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粤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317《游褒禅山记》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粤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317《游褒禅山记》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2 12:58: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 (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提出变法主张,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王安石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二、写作背景
尽吾志,未有悔
本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1054)写的。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
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
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
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在研究学问上
要“深思而慎取”。 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
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推行富国强兵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
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
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一个人要想对社会
有所贡献,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尽吾志”思
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
他文章“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三、文体知识
游  记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
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
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
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朝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
想感情。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
叙型游记;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四、相关知识
褒 禅 山
褒禅山位于安徽含山县城东北7.5千米处,旧名华
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于
此,其弟子改“华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
有三座。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
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西有鳌鱼岭。褒禅山有
“华阳洞”“褒禅烟雨”的传说,“华阳洞”,传说仙翁往来此间,故名。因后世来此游览的文人墨客络绎不绝,故名声大噪。
【文本总结】
二、主旨提示
本文是一篇说理型游记,阐述两个观点,一是“奇
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必须“尽吾志”
以赴;二是,古书不存,学者研究学问必须“深思而慎
取”。文章以游山为喻说明无论治学、立业都必须有坚
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意
志不坚,浅尝辄止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本文的结构谨
严,可以从前后叙议的紧密联系,行文的上下呼应和写法上曲折、起伏方面去体会。
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
而这样称呼它。
(2)有碑仆道。(省略句,“仆”后面省略介词“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块石碑倒在道路上。
(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判
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读“华”字,读音与“华实”的“华”
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
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梳理重点文言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2.体会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这就是读书人不可以不深入地思考、谨慎
地采取的缘故。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句,“以”
后省略了代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又从倒在道路上的古碑(产生了联想),
因此而感叹于古书的散失。
【归类·记一记】
一、一词多义
1.穷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尽,达到尽头)
(2)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形容词,尽,完结)
(3)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形容词,不得志,没有出路)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形容词,贫困)
2.其
(1)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代词,那些)
(4)既其出(助词,不译)
(5)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6)其孰能讥之乎?(加强反问语气,不译)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2.动词作名词
①则其至又加少矣
②往往有得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④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③常在于险远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火尚足以明也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副词作动词
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三、古今异义
1.于是予有叹焉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