长)的人。
(2)禾苗已经枯萎了。
4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