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喽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阿喽喽》。
2.
初步学会这首歌曲的歌谱。
3.
能为歌曲设计多种演唱形式。
教学重点
能轻松愉快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阿喽喽》中反复出现的二拍子和三拍子。
教法选择
情境法、视场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聆听《七月火把节》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段歌曲,谁知道歌曲中唱的是什么?
回答的非常正确,唱的就是七月彝族欢庆火把节的热闹场面。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到贵州的彝乡去看一看!
贵州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彝族人民有不少居住在山区,那里有不少的梯田,过去都是靠人力挑水或用水车来浇灌梯田,现在呢?大家看一看《阿喽喽》的歌词,“流水上山坡”,流水为什么会上山坡呢?
学生回答:用抽水机将低处的水抽上来或是电力灌溉……
师: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建起了好多中小型的水电站,山乡有了电,就能引水上山了,流水被引到山坡灌溉农田,彝族的儿童们喜笑颜开,编了这首新民歌高兴地颂唱家乡面貌的巨变。
今天我们就要学唱这首彝族儿歌《阿喽喽》。
二、学唱歌曲
1.
初次聆听歌曲,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板书)
师:这首彝族儿歌,我们听完了,大家来说一说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中速、欢快活泼的(板书)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歌词有什么特点?(用了很多衬字,如喽、阿、哩。衬词是民歌特有的)
2.
再次聆听,问歌曲节拍有什么特点?(板书)
四二、四三拍的强弱规律是什么?
在乐曲中,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称作“变换拍子”。变换拍子的拍号可以在乐曲的开头处一并标记,也可以在变换拍子处,分别标记。也就是有这两种标记方法。
3.跟范唱轻声学唱歌词,学生讨论。(强调坐姿、唱姿)
好,下面我们就来跟着范唱轻声的来演唱一遍。
谁能说一说歌词中“它是我指路,它听我的话”中“我”字的含义,这个“我”不是指一个人,而是指整个彝乡的人民。
4.再次跟范唱学唱歌词,并打节拍?。
我们再一次的跟范唱学唱歌词,注意四二和四三拍子的变化,
家乡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我们还要唱出自豪、热情的感情。
5.跟教师琴学唱歌谱。
歌词我们就唱到这,看看歌谱,四三拍子的出现几次?(四次)
我们先来试唱一条变换拍子出现比较多的旋律。
6.跟伴奏演唱歌曲。
接下来我们就用轻松、愉快又自豪、热情的感情来跟着伴奏演唱一遍。
三、表现歌曲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演唱形式,除了齐唱还有哪些演唱形式。
同学们设计都非常好,其实我们还可以设计很多种演唱形式,我们就不一一展示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呢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去了解和欣赏更多的我们的民族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