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
背
景
链
接
瑶族
哈尼族
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
学
习
目
标
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
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
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3.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领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美。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
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文化革命”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
狱。打例“四人帮”后重新提笔写作,《驿路梨花》是重新提笔后的第一篇。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师长在向士兵敬礼》、《绿月亮》等。
字
词
学
习
驿路(
)
陡峭(
)
暮色(mù
)
太阳寨(
zhài
)
竹篾(miè)
倚着(
yǐ
)
喷香(pèn)
扛着(káng)
香气四溢(
yì
)
菌子(jùn
)
花瓣(
)
简陋(
)
撵走(
)
麂子(
)
恍惚(
)
修葺(
)
yì
dǒu
bàn
lòu
niǎn
jǐ
huǎnɡ
hū
qì
多音字
着
zháo
zhuó
zhe
着急
着陆
听着
宿
sù
xiǔ
xiù
露宿
一宿
星宿
折
zhé
zhē
shé
曲折
折腾
折本
铺
pù
pū
床铺
铺垫
露
lù
lòu
露珠
露马脚
喷
pèn
pēn
喷香
喷泉
行
xíng
言行
银行
háng
菌
jūn
jùn
细菌
菌子
驿路:古代专门给马车之类通行的道路,也做驿道。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竹篾:成条的薄竹片。
简陋:简单鄙陋;不完备,不周全。
修葺:修理(建筑物)。
折损:损伤;损失。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陡峭:指山势等坡度大,直上直下。
香气四溢:指怡人的气味四处飘散,也有比喻良好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的意思。
学
习
词
语
1.默读课文,完成下表: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2
3
4
5
出现次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
第二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
前一天晚上
3
梨花妹妹
照料小茅屋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盖小茅屋
十多年前
5
(梨花)
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出嫁前
十几年前
解放军路过
建小茅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梨花姑娘
出嫁后
妹妹接着
照料小茅屋
瑶族老人
借住
照看小茅屋
“我们”路过
住宿,修屋
1
2
3
4
5
插叙
插叙
课文解析
插叙
这里的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与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课文插叙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及梨花妹妹照料这小茅屋,这里的插叙有什么作用?
1.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误会”、“三个悬念”、“四写梨花”、“五件好事”请你做具体说明。
问
题
探
究
一
“两个误会”: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误以为梨花妹妹就是梨花。
悬念一
悬念二
悬念三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说设置了哪三次悬念?
“四写梨花”:3、4段写自然界的梨花;27段写梦中的梨花;33段写一个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小姑娘;37段以花喻人,赞扬雷锋精神。
“五件好事”
:解放军建造茅屋 ;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茅屋;梨花出嫁后妹妹照料茅屋;瑶族老人借住后送来大米;我们修葺茅屋。
梨花
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
实写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写
虚实映衬,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诗句,是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双关
梨花
一种花
梨花姑娘
雷锋精神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文章的标题中“梨花”指什么?
用“驿路梨花”作标题并在文章结尾引用诗句有什么含义??
含义1:以物喻人,使自然的梨花同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
含义2:梨花是全文的线索。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歌颂了雷锋精神已经在边境地区军民中发扬光大。?
分析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问题探究二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很受感动,……常常……”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
“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3.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
烘托出“我们”在深山中见到小茅屋、有歇身之处后那种愉快的心情。
4.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
“我和老余”误以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所以“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话,表达了“我们”对“主人”的感激之情。
5.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
“闪出”写出了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
6.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写出了哈尼小姑娘的活力,“不由得”写出了作者被这种情景所感动,不由自主产生了强烈的赞美之情。
7.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8.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示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
(1)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
(2)作用:既交代了房子的来历,又表现了雷锋精神对后人的感召,更加突出了作品的主题。
主
旨
归
纳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白居易《长恨歌》
3.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4.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5.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