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 (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 课件 (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2 20: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旷世才女
李清照
李清照眼中的士大夫
“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评】词语言品位太低、太庸俗。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
【评】词偶有佳句,不成气候,算不得名家。
那么,欧阳修、苏轼这些大家呢?
【评】他们的词不谐音律,严格讲属于
长短不一的诗。
家庭背景:
1.李清照外公是状元王拱辰;
2.公公是尚书右丞(丞相)赵挺之;
3.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郞,是苏门弟子;
4.丈夫赵明诚太学生,曾任鸿胪少卿;
5.堂姐夫是陷害岳飞的大奸臣秦桧。秦桧的老丈人是李清照的伯父。
书香才女
1.宋神宗元丰六年(1084年)出生山东章丘。
2.早年随父住汴京、洛阳,接受较好的文化教养;
3.元符三年(16岁)写《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被人称道;
4.靖国元年(18岁)与丞相第三子赵明诚结婚;
5.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5月,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南迁,时年43岁;
6.建炎三年(1129年)8月,丈夫因病去世,李清照时年46岁;
7.绍兴二年(1132年)51岁的李清照改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
8.1151年,一生无儿女的她寄人篱下,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
一、活泼可爱、热情洋溢的少女时代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无忧无虑
开朗活泼
点绛唇
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
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
二、琴瑟合鸣的少妇时期
妩媚、娇憨、多情
婚后的幸福与欢乐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离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三、靖康之变后的孀居时期
代表作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
内容:怀旧、悼亡词风:凄凉、低沉
内容:闺情(离愁)
词风:清丽明快
南渡前
南渡后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愁?
南渡前
寂寞无聊之感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思夫
寂寞
无聊
之感
思考:诗人在哪一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内容。为什么?
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孤寂难耐之情。
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来表现情感的?
薄雾
浓云
瑞脑
金兽
玉枕
纱厨
西风
黄花
概括意境特点:
凄凉萧索

“凉”一语双关。
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爱人不在旁侧,内心感觉孤独凄凉。
问:上阙有哪一字暗含了作者的心情,试结合上片分析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明诚后,赵明诚赞赏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胜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A
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
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以黄色的菊花比相思的诗人,兼用菊花品节高洁之意,形神兼备,耐人寻味。
C
内容上,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离别之恨、相思之苦尽含其中。
呼应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似黄花瘦。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上阕
描写闺中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点出了
“愁思”的心境。
下阕
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直接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声声慢
如果说《醉花阴》抒写的是早年相思之愁、甜蜜的愁、离愁、闲愁,是闺愁;那么这一首词抒写的是怎样一种“愁”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写作背景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是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情感基调

《醉花阴》
《声声慢》
闺怨之愁
寂寞
忧郁
家国之愁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寂寞冷清
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起句用七组叠词,直接抒情,极有层次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重创巨痛后的愁苦的心情。
整体把握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哀婉、凄凉、愁苦),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
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消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表意含蓄。
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整体把握
整体把握
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上片小结:
整体把握
“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
词人笔笔写愁,满纸呜咽,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愁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下片小结:
《声声慢》与前一首《醉花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显著不同?
一是加强诗词内容的回环往复,增强情感表现力。
二是加强诗词音韵效果。加强节奏感。
延伸拓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中的主要意象

秋风

黄花

梧桐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相思之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国破家亡之苦
过雁象征离愁



花盛 乐景哀情 反衬
花衰 以花喻人 正衬
凄苦忧愁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贺 铸《鹧鸪天》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一叶知秋,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延伸:中国古代诗词常见意象
麒麟象征长治久安;
猿声象征旅人分离时的伤感;
鹤是永生的化身;
鸳鸯象征爱情;
杨柳意味着离别、相思;
荷花是高洁的象征;
兰花是纯洁的象征;
牡丹是富贵的标志;
菊象征清高,被称为“隐逸之花”;
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傲霜斗雪的坚强;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