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热》
单元整理
1
看一看:学习内容
2
理一理:学习目标
3
想一想:理解概念
4
用一用:解决问题
1
看一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本单元研究过的内容。
研究
物体的热胀冷缩
研究
热量的传递
巩固运用
了解产生热的因素
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并通过实验证实衣服并不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通过实验认识到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而重量不变。
通过实验观察到除了水,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用多种方法观察到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且学会用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来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以金属为例,许多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认识到热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通过直接接触的热传递方式叫热传导。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也不同;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通过保温杯的制作,了解到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
理一理
本单元,我们做了很多的探究实验,也经历了很多的解释和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一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4.大多数的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具有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的性质。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2.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递,不同物质传递热的本领是不同的。
科学知识
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01
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观察、实验,收集证据以解决问题。
02
03
对观察结果选择合适的方法(文字或图示)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用模型解释微观现象。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改进实验方法,可以获得更多、更明显的观察现象。
2.相信自己的感受,但更愿接受客观事实。
1.发展探究热现象的兴趣。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态度
3.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1.意识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被人们所认识的。
2.初步意识到事物遵循普遍规律,但也有特殊性。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3
想一想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重点概念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
概念一:水在变热过程中的变化
沉
浮
重量
体积
?
?
重量不变
水受热,体积变大;
受冷,体积缩小。
解释:
冷水袋放入热水中后,由于受热,体积变大而重量不变,浮力变大,所以看到了水袋浮起来的现象。
概念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物体
液体
气体
固体
……
?
1.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我们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在受热时液面会升高,体积膨胀;受冷时液面下降,体积缩小,这种现象即称为热胀冷缩。
用同样的方法验证,很多其他的液体(酒精、饮料、食用油等)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生活中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饮料瓶的饮料都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而导致包装破裂。
概念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我们可以用多种方法观察到空气的体积变化。
通过观察,我可以发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比水更明显。
生活中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打足气的自行车车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塞好的热水瓶塞子会跳起来
压扁的乒乓球在热水中很快会复原
如何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我们可以用“模型”游戏来解释:模拟空气“微粒”运动。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概念二: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3.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观察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观察铜球、钢条的冷热变化,证明除了液体、气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观察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
但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比如,锑、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
铅字印刷
水在4℃以下也会出现反常膨胀现象,当温度降到0℃,水结成冰,体积是4℃时的1.1倍。
水表冻裂
水管冻裂
冰浮在水面
生活中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钢轨之间必须留有缝隙,防止钢轨热胀冷缩发生变形。
夏天架电线时要稍微松一些,以防到了冬天由于冷缩而断裂;
冬天,稍微紧一些,以防到了夏天由于热胀而悬垂过低;
煮熟的鸡蛋在冷水里浸泡一会,由于蛋白比蛋壳更易收缩,两者分离,就很容易剥壳了。
概念三:热的传递
1.热的传递方向——较热一端(物体)
较冷一
端(物体)
热的传递方向研究
借助火柴的掉落顺序和蜡油的融化情况观察得知:热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概念二:热的传递
1.热的传递方向——较热一端
较冷一端
2.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热的传递方式
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一般发生在固体中。
热的传递方式
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一般发生在固体中。
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墙上方
墙下方
暖气片
热的传递方式
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一般发生在固体中。
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太阳辐射
概念三:热的传递
1.热的传递方向——较热一端
较冷一端
2.热的传递方式——热传导、对流、热辐射
3.物体的传热性能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热的传递速度
钢:烫手
木头:温热
塑料:温热
传热速度快:热的良导体
传热速度慢:热的不良导体
金属、大理石等。
空气、陶瓷、玻璃等。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也不同。不同的金属,导热性能也不一样:
铜、铝、铁
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生活应用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铁
不锈钢
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的生活应用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帮助保温。
塑料
木塞
内胆玻璃
穿衣服
橡胶
不烫手
保温
4
用一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你都能熟练运用了吗?一起来用一用。
基础题
1.相同体积的70℃热水和30℃冷水比较,(
)。
A、两者一样重
B、热水重
C、冷水重
D、无法判断
解题思路:热水变成冷水,重量不变,体积变小。假设70℃的热水变成30℃的冷水后,那么体积会变小,同样30℃的冷水,体积大的重。
2.夏天安装电线时,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应该拉得(
)。
A、紧一些
B、松一些
C、不松也不紧
D、无法判断
解题思路:夏天安装电线时,不能拉得太紧,否则到了冬天,由于电线冷缩,就容易被拉断。
C
B
70℃热水
30℃冷水
30℃冷水
变成
体积变小
比冷水轻
基础题
3.把一个吹大的气球放进冰箱,半小时后取出,气球(
)。
A、变大了
B、变小了
C、大小不变
D、没气了
解题思路:气球里装的是空气,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此受冷后体积会缩小。
B
4.将同样大小的三块冰分别放入三个同样大小、形状、厚度、密封的钢杯、玻璃杯、塑料杯中。一段时间后,(
)里的冰块融化的最快。
A、钢杯
B、玻璃杯
C、塑料杯
D、三个杯子一样快
A
解题思路:热的良导体比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更快,热的不良导体则具有保温的效果。
分析题
如图,取一个橡皮塞,中间插上一根带尖嘴的细玻璃管,在一只瓶中加入一些水,塞上橡皮塞,并让细玻璃管的下端浸入瓶的水里。把瓶放到盛有热水的水槽里,奇妙的“喷泉”就产生了。
(1)“喷泉”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瓶内的水受热膨胀
B.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
C.玻璃管受热膨胀
D.瓶子受热膨胀
(2)要使这个“喷泉”喷出的水柱更高些,做法正确的是(
)。
A.将水槽里的水倒掉
B.往水槽里加开水
C.往瓶里装热水
D.换粗一点的玻璃管
(3)这个“喷泉”装置的瓶中没有装满水,其原因是(
)。
A.节约用水
B.水受热膨胀速度快
C.空气受热膨胀速度快
B
B
C
D.装满会喷很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