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中国古代社会:人与环境(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六 中国古代社会:人与环境(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2 10:29: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专题六
中国古代社会:人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石雕是古老的艺术,它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中国有很多古代石雕精品被保留了下来,可供人们赏析。下列对石雕作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故宫中和殿后面的云龙石雕刻画了九龙飞腾的景象,象征着天子一统江山
B.?宏村的《唐肃宗宴官图》和西递的胡文光刺史牌坊都是典型的徽派石雕作品
C.?平遥古城古民居的院落内部精美的石雕配以剪纸窗花,透着精巧秀丽之美
D.?徽派石雕采用圆雕、镂空雕、透雕、线雕等手段,给人以协调、优美的感受
2.在古代东西方,具有中轴线平面布局意识特征的建筑随处可见。对称安排、秩序井然、有条不紊,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有体现“中轴对称”风格的是(??

①大昭寺②圣彼得大教堂③平遥古城④颐和园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3.平遥古城、西递、宏村是我国南北民居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这三个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平遥古城按照牛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
②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处处是景,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③宏村“枕山、环水、面屏”,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
④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③④
4.在皖南古村落和平遥古城中保存着很多古民居,它们是中国南北古民居的杰出代表。两地古民居的共同之处有(??

①夹溪筑屋是其择地特点
②配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作为装饰
③反映长幼有序的传统礼制观念
④具有粉墙青瓦马头墙的显著特征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5.徽派的“三雕”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艺术的成就。其中主要用于装饰民居建筑的门楼、门罩、窗楣等,被称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的是(
??)
A.?木雕?????????????????????????????????????B.?砖雕?????????????????????????????????????C.?竹雕?????????????????????????????????????D.?石雕
6.下图是中国某文化遗产地图,该文化遗产(
???)
①是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的宏村
②反映了北方民居华丽舒适与安全的特点
③建筑择地特点是夹溪筑屋,注意对水的利用
④对研究明清时期的城市建筑、居住形式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7.西递和宏村是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两者的相同点是(
???)
①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
②深刻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③村落水系是以人工水系为主
④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西递和宏村是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两者的相同点是
①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②都深刻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③村落水系都是以人工水系为主④都是我国古代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据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县罗店镇“徽商凑集,贸易之盛,几埒(同等、相等)南翔”。南翔镇“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诸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衰落”。对上述材料最准确的解释是
A.?徽商的兴盛与市镇的发展相辅相成??????????????????????B.?政府对待商业的政策发生了变化
C.?徽商的经营范围呈现不断扩大趋势??????????????????????D.?地方官府的态度决定了商业环境
10.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民国时期,乔家大院西北院进行改进,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又把旧厕所改造成“洋茅子”……新院的窗户全部安装大格子玻璃,装饰仿造西洋式,美观大方,别具一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
A.?设计精巧,建筑考究???????????????????????????????????????????B.?彩饰金装,工艺精湛
C.?中西合璧,土洋并存???????????????????????????????????????????D.?内涵深刻,名扬三晋
11.平遥古城布局所体现的特点有
①突出中心、排列有序?
②文东武西、左右对称?
③以上驭下、南面为尊?
④活泼多样、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12.下列关于丽江古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丽江是一座不设城墙的古城????????????????????????????????B.?其建筑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C.?民宅大多呈三坊一照壁样式????????????????????????????????D.?古城因其形状类似乌龟,也称“龟城”
13.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B.?晋商活动范围广
C.?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D.?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
14.电视剧《乔家大院》反映晋商文化的显著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晋商的“贾儒结合”的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结合
15.下表是明朝万历(1573—1620)年间湖州所属一州六县的商业市镇分布情况。它反映出当时湖州地区
县名
镇名
乌程
乌镇南浔菁山妙西
归安
菱湖埭溪练市双林
安吉
马家渎递铺梅溪
长兴
四安和平合溪水口阜塘
德清
塘栖新市
武康
三桥埠上柏埠
孝丰
若干
A.?自然经济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C.?农耕经济衰弱?????????????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16.图为胡文光刺史坊,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村口,该牌坊正楼匾的上方雕的是“恩荣”二字,下方雕的是“荆蕃首相”四字,其背面则是“胶州刺史”四字。明万历六年(1578年),为纪念西递村人胡文光由皇帝批准在此修建。胡文光,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中举,曾担任万载县令、胶州刺史、荆州王府长史等职。对胡文光及该牌坊理解正确的是
A.?明代后期黟县所属徽州府隶属安徽行省管辖????????B.?胡文光因为科举出身获得地方官员任职资格
C.?“荆蕃首相”表明胡文光曾任明代内阁首辅????????D.?该牌坊建筑艺术体现中国古代宗法血缘文化
17.在黟县古村落中,众多的牌坊是吸引游客目光的景观之一,其中用来表彰妇女节孝的牌坊是
A.?功德牌坊?????????????????????????????B.?贞节牌坊?????????????????????????????C.?木制牌坊?????????????????????????????D.?石牌坊
18.“凝聚力量,成就未来”是首届“时代徽商高峰论坛”的主题思想。这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
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B.?明清商品经济极为发达
C.?徽商拥有丰富的经营之道????????????????????????????????????D.?宋代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19.关于平遥古城的格局叙述,错误的是
A.?全城以跨街式楼宇“市楼”为中心??????????????????????????B.?有8条大街,l6条小街和72条小巷
C.?寺观衙署、民居店铺等各式建筑有序地分布其间?????D.?坛庙是古平遥人维系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20.日升昌票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经营中,财源滚滚。作为财东的李家,成为当时平遥首屈一指的大财主。李家的经营所得,除用于日常生活支付外,一部分继续扩大商业投资,另有一部分消耗于捐输讨封。李家捐输讨封说明
A.?封建政府重农抑商?????????B.?封建政府闭关锁国?????????C.?平遥商人乐善好施?????????D.?平遥商人守法经营
二、非选择题
21.历史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发生的。古徽州因独特的地理环境留下了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中……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又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天下郡国利病书》
材料二:徽州文书是指宋朝到民国徽州所属六县及与之相毗邻的淳安等县遗存的契约文书,呈现出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丈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九卷(明时期)》整理
材料三: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商江春所创的“春台班”的出现有着标志性的意义。在“春台班”出现以前,世人雅重昆曲,扬州的士大夫也不例外。虽然他们“极嫌昆曲之冷”,每听一曲,“攒眉许久,坐客亦代为苦难”。但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
——陈琪《徽州古戏台》
(1)指出材料一所引著作的作者。以宏村为例,说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二中徽州古文书得以大量留存的原因。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徽州古文书以土地、商业、宗族领域为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京剧是怎样形成的。
22.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在鲁国宫廷中待了若干年,但没有什么影响。此后他便带着学生周游列国,……他发现的情况颇令人沮丧,很多人都是贪婪、不诚实、不负责任,对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漠不关心。因此,他决心要推动人们……他把道德行为与传统的角色和等级相联系,因而成为周朝制度的伟大维护者,……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行为受惯常制度支配、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材料二:四合院,是一种由四面房屋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内院式建筑(如图)。四合院广泛分布在中国南北各地,尤以北方地区最为典型。对于四合院的解读,主要基于以下视角: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礼制的秩序感:四合院民居在布局上多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房屋四角以廊道或围墙联系围合,形成主次分明、安静内敛的居住环境。这种结构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法要求。
——根据朱瑾、王军《四合院的文化阐释与伦理解读》等论文摘编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简述孔子决心“成为周朝制度的伟大维护者”的社会因素。指出孔子政治理想中体现“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的主要观点。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请结合所学,以平遥古城的民居为例进行阐述。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二:国家统计局与2008年公布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的城市功能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条件不断完善。但与此同时,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却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不断激化
——康婷婷《城市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平遥古城的保护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典范,简述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
24.建筑是诸多文化构成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平遥目前基本保存了明清时期的县城原型,有“龟”城之称。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体现了明清时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形制分布。城内外有各类遗址、古建筑300多处,有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摘编自百度百科《平遥古城》
材料二: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牛肠在流入村中被称为牛胃的月塘后,经过过滤,复又绕屋穿户,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过滤流入河床,如此水系,堪称中国古代村落建筑艺术之一绝。
——摘编自百度百科《西递宏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平遥古城建筑布局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平遥古城的重要历史价值。
(2)据材料二,分析西递古村水系设立特点。依据所学指出这一水系设计所体现的理念。
(3)文化的积淀是古代建筑的灵魂,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平遥古城和西递古村落体现的文化内涵。
25.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武当山是道教圣地。天然胜景有七十二峰,主峰天柱峰“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其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古建筑群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据统计,唐至清代武当山共建宫观500多处。明永乐时,“北建故宫,南建武当”,落成道教建筑群33处;,以后明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逐渐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的胜景。现存多处遗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犹如中国古代建筑成就博览,集中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各宫观中保存的造像、碑刻、摩崖题刻、法器及道教经典均为珍贵的文化遗存。
?
??武当道教武术是中国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道教音乐,具有中庸、委婉和庄重、典雅的特点,与武术同享盛名。——摘编自《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
(1)根据材料,说明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点。
(2)列举另一处道教胜地,并探析道教胜地多藏于名山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派石雕因地制宜,因材制艺,分别采用圆雕、镂空雕、透雕、线雕等手段,给人以协调、优美的感受,因此D正确;
A错误,云龙石雕位于故宫保和殿后;
B错误,宏村的《唐肃宗宴官图》是徽派木雕艺术精品;
C错误,平遥古城民居的院落内部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配以剪纸窗花,显现出一股典雅俊美之气;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徽派石雕采用圆雕、镂空雕、透雕、线雕等手段,给人以协调、优美的感受。
2.【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大昭寺不属于中轴对称的风格,排除,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历史文化遗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圣彼得大教堂、平遥古城、颐和园都是中轴对称的代表建筑。
3.【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平遥古城按照四合院布局,体现传统礼制,方正端庄,中轴对称,故①错误。
西递整体轮廓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处处是景,被誉为“桃花源里的人家”,故②错误。
宏村“枕山、环水、面屏”,被称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徽派建筑的木雕艺术成就巨大,《唐肃宗宴官图》就是其中的精品均正确,故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需要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去理解材料中的主要内容
4.【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①夹溪筑屋是其择地特点是南方民居的特点;④具有粉墙青瓦马头墙的显著特征是北方民居的特点,都不属于南北方的共同特点,所以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南北民居的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民居的特点是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和人文状况密切相关的。
5.【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徽派的“三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徽派的“三雕”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其中砖雕被称为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一朵奇葩,故B项正确,
ACD项都不符合题意,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徽派的“三雕”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要求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便可。
6.【答案】
C
【解析】宏村古民居村落位于中国东部安徽省黟县境内的黄山风景区,整个村落坐北朝南,背靠黄山的余脉雷岗山,西面有邕溪河和羊栈河流淌而过,现存明、清古建筑137幢,是徽州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宏村古民居村落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建筑择地特点是夹溪筑屋,注意对水的利用,故排除②④,选①③组合,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安徽古村落建筑特征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7.【答案】
B
【解析】西递和宏村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是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而且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B。
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含有③的选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安徽古村落的准确把握,西递和宏村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的皖南古村落,是皖南农村民居建筑的代表,都是以血缘关系发展起来的宗族村落,而且都体现了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
8.【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西递是以自然水系为主,宏村是以人工水系为主,应排除有③的选项。故选B。
【点评】考查皖南古村落。
9.【答案】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题干中主要阐述了两层意思,其一是嘉定县因为徽商的凑集,市镇的繁盛与南翔镇同等,其二阐述的是一个繁荣的市镇,因徽商撤出而衰落,或因徽商衰落而衰落,综合分析可知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徽商的兴盛与市镇发展的关系,A符合题意,故选A。
【点评】考查徽商发展的影响。
10.【答案】
C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占用“原来”的厨房建成客厅说明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中国的、是土的,并按“异国”风情加以装修、改造成“洋茅子”则说明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是西方的的、是洋的,综合起来看这一时期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就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故选C。
【点评】考查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
11.【答案】
C
【解析】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平遥古城特点是①突出中心、排列有序②文东武西、左右对称③以上驭下、南面为尊,④明显不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故选C。
【点评】考查平遥古城。
12.【答案】
D
【解析】古城形状类似乌龟的城市是平遥古城,而不是丽江古城。故选D。
【点评】考查丽江古城。
13.【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晋商在清朝的发展。C项很明显是错误的,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材料并没有反映。其它选项均正确。所以本题选C选项。
【点评】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
14.【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清乾隆、嘉庆时期,晋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晋商渐趋衰落。”可知,晋商的发展是与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封建势力达到极盛,晋商的发展就达到极盛,到了清末民初封建统治趋于崩溃时,晋商也趋于衰落,因此D项正确。AC项说法可以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晋商的发展不适应近代经济的发展,B项可以排除。故选D。
【点评】考查晋商。
15.【答案】
B
【解析】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材料表格反映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商业市镇发展的情况,揭示的是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AC明显与题意不符,D材料没有体现,所以应选B。
【点评】考查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6.【答案】
B
【解析】明朝废除了行省制,设三司管理地方,所以A说法错误;材料中明确给出了胡文光所担任过的所有官职,没有内阁首辅一职,所以C说法错误;D与材料所述无关,所以选B。
【点评】考查科举制。
17.【答案】
B
【解析】由于这里的男子大多经商,长年在外,甚至客死他乡,在家乡的妇女往往要独自支撑家庭,苦度生涯,挨来死后节孝的称号和贞节牌坊。A与题意不符,C、D是从建筑材料上来说,不能准确反映题意。故选B。
【点评】考查皖南古村落。
18.【答案】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材料问题可以转换为徽商出现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不难直接得出答案即明清商品经济发达是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答案选B,AC两项是徽商出现的重要原因,D项与题意无关。
【点评】考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9.【答案】
B
【解析】平遥共有4条大街,8条小街,而不是B项所说的8条大街,l6条小街。故选B。
【点评】考查平遥古城。
20.【答案】
A
【解析】“捐输讨封”的现象出现主要是在于封建统治者实行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经商活动受到不合理的压制。故选A。
【点评】考查古代经济政策。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作者:顾炎武。
如何解决:在村中开掘月沼,利用天然落差引西溪注入月沼;沿途开凿水圳作为日常用水;引水圳之水注入南湖。作为灌溉之用。
(2)留存原因:徽州古村落地处山区,环境相对封闭。
原因:①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徽商往往将资金投入到购买土地,兴建宅屋。②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③徽州古村落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村落。
(3)背景:①昆曲过于古雅而脱离群众;②“春台班”等四大徽班进京;③京剧博采诸多剧种的优点。
【解析】(1)结合所学,《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是顾炎武。由材料“田皆仰高水”,结合所学,宏村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首先,利用天然落差引西溪注入月沼;沿途开凿水圳作为日常用水,再引水圳之水作为灌溉之用。(2)关于“徽州古村落是如何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可以从宏村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重农抑商政策下的买田置地的行为取向、徽商素来重视读书等方面作答。关于“原因”,要从徽州古村落是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来说明。(3)由材料“世人雅重昆曲”,但“坐客亦代为苦难”,可得出昆曲过于古雅而脱离群众;由材料“春台班”,可得出“春台班”等四大徽班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基础;由材料“为了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可得出京剧博采诸多剧种的优点。
故答案为:
(1)
作者:顾炎武。
如何解决:在村中开掘月沼,利用天然落差引西溪注入月沼;沿途开凿水圳作为日常用水;引水圳之水注入南湖。作为灌溉之用。
(2)
留存原因:徽州古村落地处山区,环境相对封闭。
原因:①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徽商往往将资金投入到购买土地,兴建宅屋。②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③徽州古村落是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村落。
(3)
背景:①昆曲过于古雅而脱离群众;②“春台班”等四大徽班进京;③京剧博采诸多剧种的优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天下郡国利病书》分析出作者,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由材料以土地文书(土地所有权、经营方式的变动等)商业丈书(商业合同、账簿等)宗族文书(祭祀、族规、家法等)为大类的特色分析出地理、经济等原因。
(3)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附庸风雅,他们放不下架子去听“花部”的曲子。实际上,扬州昆曲之胜,靠的也是徽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结论。
22.【答案】
(1)社会因素:社会动荡;等级秩序混乱(礼崩乐坏);人情冷漠、道德败坏。主要观点:建立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统治者能关心与爱护百姓;每个人都能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平遥古城的民居大多为四合院建筑,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轴线对称,主次分明,正房为长辈居住,厢房和侧房供儿孙辈居住。
【解析】(1)孔子决心“成为周朝制度的伟大维护者”的社会因素,结合材料“很多人都是贪婪、不诚实、不负责任,对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漠不关心”可知当时人情冷漠、道德败坏。关于孔子政治理想中体现“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的主要观点,结合“建立一个行为受惯常制度支配,等级差异导致和谐互助的社会”可知建立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由材料“他把道德行为与传统的角色和等级相联系”可得统治者能关心与爱护百姓,每个人都能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结合“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礼制的秩序感”和四合院体现的礼制观念进行思考,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
社会因素:社会动荡;等级秩序混乱(礼崩乐坏);人情冷漠、道德败坏。主要观点:建立君臣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等级秩序;统治者能关心与爱护百姓;每个人都能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2)
平遥古城的民居大多为四合院建筑,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礼制观念。轴线对称,主次分明,正房为长辈居住,厢房和侧房供儿孙辈居住。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答案】
(1)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
(2)原则:真实性: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如形式与设计、传统与技术等能维持真实;完整性:既能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又尽可能保持遗产地理环境位置上相互连接的部分,完整体现其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解析】(1)根据材料“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可知,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是加强政府干预;根据材料“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可知,英国城市化的特点是注重立法。出现的问题:根据材料“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可知出现的问题是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根据材料“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可知体现的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
(2)根据材料“城市文化遗产的破坏程度却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可知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原则需要真实性、完整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平遥古城的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故答案为:(1)
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
(2)
原则:真实性: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如形式与设计、传统与技术等能维持真实;完整性:既能保持遗产组织与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完整;又尽可能保持遗产地理环境位置上相互连接的部分,完整体现其文化价值。
文化内涵:古城的建筑布局方正端庄,中轴对称,反映了“神人共治”,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文化内涵。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得出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
第二小问由材料
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得出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等问题,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难度较大,第一小问坚持的原则是真实,完整,第二小问结合建筑结构和古代政治特点分析。
24.【答案】
(1)特点:方正端庄,符合阴阳五行。
价值: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特点:符合农业发展需要;方便村民用水。理念:农业是天下根本。
(3)内涵:儒家传统礼制;信仰五行;以农立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街道成‘土’字型得出方正端庄,依据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可知是阴阳五行说;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并结合所学概括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依牛的形象设计,水象征着财富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等信息得出方便村民用水;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得出农业发展为主思想。
第(3)问,据材料一、二并依据两处文化遗产特点,从儒家传统礼制、信仰五行以及以农立国等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方正端庄,符合阴阳五行。
价值: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
(2)特点:符合农业发展需要;方便村民用水。理念:农业是天下根本。
(3)内涵:儒家传统礼制;信仰五行;以农立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可以看出其布局严谨,轴线明确,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的特点;依据材料被称作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活样本可以看出其对城市研究的作用。难度中等。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宏村水系是依牛的形象设计,引清泉为“牛肠”,从一家一户门前流过,使得村民浣汲未妨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渠。可以看出对农业和生活的关注是设计的出发点,体现农业立国的理念,难度中等。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可知,农业和传统儒家思想及阴阳无五行等对民居建筑的影响,难度较大。
25.【答案】
(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千年积淀;皇家规制;全面承载道教文化。
(2)列举:如青城山、龙虎山、崂山(或海南省的玉蟾宫)等。
探析:高山绝项、远离尘世的环境,契合道教的“洞天福地”、“求道成仙”。
【解析】(1)本题从题干材料“武当山古建筑群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明历朝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可概括出答案。(2)本题开放性试题,任选一处自己熟悉的道教胜地,说出道教圣地多藏于名山的原因即可。
故答案为:(1)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千年积淀;皇家规制;全面承载道教文化。(2)列举:如青城山、龙虎山、崂山(或海南省的玉蟾宫)等。
探析:高山绝项、远离尘世的环境,契合道教的“洞天福地”、“求道成仙”。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武当山古建筑群的特点。(2)本题主要考查对其他道教胜地的了解。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以武当山为代表的道教胜地的了解。道教发祥于江西省贵溪县西南的龙虎山,传说第一代天师张道凌,炼九转神丹于此,得道后入蜀,其孙张鲁在巴蜀传其道。当时道教有十大洞天、七十二福地,均为道教名山,其中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胜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