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含答案及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含答案及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2 10: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选修6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专题七
关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
一、选择题
1.清代焦循在《花部农谭》中指出.“盏吴音繁缛,其曲虽极谐于律,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花部原本子元剧。其事多忠,孝、节、义,足以动人: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慷慨,血气为之动荡。”焦循认为昆曲不受欢迎的主观因素是(
??)
A.?内容生动,妇孺皆晓???????????????????????????????????????????B.?唱词艰深,牺牲了戏剧性
C.?音律慷慨,情感动人???????????????????????????????????????????D.?形式繁缛,片面追求文学性
2.昆曲最初大多演出全本,后来侧重于演出“折子戏”。这一变革反映出昆曲(?

A.?努力回应观众的需求??????B.?剧本创作走向衰退??????C.?缺乏吸引力日趋衰弱??????D.?开始走上戏曲舞台
3.嘉庆三年(1798),苏州官府设立《钦奉谕旨给示》碑,碑文中有“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厅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的文字,实际上反映了昆曲受到挑战的原因是(???

A.?水磨腔的出现?????????????????B.?折子戏的兴起?????????????????C.?政府压制雅部?????????????????D.?来自花部的冲击
4.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下列属于昆曲特点的有(???

①闲雅整肃清俊温润
②轻歌曼舞一唱三叹
③注重文学性和戏剧性
④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5.在中国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有“百戏之祖”的戏曲品种是
A.?元杂剧??????????????????????????????????B.?昆曲??????????????????????????????????C.?明传奇??????????????????????????????????D.?京剧
6.中国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元杂剧的产生?????????????????B.?昆曲艺术的产生?????????????????C.?京剧的形成?????????????????D.?明代传奇的兴盛
7.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昆曲本身不够优美???????????????B.?其他剧种的兴起???????????????C.?逐渐脱离群众???????????????D.?当时战争频繁
8.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的原因是
A.?百姓与士大夫有矛盾???????????????????????????????????????????B.?朝廷扬“雅部”而抑“花部”
C.?秦声、罗、弋比昆曲好听????????????????????????????????????D.?昆曲脱离广大民众
9.下图为昆曲《牡丹亭》电影截图,下面有关昆曲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牡丹亭》是昆曲的经典剧目
B.?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C.?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为关汉卿的创作提供了灵感
D.?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
10.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路途堵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舒其拂郁感慨之怀”,表达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悲愤、苦闷与抗争,推动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艺术成就是
A.?南戏????????????????????????????????????B.?元杂剧????????????????????????????????????C.?昆曲????????????????????????????????????D.?京剧
11.在2015年央视春晚节目中,《梨园芳华》糅合了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呈现出浓浓的中国风韵。下列关于“戏曲艺术”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元杂剧是宋元时期流行的戏曲形式??????????????????????B.?京剧融合了徽、汉等众多剧种特长
C.?首部影片《定军山》展现了昆曲魅力??????????????????D.?“双百”方针使戏曲艺术一枝独秀
12.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昆曲增强了生命力和影响力,开始走向全盛时期,其原因包括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工商业的兴起并日益繁荣?
③一些知识分子的参加昆曲创作?
④“文字狱”政策的实行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3.下列对京剧形成的背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B.?统治者的重视?????????C.?徽调与昆曲的融合?????????D.?民间艺人的努力
14.《乱弹》(代序):“‘乾嘉以将’不久,昆曲的清歌曼舞的绮梦,给红巾长毛的‘叛贼’捣乱了,给他们的宣天动地的鼓震破了。是的!乾嘉之世和同光之世之间,夹着这么一段“‘可怕可恨’的回忆。”材料中‘可怕可恨’的回忆“是指
A.?荷兰殖民者入侵????????????????B.?太平天国运动?????????????????????C.?英法联军侵华????????????????D.?义和团运动
15.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B.?昆曲名剧的涌现??????????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D.?昆曲艺术的高雅
16.有学者在其论文中整理素材(部分)如下表,其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徽、汉调
京之皮黄(京剧)
发音
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
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
唱腔
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
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
行为
京剧,举止、气象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
A.?昆曲与徽汉两调之差异???????????????????????????????????????B.?京剧起源,昆曲贡献更大
C.?徽、汉两调各有其特点???????????????????????????????????????D.?京剧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
1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奥运会开幕式上,随着这四句昆曲唱词拉开了礼乐篇章。昆曲在明代曾辉煌一时,但不久便走向了衰落,主要原因是(???

A.?明清时期流行小说,戏曲不受重视??????????????????????B.?戏曲演出有伤风化,受到禁止
C.?曲高和寡,仅流行于社会上层?????????????????????????????D.?被京剧所取代,仅在地方流行
18.下列对昆曲文化真正的载体在文化象征体系里缺失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演出文化长期处于评价系统中最弱势低级的一端。
B.?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往往取“恩威并施”的矛盾态度。
C.?演员、观众、剧场、剧目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威权打击的对象。
D.?从事昆曲职业的艺人和伶人们往往是被丑化被侮辱的形象。
19.2010年9月28日晚,苏州昆曲会所正式开幕,张继青、汪世瑜、蔡正仁三位当今昆曲大师出席了昆曲会所开业并观赏了实景版的《牡丹亭》——“游园惊梦”。现场他们以清唱的形式演唱了各自的经典曲目,成为“游园惊梦”昆曲会所的第一个经典雅集。昆曲是(??

①中华文化的集中表现??????????????
②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方文化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中华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0.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

A.?“合——离——合,双线交叉”????????????????????????B.?“离——合——离,双线交叉”?
C.?“合——离——合,双线平行”????????????????????????D.?“离——合——离,双线平行”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后期,昆腔进入北家。沈德符指出:“至今上,始设诸剧于玉熙宫(皇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明末,救国无策的王公戚畹们只能以获取感观上的享受来排遣内心的忧虑和惶恐,纷纷从江南购进家庭戏班,其中田氏昆曲家班名闻京师,将领吴三桂也有昆曲家班。万历后期,昆曲职业戏班在北京的活动记载比较频繁,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北京曲坛形成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之局面。
———摘编自黄振林《明清传奇与地方声腔关系考论》
材料二:1956年4月,改编后的影曲《十五贯》进京演出之后,出现争演争看的盛况,《十五贯》戏里面的知府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切合当时反官僚主义运动的实际。“《十五贯》没有从原作之外强加进去一些它原来所无法承受的主题;整理者只是从原作发现了它的积极因素,发掘了它”。5月2日,毛泽东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100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开放,还有几种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摘编自欧阳雪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昆曲进入北京的主要推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进入北京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
(2)围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①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及毛泽东提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的原因?
②国家为贯彻“百花齐放”方针对昆曲采取的具体保护措施及昆曲《十五贯》演出盛况对昆曲保护的启示?
22.阅读材料,问答问题。
材料一:昆曲,原称昆腔,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在明朝中期经过革新后,传播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各种流派支脉,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外国人把那京戏叫做Beijing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哇呀……)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唱脸谱
材料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护、宣传、弘扬、传承、教育和振兴。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昆曲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的依据,并说出京剧脸谱中红脸和白脸所代表的人物性格特征。
(2)目前对于昆曲的拯救与保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主张昆曲应保持原生态形式,不能创新,应该把昆曲这只“折翅的蝴蝶”用政府的钱完全供养起来,颐养天年。第二种主张如果昆曲不能创新,那它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死亡,应该让她丰满羽翼,回到市场上飞翔。结合材料二及所学,请你选择一种观点加以说明。
23.古典戏曲艺术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全社会痴迷昆曲的拐点出现在康熙年间,昆曲与康乾盛世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相吻合。文字狱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多少文人敢于冒本人与亲人被杀头的风险搞昆曲创作?道光之后,人们因亡国灭种的危险而焦躁不安,这样的心境又如何会喜欢哀婉缠绵的昆曲?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雅部的区分,花部为京腔、秦腔、梆子腔等,雅部专指昆曲。徽班到京后,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道光年间,到北京加入徽班演唱的汉调演员逐渐增多,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到1845年,徽班向京剧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了,只是当时还不叫京剧。
(1)材料一中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于哪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并指出它们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昆曲衰弱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京剧形成的特点。
24.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发展值得每一个人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的欢迎。但从戏剧发展的角度来讲,元杂剧的舞台生命依托于昆剧得以延续。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
——摘编自李良子《论元杂剧在昆剧中的保存》
材料二:“规范是规律的主观认识,是艺术达到一定高度后的产物。”那些依平仄格律规范创作的诗词,都有着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特点从而流传千年。书法如果没有九宫格的规范要求,也不会发展得那么精妙。所以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昆曲在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是最早被宫廷和文人接受而进入雅文化之列的戏曲,它必然积存了大量的程式化的规范。但是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其有了某种惰性力生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
——摘编自钱茸《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沉:戏曲音乐的程式化》
(1)根据材料所论,结合所学,指出元杂剧的演出场所之名、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概述在昆剧发展史上几个重要人物的主要贡献。
(2)围绕材料二中对“规范”的认识,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相应规范的出现使昆曲成为了“近代百戏之祖”,论证“当某项艺术出现了相应的规范时便具有了进步的意义”。②以清中叶“花、雅之争”,论证“规范一旦形成稳态结构,便具有了某种惰性力和保守力,就会导致盲目崇信规范的结果”以至昆曲日趋衰落。
25.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和取舍是当前我们塑造文化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我们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十五贯》中《见都》一场那面堂鼓就很好嘛。你要见他,他官僚主义,不见你;你一击鼓,他就只好出来了。虽然这并不完全是事实,但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愿望。我们现在有些官僚主者甚至在“击鼓”后还不出来,连这个巡抚都不如呢……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昆曲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浙江昆苏剧团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
——整理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二:胡适在1919年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中,曾经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著名口号,他说“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叫作评判的态度。”“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京剧、昆曲等问这种东西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如果没有价值,那就应该坚决地划清界限。”同时,也有新文化运动者持有另外的观点,穆藕初作为一位新派人士,也强调应重视传统昆剧艺术的文化价值。他曾出资成立“昆曲保存所”、“昆剧传习所”,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昆剧艺术家,为今天的国昆剧艺术奠定了基础。
——据严家炎《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传统文化》整理
(1)写出材料一“救活”的剧种产生的时间和地区,根据材料一概括《十五贯》在1956年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
(2)围绕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如何看待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②如何解读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而听者使未睹本文,无不茫然不知所谓”可知:昆曲因为唱词较为难懂所以不被人们所欢迎,B正确;
AC是元剧的特点,不是昆曲的特点;
D从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昆曲,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昆曲因为唱词艰深难懂不被人们喜欢,而元剧因为其内容和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人们所接受,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2.【答案】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折子戏是针对本戏而言的,它是本戏里的一折,或是一出。要演出全本戏,既费时费人又费事,所以到后来慢慢就不演全本戏,只演其中相对完整而集中突出,还能展示演员水平的几出折戏,A符合题意;
BCD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3.【答案】
D
【解析】材料“扬州向习昆腔,近有厌旧喜新,皆以乱弹为新厅可喜,转将素习昆腔抛弃,流风日下,不可不严行禁止”体现清乾隆、嘉庆年间昆曲在“花雅之争”中受到冲击,逐渐衰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故D项正确;
ABC项不符合题意,故AB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昆曲的衰落的原因。本题容易误选C项,以为苏州官府的碑文就是由于政府的压制,实际上是我们未将题干读懂,且对昆曲的历史没有弄懂。
4.【答案】
D
【解析】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结合,故①、②正确;昆曲过于专注于曲格、音韵、宫调这些方面,戏剧性、文学性居于次要地位,故③错误;昆曲行腔优美,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追求旋律性、音乐性,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昆曲的特点。难度适中。③项容易误选,其实注重文学性和戏剧性是所有戏剧共同的特点,不只是昆曲的特点,排除了③项,则容易了。
5.【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戏曲的基础知识,不难选出答案。故选B。
【点评】考查昆曲。
6.【答案】
A
【解析】元杂剧的产生,标志着中国的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故选A。
【点评】考查古代戏曲的成熟。
7.【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昆曲逐渐脱离群众,是导致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故选C。
【点评】考查昆曲衰落的原因。
8.【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百姓不喜欢昆曲的主要原因是其脱离民众,无法满足民众的精神需求。故选D。
【点评】考查昆曲衰落的原因。
9.【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昆曲流行于明中叶到清中期,而关汉卿是元代的剧作家,所以不正确。故选C。
【点评】考查昆曲。
10.【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文人,仕进路途堵塞”可推知朝代为元朝。南戏为宋朝,故A项错误;元杂剧为元朝,故B项正确;昆曲为明清,故C项错误;京剧为清朝,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古代戏曲。
11.【答案】
B
【解析】元杂剧出现在元朝,故A项错误;材料中“京剧、川剧等各派戏曲艺术”显示京剧融合地方剧中特色,故B项正确;《定军山》是以京剧艺术为表现手法,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提倡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不是一枝独秀,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古代戏曲艺术。
12.【答案】
B
【解析】“文字狱”是清朝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与题干无关。故选B。
【点评】考查昆曲。
1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历史。乾隆年间徽班进京,道光间年间徽汉合流,经过广大徽汉艺人的表演实践,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形成了京剧。故答案为C。
【点评】考查
1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红巾长毛”是清政府对太平军的蔑称,所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B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均与此特征无关,故答案选B。
【点评】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1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56年”、“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不难知道,1956年,为繁荣科学文化事业,中共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A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BCD三项的表述均不能够成为“主要原因”,不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点评】考查双百方针
16.【答案】B
【解析】表格中信息主要是在比较徽、汉调与京剧之间的区别,故A项错误;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京剧在发音、唱腔、行为等方面与徽、汉调差异明显,在发音、唱腔方面与昆曲相近,由此可得出从京剧起源来看,昆曲比徽、汉两调贡献更大,故B项正确,C项错误;表格信息无法体现民族文化交融,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昆曲在京剧起源中的作用
17.【答案】C
【解析】昆曲作品大多文人学士创作,并为上层社会所欣赏,逐渐脱离人民群众,日益走向衰落。
【点评】考查昆曲衰落的原因
18.【答案】
B
【解析】封建统治者对戏曲演出文化及其工作者大都持蔑视的态度,故选B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任重道远的拯救和保护任务,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回答即可。
19.【答案】
D
【解析】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的江苏昆山一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中华传统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②④两项的表述正确,本题应选D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结合相关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20.【答案】
C
【解析】昆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剧本结构。其戏剧结构为“合——离——合,双线平行”,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相关史实的能力。通过所学即可得出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21.【答案】
(1)主要推动力:宫廷的娱乐需要;上层社会的追捧及排遣需要;职业戏班的赢利动机。
影响:昆曲进京改变了曲坛的格局,昆腔赢得“官腔”称号;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推动了京剧的产生。
(2)阐述①。意义: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阐述②:保护措施: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将昆曲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列入。启示:昆曲要有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
【解析】(1)主要动力:根据“始设诸剧于玉熙宫(皇宫),以习外戏,如弋阳、海盐、昆山诸家俱有之,其人员以三百为率”可知:昆曲满足宫廷娱乐的需要;根据“救国无策的王公戚畹们只能以获取感观上的享受来排遣内心的忧虑和惶恐,纷纷从江南购进家庭戏班,其中田氏昆曲家班名闻京师”可知:上层社会的追捧及排遣需要;根据昆曲的特点分析可知:职业戏班的赢利动机。
影响:根据所学注释可知:随着昆曲进京,促进了昆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京剧的产生。昆曲进京改变了曲坛的格局,昆腔赢得“官腔”称号;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推动了京剧的产生。
(2)意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意义可从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推动传统文化发展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此时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正在进行,所以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保护措施:可从周总理设立北方昆曲剧院及昆曲申遗进行举例: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将昆曲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列入。
启示: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昆曲要有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
故答案为:(1)主要推动力:宫廷的娱乐需要;上层社会的追捧及排遣需要;职业戏班的赢利动机。
影响:昆曲进京改变了曲坛的格局,昆腔赢得“官腔”称号;明末昆腔成为第一大声腔和全国性的大剧种;推动了京剧的产生。
(2)阐述①。意义: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成为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
阐述②:保护措施: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方昆曲剧院;将昆曲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列入。启示:昆曲要有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昆曲的发展,答题关键在于
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2.【答案】
(1)依据:脚色制;剧本(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文人戏曲和舞台扮演结合;服饰、脸谱、道具等。特征:红脸代表赤胆忠心;白脸代表虚伪奸诈。
(2)观点一:昆曲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当然首先要保持其完整性、真实性。另外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昆曲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婴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国家应该投入相关资金进行保护。观点二:昆曲目前处于长期衰微的处境,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是其致命弱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花雅之争”已经表明昆曲不改革的后果就是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明确规定保护的其中内容之一是“振兴”,即让昆曲重新被观众所接受。但目前昆曲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听不懂,因此出现“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要让现代观众接受,让市场授受,昆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角色、剧本、演员及舞台打扮等方面来分析第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中“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
白脸的曹操
”即可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首先根据材料“保护”指确保非物质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来分析观点即可。
故答案为:
(1)
依据:脚色制;剧本(戏剧)结构;演员组合体制;文人戏曲和舞台扮演结合;服饰、脸谱、道具等。特征:红脸代表赤胆忠心;白脸代表虚伪奸诈。
(2)
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昆曲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宝库及传统剧目需婴我们去挖掘和传承,国家应该投入相关资金进行保护。观点二:昆曲目前处于长期衰微的处境,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文学性和戏剧性是其致命弱点,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花雅之争”已经表明昆曲不改革的后果就是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也明确规定保护的其中内容之一是“振兴”,即让昆曲重新被观众所接受。但目前昆曲唱词艰深,现代观众大多听不懂,因此出现“昆曲叫好不叫座”的怪现象。要让现代观众接受,让市场授受,昆曲必须进行改革创新。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昆曲的准确把握,较好的考查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23.【答案】
(1)皇帝:图1为隆庆帝在位期间,图2为乾隆帝在位期间。
影响: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徽班进京有利于徽戏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主要原因:昆曲的风格与时代特征不符;文字狱导致文人创作剧本的热情下降;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进而日趋衰落。
特点:在徽戏等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优点逐渐演变形成的。
【解析】(1)第一小问,梁辰鱼(约)字伯龙,号少白、仇池外史,以《浣纱记》传奇最著名,事在隆庆帝在位期间。徽班进京事在乾隆帝在位期间。第二小问,梁辰鱼是利用昆腔来写作戏曲的创始者和权威,因其作品的脍炙人口,无形中给予昆腔传布很大的助力。从元末到魏良辅时期,昆腔还只停留在清唱阶段,到了梁辰鱼,昆腔才焕发舞台的生命力,这是梁辰鱼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大贡献;徽班进京有利于徽戏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昆曲与康乾盛世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相吻合”“文字狱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多少文人敢于冒本人与亲人被杀头的风险搞昆曲创作”等信息并结合昆曲自身的缺陷回答;第二小问,根据“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等信息作答。
故答案为:(1)
皇帝:图1为隆庆帝在位期间,图2为乾隆帝在位期间。
影响:梁辰鱼首次运用革新的昆腔创作了传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徽班进京有利于徽戏吸收其他戏曲的优点,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主要原因:昆曲的风格与时代特征不符;文字狱导致文人创作剧本的热情下降;昆曲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进而日趋衰落。
特点:在徽戏等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优点逐渐演变形成的。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昆曲与康乾盛世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不相吻合,
文字狱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还有多少文人敢于冒本人与亲人被杀头的风险搞昆曲创作

道光之后,人们因亡国灭种的危险而焦躁不安,这样的心境又如何会喜欢哀婉缠绵的昆曲
得出时代、文化和自身的局限等原因,第二小问由材料
徽班到京后,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得出在徽戏等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的优点逐渐演变形成的,难度中等。
24.【答案】
(1)场所:瓦肆或勾栏。代表:关汉卿。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贡献: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使昆腔具备登上舞.台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选择①: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主角技艺风格突出,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容貌特征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选择②:雅部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内容大多脱离舞台实践,戏词典雅深奧,腔调悠扬婉转,一般群众不明白唱的内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解析】(1)根据材料“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受到人们的欢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杂剧的演出场所是瓦肆、勾栏,代表有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根据材料“依托魏良辅等改革的新声昆山腔,昆剧以折子戏的形式成功的吸纳和保存了一部分元代戏剧,即昆唱元杂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昆曲发展史上的贡献人物有: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使昆腔具备登上舞台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选择①需要从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主角技艺风格突出,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容貌特征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等角度分析。选择②需要从雅部片面追求旋律性和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内容大多脱离舞台实践,戏词典雅深奧,腔调悠扬婉转,一般群众不明白唱的内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等角度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1)
场所:瓦肆或勾栏。代表:关汉卿。代表作:《感天动地窦娥冤》。
贡献:元朝末年,南戏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使昆腔具备登上舞.台的条件。明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2)
选择①:演员分工“脚色制”是中国戏曲艺术伟大创造,“合一离一合,双线平行”的戏剧结构是中国戏曲所特有的;主角技艺风格突出,其他演员作配角的组合体制;各色脸谱显示人物性格品质和容貌特征是世界戏剧史上独特的创造,如今已成为中国戏曲的象征。
选择②:雅部片面追求旋律性、音乐性;牺牲了文学性和戏剧性;内容大多脱离舞台实践,戏词典雅深奧,腔调悠扬婉转,一般群众不明白唱的内容。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强烈地吸引着观众。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依据元杂剧是我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首个高峰,当时城市里出现了大量的固定演出场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的观点论述能力,难度中等,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史论结合论证自己的观点,注意观点明确,史论一致,论证清晰有力。
25.【答案】
(1)诞生时空:元末苏州地区。
原因: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抨击官僚主义,反映群众愿望;双百方针的推动;浙江昆苏剧团的成功改编。
(2)选择阐述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然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选择阐述②:脚色制的伟大创造;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在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合——离——合,双线平行”稳定的剧本结构;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水磨腔、戏装、脸谐等影响至今。
【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元末苏州地区。第二小问,“《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我们需要像《十五贯》这样的戏…《十五贯》中《见都》一场那面堂鼓就很好嘛。你要见他,他官僚主义,不见你;你一击鼓,他就只好出来了。虽然这并不完全是事实,但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一种愿望。我们现在有些官僚主者甚至在“击鼓”后还不出来,连这个巡抚都不如呢……毛主席说的百花齐放,并不是要荷花离开水池到外边去开,而是要因地制宜,昆曲一时还不适应演现代戏,浙江昆苏剧团这方面就做的很好,从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的,改得切合了历史主义的要求”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抨击官僚主义,反映群众愿望;双百方针的推动;浙江昆苏剧团的成功改编。
(2)结合所学知识,选择阐述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然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选择阐述②:脚色制的伟大创造;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在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合——离——合,双线平行”稳定的剧本结构;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水磨腔、戏装、脸谐等影响至今。
故答案为:
(1)诞生时空:元末苏州地区。
原因:有丰富的人民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抨击官僚主义,反映群众愿望;双百方针的推动;浙江昆苏剧团的成功改编。
(2)选择阐述①: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然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带有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许多消极影响。选择阐述②:脚色制的伟大创造;文人戏曲与舞台扮演紧密结合,在舞台艺术中集中国文艺之大成;“合--离--合,双线平行”稳定的剧本结构;昆曲的演员组合体制,水磨腔、戏装、脸谐等影响至今。
【点评】
本题考查《十五贯》在1956年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化转型的影响、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需结合新文化运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来解答。本题偏难,考查新文化运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