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6-21 20:2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学习时间:2分钟
1964年10月2日,为国庆15周年献礼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上演,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各国贵宾共同观看。在连续演出14场后,10月16日全体演出人员接到通知:下午2点他们将接受中央首长的接见。但众人一直等到下午5点才见到毛主席等中央委员。接见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当着全体演出人员高兴地宣布: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今天下午3点爆炸成功。会场顿时沸腾。我国为什么要研制原子弹?“两弹一星”是指什么?
第十八课
科技文化成就
学习目标
1、识记“两弹一星”的含义及其研制的时间,认识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叙述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了解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发明过程,体会科学力量的重要性;知道“双百方针”,叙述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2、列表归纳“两弹一星”的研制时间和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利用有关文字、图片和影像,了解杂交水稻和青蒿素的发明过程;列表归纳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鉴赏部分优秀文艺作品。
3、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学习我国科技文化成就,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重点:“两弹一星”的研制及其原因;“双百”方针及其作用
难点:理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思(基础感知)
学习时间:13分钟
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的研制时间:
“两弹一星”
时间
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爆炸成功。
________年
我国第一颗装有__________的地地_______飞行试验取得成功。
1966年
我国第一颗_________爆炸成功。
1967年
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________________——东方红一号。
________年
思(基础感知)
学习时间:13分钟
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轨迹:
事迹
意义
1999年11月,神舟一号____________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
开启了我国的航天之旅。
_______年10月,航天员__________乘坐___________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年9月,___________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__________成功完成出舱任务。
实现了____________。
思(基础感知)
2.
文化事业的发展
(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背景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表现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__________》、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思(基础感知)
2.
文化事业的发展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表现
①各领域作品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佳作迭出;②屡获国际奖项:2012年中国作家________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③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学习时间:7分钟
议(深入学习)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学习时间:7分钟

国内:建国初期,科技落后,国防建设急需加强。
国际: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交恶,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国内和国际背景。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材料二分别从哪两个角度说明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研制“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核弹是指利用爆炸性核反应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对目标造成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按结构原理分,核弹包括原子弹、氢弹、氢铀弹等。原子弹是利用核反应的光热辐射、冲击波和感生放射性造成杀伤和破坏作用,以及造成大面积放射性污染,阻止对方军事行动以达到战略目的的大杀伤力武器。美国于1945年7月16日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二战”末期,美军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往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图为“小男孩”在广岛爆炸的情景。

史海拾贝
面对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核武器的威胁,毛泽东于1956年作出指示:“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7年,我国与苏联签订国防新技术协议,由苏联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但苏联并不想将技术交给中国人,随着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全部的专家,并带走了图纸资料和设备。
于是,中央果断决定:自己动手,自己搞原子弹。核研究院相继成立了理论部、试验部和总体部。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勤奋,我国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突破了同步聚焦技术等难关,最重要的是提炼出铀235这一原子弹的核心材料。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说成功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研制“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氢弹,又称热核武器,属于核武器的一种。主要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来进行杀伤破坏,属于威力强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1951年5月美国在太平洋某岛进行氢弹试验,不过该氢弹基本不具备实战价值。1953年5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的国家。
1952年11月1日凌晨,美国在南太平洋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其威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威力的近500倍。

史海拾贝
1958年6月21日,毛泽东就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1964年10月,在完成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后,核武器研究所抽出部分理论研究人员,全面开展氢弹的理论研究。最初形成了两种思路:一是邓稼先率领的理论部提出的原子弹“加强型”的氢弹;二是黄祖洽、于敏在预研时提出的设想。1965年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于敏团队终于找到了解决自持热核反应所需的关键条件。1966年底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为争取抢在法国前,中央专委批准在1967年7月1日前进行全当量氢弹试验。
1967年6月17日8时20分,由轰—6甲型飞机空投的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8年零6个月,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发展速度是最快的。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一架小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降落伞,在距地面约3000米时,伞包爆炸,伴随着巨大响声,空中升腾起蘑菇云——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研制“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导弹依靠自身动力装置推进,由制导系统导引、控制其飞行弹道,将战斗部导向并摧毁目标的武器,属于精确制导武器,具有射程远、速度快、精度高、威力大等特点。“二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
V-1

V-2
导弹。自
20世纪50
年代初起,美、苏、英、法等国重新开始导弹研究,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
“二战”末期,德国总共发射了3745枚V-2导弹,其中有1115枚击中英国本土,共炸死2724人,炸伤6476人。

科技展厅
1960年11月5日,东风-1号近程地地战略导弹发射成功。
1964年6月29日,东风-2号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东风-2A导弹携带原子弹弹头击中目标。
1970年1月30日,东风-4号远程地地战略导弹发射成功。
1980年2月,东风-5号洲际地地战略导弹发射成功。1983年,该型导弹经过改进,命名为东风-5A。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研制“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是指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史海拾贝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首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的直径只有580毫米,重83.6千克。1958年,毛泽东指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后来,在钱学森的提议下,我国在1965年将人造地球卫星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经过讨论,这颗人造地球卫星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发射时间被定在1970年。对该人造卫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且可被地面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运送下,从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英雄榜
“两弹元勋”——邓稼先
“导弹之父”——钱学森
“氢弹之父”——于敏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发展载人航天工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飞行活动。载人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尤里·加加林完成了宇宙飞行任务,实现了人类遨游太空的梦想,揭开了人类进入太空的序幕。

科技展厅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升空,开启我国的飞天之旅。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标志我国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仓任务,并实现了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升空,神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对接,标志我国已掌握这一技术。

英雄榜
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
费俊龙(前)与聂海胜
翟志刚(中)、景海鹏(左)和刘伯明
景海鹏(左)、刘旺(中)和刘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是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
2001年2月,袁隆平因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荣获首届科学技术奖。

截至2010年,杂交水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推广面积突破了300万公顷,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青蒿素
药学家屠呦呦率领的科学团队经过数百次试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分子式为C15H22O5。青蒿素是继奎宁、氯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2月,毛泽东与出席全国政协二届二次会议的知识界委员亲切交谈。
1951年4月3日,以梅兰芳任院长的中国戏曲研究院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5月2日)

《青春之歌》书影
(杨沫,1958年)
戏剧《茶馆》剧照(老舍,1956年)
电影《英雄儿女》海报(1964年)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表演会场(1964年)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平凡的世界》(路遥,1986年)
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1979年)
神话题材电视剧《西游记》(1986年)

莫言及其代表作品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本课小结
科技文化成就
科技
载人航天工程
“双百”方针
“两弹一星”
青蒿素
杂交水稻
文化
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
文化自信
神舟一号、神舟五号、神舟七号
屠呦呦
袁隆平
1.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的历史事件是(

A.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2.
2016年9月,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要发射。这将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追溯历史,表明我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C.
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
D.
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B
3.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一位药学家的颁奖词,她是(

A.
林巧稚
B.
杨绛
C.
屠呦呦
D.
杨沫

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