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地球的运动》
单元整理
1
看一看:学习内容
2
理一理:学习目标
3
想一想:理解概念
4
用一用:解决问题
1
看一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对地球及其运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本单元研究过的内容。
研究
地球的自转
研究
地球的公转
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
<
>
<
>
<
>
<
>
了解了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并且讨论了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
认识了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和他的傅科摆,学习运用关键证据——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来证明地球在自转,再次修正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以生活中的经验认识相对运动,以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
对北极星“不动”的现象进行解释,初步认识到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一直保持不变,从而造成北极星看起来“不动”。
认识了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通过模拟实验理解了贝塞尔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证据——恒星周年视差。
通过研究地球仪上杆影的长短变化,认识到四季的形成跟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有关。
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和地球公转、自转、地轴的倾斜都有关系。
2
理一理
本单元,我们做了很多的模拟实验,也经历了很多的解释和思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理一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
单元学习目标
5.恒星周年视差是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证据。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4.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看上去是“不动”的。
3.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证据。
科学知识
1.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01
对地球的运动进行较系统、持续和细致的探究。
02
03
利用文字、图表、画图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和交流。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证据,对获得的证据进行批判性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2.在探究活动中要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
1.科学学习中要有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态度
3.在探究活动中,需要审视观察到的事实和探究获得的证据。
2.观察和模拟实验是人们认识天体运动的有效方法,我们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模拟实验。
1.认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科学知识是长期探究、不断修正的结果。
单元学习目标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3
想一想
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哪些重点概念呢?让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吧。
?
概念一:地球的自转
1.证明的科学家——傅科(法国物理学家)
傅科摆是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证据
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长60余米,摆锤重27千克。
我们知道:地球转一圈360度,24小时,平均每小时转15度,如果摆摆动的时间不够长,根本看不到摆的偏转。
概念一:地球的自转
1.证明的科学家——傅科(法国物理学家)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相对运动证明了地球自转的方向
傅科摆:顺时针偏转
?
地球在逆时针自转
我们生活中的经验:汽车往前开,景物向后移
汽车往后开,景物向前移
旋转木马顺时针转,景物逆时针移动
旋转木马逆时针转,景物顺时针移动
我们实际的运动方向和看到景物的移动方向刚好相反
相对运动
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每天东升西落
月亮也是东升西落
星辰也是东升西落
根据相对运动的规律,证实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所以,越是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概念一:地球的自转
1.证明的科学家——傅科(法国物理学家)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
时区和时差
中时区(零时区)
西时区
东时区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规定英国所在的时区为中时区(零时区),向东12个时区成为东时区,向西12个时区成为西时区。
时区和时差
北京在东八区,开罗在东二区,相差六个时区,北京3月20日上午10:00,开罗比北京迟6个小时,10-6=4,即开罗是3月20日凌晨4:00。
北京
东京
开罗
纽约
3月20日10:00
3月20日4:00
时区和时差
纽约在西五区,相差十三个时区,纽约比北京迟13个小时,10-13+24=21,即纽约是3月19日晚上21:00。
北京
东京
开罗
纽约
3月20日10:00
3月20日4:00
3月19日21:00
时区和时差
北京
东京
开罗
纽约
3月20日10:00
3月20日4:00
东京在东九区,相差一个时区,东京比北京早1个小时,10+1=11,即东京是3月20日11:00。
3月19日21:00
3月20日11:00
概念一:地球的自转
1.证明的科学家——傅科(法国物理学家)
2.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24小时
4.自转造成的现象
(1)昼夜交替
夜半球
晨昏线
昼半球
(2)北极星“不动”
地球是倾斜的,倾斜的方向始终不变
星空围绕北极星逆时针旋转
概念二:地球的公转
1.证明的科学家——贝塞尔(德国天文学家)
恒星周年视差是地球公转的关键证据
我们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
当我们处于A位置时,我们发现1号星在2号星左边5格处;
A
B
C
D
当我们处于B位置时,我们发现1号星和2号星重合了;
当我们处于C位置时,我们发现1号星在2号星右边5格处;
当我们处于D位置时,我们发现1号星和2号星又重合了;
两颗恒星的相对位置每年周而复始地发生变化,就是恒星周年视差。
A
B
C
D
概念二:地球的公转
1.证明的科学家——贝塞尔(德国天文学家)
2.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3.公转一周的时间——1年(365天)
4.公转造成的现象
(1)四季交替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我们观察地球仪,能够找到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三条纬线,原来这三条纬线是地球上春、夏、秋、冬四季时太阳的直射点位置。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①
当地球处于位置①时:
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阳光直射,地面上正午时的杆影最短,是夏季;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
夏
冬
此时,我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所处的节气是夏至。
夏至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②时:
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地面上正午时杆影的长短适中,这时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夏
冬
此时,我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所处的节气是秋分。
夏至
②
秋
春
秋分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③时:
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这时北半球阳光斜射,地面上正午时杆影最长,这时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夏
冬
此时,我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所处的节气是冬至。
夏至
秋
春
秋分
③
冬
夏
冬至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当地球公转到位置④时:
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上,地面上正午时杆影的长短适中,这时北半球是春季;南半球是秋季。
夏
冬
此时,我国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所处的节气是春分。
夏至
秋
春
秋分
冬
夏
冬至
④
春
秋
春分
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倾斜有关
观察这幅图,我们可以发现:
1.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始终保持不变,造成了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形成了四季。
夏
冬
夏至
秋
春
秋分
冬
夏
冬至
④
春
秋
春分
2.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
概念二:地球的公转
1.证明的科学家——贝塞尔(德国天文学家)
2.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3.公转一周的时间——1年(365天)
4.公转造成的现象
(1)四季交替
(2)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北极圈
南极圈
在地球仪上,还有两条纬线,一条在北极附近,叫北极圈;一条在南极附近,叫南极圈。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就发生在南、北极圈内。
①
当地球处于位置①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在自转过程中,阳光始终可以照到北极,形成极昼。
南极始终照不到阳光,形成极夜。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极昼
极夜
当地球处于位置③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地球在自转过程中,阳光始终可以照到南极,形成极昼。
北极始终照不到阳光,形成极夜。
③
从图上可知,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所以在南、北极地区形成了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极昼
极夜
极夜
极昼
概念三:我们所认识的科学家
托勒密
古希腊天文学家
提出了“地心说”
代表作:《天文学大成》
哥白尼
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了“日心说”
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傅科
法国物理学家
用“傅科摆”证实地球在自转
贝塞尔
德国天文学家
发现“恒星周年视差”,证实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
小结本单元的学习
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的两种主要形式
自转
公转
对地球两种运动的描述(方式、方向、周期、特点)
判断地球运动的依据
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方式:围绕地轴自转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24小时
特点: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方式:围绕太阳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1年(365天)
特点: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傅科摆
天体东升西落
卫星观测
恒星周年视差
星座季节交替
卫星观测
四季变化
极昼和极夜
昼夜交替
4
用一用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你都能熟练运用了吗?一起来用一用。
基础题
1.傅科摆摆长约60多米,摆锤重27千克,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将摩擦力减少到最低程度,其设计目的不包括(
)。
A、减少外力对摆的干扰
B、供很多人同时参观
C、摆线长,摆动时间长
D、摆锤重,摆摆动更稳定
解题思路:我们自己做的摆,摆线短、摆锤轻,所以摆动的时间并不长,而且摆的方向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不能看出因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摆的方向的偏转。
2.右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四个城市最先
迎来黎明的是(
)。
A、拉萨
B、北京
C、上海
D、重庆
解题思路:地图上的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我们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越是东边的城市越先迎来黎明。
B
C
分析题
1.图中的“蜡烛”代表
。
2.地球从①处转回到①处,时间过去了
。
3.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
交替的现象。
4.当地球运行到④位置时,这时北半球的季节是
季。
5.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现象,与(
)无关。
A、地轴倾斜
B、地球自转
C、地球公转
D、地轴方向始终不变
6.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地球大约处在图中
位置。
太阳
一年
昼夜
春
B
①
冬季
夏季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