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记叙文写作进阶》
学科
语文
学段:
高中
年级
高一
教材
书名: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
12
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故事”的创作规律,如想象虚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
2.从提高典型性,保持情节、人物与主题的一致性,重视细节描写等角度提升“讲故事”的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想象虚构的重要作用。
2.保持故事要素的一致性,强化细节的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
细节在“讲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二、认识“故事”的创作规律
三、讲好一个故事
四、结语
同学们已有记叙文写作经验,本学期阅读了中外小说。如何进一步提高写作质量,“讲好一个故事”?
(一)对“老规矩”作文的讨论
1.第一篇学生习作(转述)的简析
2.第二篇学生习作赏析
(二)鲁迅选择小说“人物模特儿”的心得
本部分小结:
写好一个故事,首先要打破“亲身经历”的局限,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运用想象和联想将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
(一)情节、人物的典型化
1.“典型化”的含义
2.情节的“典型化”
①《水浒传》林冲故事
②学生习作赏析
3.人物塑造的“典型化”
①《祝福》中的祥林嫂
②学生习作赏析
(二)重视细节的重要作用
1.名家指点
①柳敬亭说“武松”
②《瓦西里?焦尔金》中诗句
③丹纳谈“‘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
提示:细节不仅要生动、符合艺术真实,还要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生习作赏析
希望同学们能放飞想象,创造性地设计情节和人物,通过生动而有意蕴的细节来传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的故事能讲得更精彩
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关注学习需求,引发学习兴趣。
通过比较赏析习作,阅读名家创作心得,明确故事创作应突破“亲身经历”的局限,追求艺术的真实,反映成长的思考和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理解“典型化”不仅是指情节人物具有普遍性,更是要求情节、人物与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高度契合。
通过名家的创作实践和学生佳作欣赏,明确在讲故事的时候,应精心安排情节、设计塑造故事人物,使故事的主题得到最显著的表现。
通过了解名家的创作实践和赏析学生习作,明确讲好一个故事,应重视细节描写,细节不但要生动地突出人物或事件的特点,而且要有情感和思绪的深度。(共33张PPT)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记叙文写作进阶
统编版
必修下
高一年级
语文
北京过去有许多“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儿”、“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这些从小就被要求遵守的准则,点点滴滴,影响了一辈辈北京人。世易时移,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不久前,有网友陆续把一些“老规矩”重新整理出来贴到网上,引发了一片热议。
“老规矩”被重新提起并受到关注,这种现象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习作一】
全文写了三件事:
1.小时候去小朋友家玩,随手摆弄主人家客厅的玩具,被妈妈教训了一顿,从此作客变得有礼貌了。
2.全家聚餐,他只挑拣自己爱吃的海鲜,被奶奶说了一顿,从此明确了餐桌礼仪的重要性。
3.长大后,在家人的教导下与邻居关系和睦,热情助人,被大家称赞为懂规矩、有礼貌的北京青年。
绝对的现实主义便是艺术的破产。
——闻一多
“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写好一个故事,我们首先要打破“亲身经历”的局限,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中取材,运用想象和联想将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思想情感结合在一起。
【习作二】
戏院
胡同口的那家戏院,重建了。
说是重建,大抵上只是新来的掌柜想讨个新气儿,把那本来只有茶馆大小的二层小楼翻了个新。茶渍斑斑的桌椅抛个光,门框和立柱刷上层漆。主顾还是那些主顾,茶水也还是那几道茶水,变的只有这幢小楼,和在戏台上唱戏的人。
老刘在这家戏院里喝了二十多年的茶,也听了二十多年的戏。这家戏院换了几班戏子,除了掌柜,就老刘最清楚。而如今老掌柜也走了,数得出戏班个数的,也就只剩老刘一人了。
老掌柜走之前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来这儿听戏的,买了戏票,茶水随便喝;不买票的,茶水也随便喝。老掌柜刚来那几年,就凭这条规矩,把附近大小戏院全都挤垮了。老掌柜有他自己的生意经。没过多久,人们来这戏院就只跟着这规矩的前半段走了。为啥?戏唱得好,茶水又免费,再不给钱,任谁谁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老掌柜就凭着这条规矩在这二层小楼里干了二十多年。
老刘坐在新椅子上,阳光直射在抛光的桌面上,晃得他睁不开眼。“掌柜的,再来一壶!”老刘提着空茶壶道。“客官,第二壶是要付钱的,您先……”“付钱?!哪有这种规矩?不是茶水全免费吗?”“客官息怒,我们也不容易,花大价钱才说服这楼的主人把掌柜让给我,又费了不少钱在装修上……”“得了得了,不要了!”老刘虽口干舌燥,但苦于只带了戏票钱,只好作罢。现在唱的是老刘最喜欢的一出戏,听完这出再找水也来得及。
台上戏子一招一式,总觉得有些别扭。这一嗓子调低了,那一嗓子音短了。这种事之前也发生过,老掌柜当权那会儿,戏班更换的时候,也有这种镇不住场的新人,老刘不怎么当回事。可今天的老刘却不一样,口干舌燥的他起身重重地拍了一下那抛光的桌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台上的戏子被这一声吓住了,久久接不上下一句。
没过俩月,这家戏院的新掌柜就背着一屁股债跑了。老掌柜也没有回来,他在胡同的另一头新开了一家戏院。开业那一天,老掌柜站在戏院门口,看着老刘过来,就指着戏院里那些满是茶渍的桌椅说:“老刘!交个票钱,茶水随便喝;不交票……”没等掌柜说完,老刘就把票钱塞到掌柜手里:“老规矩,我懂。”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规矩”怎样的感悟?
“买卖不成仁义在”,买卖双方除了互相得利,还应互相尊重、宽容、理解。相比老掌柜无论买不买票茶水都“随便喝”的气魄,新掌柜欠缺的,正是买卖行为中那种超越经济利益本身的浓郁的人情味儿,而这种味道,才是传统服务行业真正宝贵的“老规矩”。
一个故事的“真实”,并不一定要求人物真的存在、事件真的是作者亲身经历,而是体现为事理逻辑、情理逻辑的真实、相关社会现象的真实。
并不是所有符合艺术真实的想象都有价值,讲好一个故事,需要我们做到情节、人物的典型化。这种典型化,不仅是指情节人物具有普遍性,更是要求情节、人物与作者要表现的思想感情高度契合。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习作二】
绿水青山图
当宋青夫妇拉着女儿蒹葭的手,坐在木船上,行驶于夏日的白洋淀时,宋青第一次找回了那种感觉。那种和自然在心弦上的共鸣,那种融为一体的和谐,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细小的水珠扑面而来,浅滩处的芦苇丛映衬着满面笑意的藕花。宋青指着一丛青翠对女儿说:“你看呀,那就是你的名字——蒹葭。”
“它真好看!”四岁的蒹葭大声地回答。
宋青和蒹葭不一样,她出生在那个灰蒙蒙的时代。上幼儿园的第一张画:“我的世界”,她只用了三个颜色的油画棒:黑、白、灰。宋青还是少女的时候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青”。
宋青18岁那年第一次去了故宫博物院,在人潮汹涌之中,忍着燥热和拥挤,她去看了那幅出自王希孟之手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朽,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画作规模之大,更在于其工笔之细、色彩运用之美。采用石青等颜料……”
宋青的全部身心都沉陷于面前那幅长长的卷轴画,在宛如天成的山水中流连忘返。黄绢底色上,清澈的蓝绿色里仿佛能看到江南朦胧的烟雨与枝头新翠,能看到千年以前宋朝的江山气度,能看见赤县神州何其壮阔美丽。
走出故宫时,雾霾居然散去,万里晴空,一碧如洗。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了,这是蒹葭的时代。她生养于澄澈的天空和大地之间,自小常常出去登山、划船,她所画的世界,总是阳光灿烂、颜色鲜艳。
已为人母的宋青无数个日夜坐在桌前,审视着自己淘来的各种植物粉末、颜料、矿石,她想要用最自然的方式,找到这个时代千里江山的颜色,找到她名字中的那个“青”字,究竟如何美丽。
有人劝她:“艺术家也要顾及成本吧,工业生产的颜料有什么不好?”她说:“唯有通过最自然的方式作画,才能找到最真实的世界,和最真实的自己。”
“妈妈,你又在调色了啊?”
当蒹葭奶声奶气地问母亲宋青时,宋青正在伏案研磨着某种矿物。她抬起头,对女儿微笑了一下,因为满手的绿色而没有伸手去抱那个白净柔软的小孩子。她温柔地问:“蒹葭,你看这个颜色好看吗?你喜欢吗?”
小女孩像是个专业的艺术家一样,目光严肃地审视了半天。
她终于露出天真而畅快的笑容:“好看!像是那次去……看到的蒹葭!”
宋青知道自己找到了。
“还会不会背诗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母女二人朗朗的背诵声中,夏意渐浓。蝉鸣里,满目青绿——山、水、草、木。在宋青的桌前,矿石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宋青与蒹葭,用心中对于自然最简单纯粹的热爱,复苏了千里江山,复苏了心中的绿水青山。
第一个场景是一家三口游赏白洋淀,作者将笔触集中于蒹葭的青翠,女儿的呼应。第二个场景是宋青在故宫博物院观赏王希孟的名作《千里江山图》,将儿时的“灰蒙蒙”与《千里江山图》的蓝绿对比,暗示了时代的变化。第三个场景是作为艺术家的宋青坚持用自然的方式调制“青”色,宋青与女儿的对话以及结尾母女二人背诵《诗经?蒹葭》的设计,突出了“天人合一”、从自然中寻求至美的思想。
情节、场景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思想感情,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
讲好一个故事,人物的设置应该在满足真实性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为表现主题服务。
写好一个故事,必须要在细节描写上下功夫。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地一声吼,店中空缸空瓮,嗡嗡有声。”
(柳敬亭说书)
“俄罗斯的雪花,落在他蓝色的眼睛上,再也不会融化了。”
(德瓦尔多夫斯基《瓦西里?焦尔金》)
“艺术力求形似的,是对象的某些特点,而不是全部,目的是要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这个‘主要特征’不但是表现某个突出而显著的属性,而且包括某个‘重要的观点’”。
(丹纳《艺术哲学》)
细节不仅要生动、符合艺术真实,还要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老刘坐在新椅子上,阳光直射在抛光的桌面上,晃得他睁不开眼。“掌柜的,再来一壶!”老刘提着空茶壶道。“客官,第二壶是要付钱的,您先……”“付钱?!哪有这种规矩?不是茶水全免费吗?”“客官息怒,我们也不容易,花大价钱才说服这楼的主人把掌柜让给我,又费了不少钱在装修上……”“得了得了,不要了!”老刘虽口干舌燥,但苦于只带了戏票钱,只好作罢。现在唱的是老刘最喜欢的一出戏,听完这出再找水也来得及。
台上戏子一招一式,总觉得有些别扭。这一嗓子调低了,那一嗓子音短了。这种事之前也发生过,老掌柜当权那会儿,戏班更换的时候,也有这种镇不住场的新人,老刘不怎么当回事。可今天的老刘却不一样,口干舌燥的他起身重重地拍了一下那抛光的桌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台上的戏子被这一声吓住了,久久接不上下一句。
《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火舌肆虐,他一动不动……我甚至听到他嘴角咬出血的声音。
“我早就说过……”我低声冲他喊道。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我是谁!”他发出沉闷的低吼。这吼声让我收起了想拉他过来的手,同时收起的,还有对他的轻视。
就像一块燃烧的木炭,他变成了灰……我眼睁睁地看着。
那个盼着讨老婆生娃的小个子,此刻变成了一捧圣洁的灰。”《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记叙文写作进阶》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认识“故事”的创作规律,如想象虚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等。
2.从提高典型性,保持情节、人物与主题的一致性,重视细节描写等角度提升“讲故事”的的能力。
【课前预习任务】
阅读【课上学习任务】中的两篇文章。
【课上学习任务】
一、概括下面这篇文章中的“老规矩”的含义。
戏院
胡同口的那家戏院,重建了。
说是重建,大抵上只是新来的掌柜想讨个新气儿,把那本来只有茶馆大小的二层小楼翻了个新。茶渍斑斑的桌椅抛个光,门框和立柱刷上层漆。主顾还是那些主顾,茶水也还是那几道茶水,变的只有这幢小楼,和在戏台上唱戏的人。
老刘在这家戏院里喝了二十多年的茶,也听了二十多年的戏。这家戏院换了几班戏子,除了掌柜,就老刘最清楚。而如今老掌柜也走了,数得出戏班个数的,也就只剩老刘一人了。
老掌柜走之前有条不成文的规矩:来这儿听戏的,买了戏票,茶水随便喝;不买票的,茶水也随便喝。老掌柜刚来那几年,就凭这条规矩,把附近大小戏院全都挤垮了。老掌柜有他自己的生意经。没过多久,人们来这戏院就只跟着这规矩的前半段走了。为啥?戏唱得好,茶水又免费,再不给钱,任谁谁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老掌柜就凭着这条规矩在这二层小楼里干了二十多年。
老刘坐在新椅子上,阳光直射在抛光的桌面上,晃得他睁不开眼。“掌柜的,再来一壶!”老刘提着空茶壶道。“客官,第二壶是要付钱的,您先……”“付钱?!哪有这种规矩?不是茶水全部免费吗?”“客官息怒,我们也不容易,花大价钱才说服这楼的主人把掌柜让给我,又费了不少钱在装修上……”“得了得了,不要了!”老刘虽口干舌燥,但苦于只带了戏票钱,只好作罢。现在唱的是老刘最喜欢的一出戏,听完这出再找水也来得及。
台上戏子一招一式,总觉得有些别扭。这一嗓子调低了,那一嗓子音短了。这种事之前也发生过,老掌柜当权那会儿,戏班更换的时候,也有这种镇不住场的新人,老刘不怎么当回事。可今天的老刘却不一样,口干舌燥的他起身重重地拍了一下那抛光的桌子,头也不回地走了。台上的戏子被这一声吓住了,久久接不上下一句。
没过俩月,这家戏院的新掌柜就背着一屁股债跑了。老掌柜也没有回来,他在胡同的另一头新开了一家戏院。开业那一天,老掌柜站在戏院门口,看着老刘过来,就指着戏院里那些满是茶渍的桌椅说:“老刘!交个票钱,茶水随便喝;不交票……”没等掌柜说完,老刘就把票钱塞到掌柜手里:“老规矩,我懂。”
“老规矩”: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简析其中的场景设置与主题的关系。
绿水青山图
当宋青夫妇拉着女儿蒹葭的手,坐在木船上,行驶于夏日的白洋淀时,宋青第一次找回了那种感觉。那种和自然在心弦上的共鸣,那种融为一体的和谐,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细小的水珠扑面而来,浅滩处的芦苇丛映衬着满面笑意的藕花。宋青指着一丛青翠对女儿说:“你看呀,那就是你的名字——蒹葭。”
“它真好看!”四岁的蒹葭大声地回答。
宋青和蒹葭不一样,她出生在那个灰蒙蒙的时代。上幼儿园的第一张画:“我的世界”,她只用了三个颜色的油画棒:黑、白、灰。宋青还是少女的时候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青”。
宋青18岁那年第一次去了故宫博物院,在人潮汹涌之中,忍着燥热和拥挤,她去看了那幅出自王希孟之手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朽,其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画作规模之大,更在于其工笔之细、色彩运用之美。采用石青等颜料……”
宋青的全部身心都沉陷于面前那幅长长的卷轴画,在宛如天成的山水中流连忘返。黄绢底色上,清澈的蓝绿色里仿佛能看到江南朦胧的烟雨与枝头新翠,能看到千年以前宋朝的江山气度,能看见赤县神州何其壮阔美丽。
走出故宫时,雾霾居然散去,万里晴空,一碧如洗。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了,这是蒹葭的时代。她生养于澄澈的天空和大地之间,自小常常出去登山、划船,她所画的世界,总是阳光灿烂、颜色鲜艳。
已为人母的宋青无数个日夜坐在桌前,审视着自己淘来的各种植物粉末、颜料、矿石,她想要用最自然的方式,找到这个时代千里江山的颜色,找到她名字中的那个“青”字,究竟如何美丽。
有人劝她:“艺术家也要顾及成本吧,工业生产的颜料有什么不好?”她说:“唯有通过最自然的方式作画,才能找到最真实的世界,和最真实的自己。”
“妈妈,你又在调色了啊?”
当蒹葭奶声奶气地问母亲宋青时,宋青正在伏案研磨着某种矿物。她抬起头,对女儿微笑了一下,因为满手的绿色而没有伸手去抱那个白净柔软的小孩子。她温柔地问:“蒹葭,你看这个颜色好看吗?你喜欢吗?”
小女孩像是个专业的艺术家一样,目光严肃地审视了半天。
她终于露出天真而畅快的笑容:“好看!像是那次去……看到的蒹葭。”
宋青知道自己找到了。
“还会不会背诗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母女二人郎朗的背诵声中,夏意渐浓。蝉鸣里,满目青绿——山、水、草、木。在宋青的桌前,矿石重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宋青与蒹葭,用心中对于自然最简单纯粹的热爱,复苏了千里江山,复苏了心中的绿水青山。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主题:
【课后作业】
2049年,我们的共和国将迎来百年华诞。届时假如请你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你将选择怎样的画面?
请展开想象,以“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想象合理,有叙述,有描写。可以写宏大的画面,也可以写小的场景,以小见大。
【课后作业答案】
一、解题与思路导引
题目设计为在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之际为“共和国拍照”这样一个场景。“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目标,也是几代中国人从贫弱走向富强的中国梦。现在的高中生到那时正值壮年,是国家的骨干力量。写作时应展开想象,展望共和国的辉煌前景,关注个人在祖国建设发展中的作用。
二、写作示例
共和国,我为你拍照
“王师傅,下班了?”
“是啊,下班了……”再有两个星期我就退休了。现在每一次上班,每一次下班,骑着车在这红墙金瓦的故宫里穿行的机会,我都格外珍惜。
前些日子,我接到邀请,请我参加“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纪录片的录制,让我提供两张照片,并做个采访。今天是星期一,故宫闭馆,偌大的紫禁城中只有我们这些文保科技部的匠人们可以走动。我骑着自行车,拿着相机,来到太和殿前,对着空荡无人的故宫,拍了一张照片。
“从1977年我十六岁进故宫开始,我就没换过工作,在这干了四十年。这第一张照片,就拍我的工作地——故宫吧。这是个屹立不倒、见证中华民族复兴的地方啊!”我伸手推了推眼镜,用这双修理过几百件钟表的手,为庄严肃穆的故宫拍了张照。
“下一站,去钟表展厅吧。”我对着跟随拍摄纪录片的摄像师小刘说。
推开大门,我从一个个钟表展柜前经过。古钟本无声,却在我的凝视下铮铮作响,仿佛穿越了时空。四十年前初入故宫,两年后第一次上手修钟。左边这台铜铸金魔法人钟是我与师傅林老一起修的,右边那台乡村水法钟是我与徒弟方浩一起修的……四十年的点点滴滴在我脑中回放。
“王师傅,您怎么哭了?”小刘关切的问话打破了我的回忆。我愣了一下,缓缓抬起双手,才发现早已热泪盈眶。“第二张就拍这个吧”,我颤抖着双手指向刚搬入这个展厅,由我和徒弟合力修缮5个月才完成的一座金钟。这是我退休前完成的最后一件修复作品,也是故宫为庆祝共和国百年华诞的展品。
活了大半辈子,我用手编织着时间,修复每一台钟表的裂纹和锈蚀的零件。这个展厅里的钟表,是我一生的成就。相比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我这点成就算不上什么。但正是有了无数个我这样的小人物,无数如我这样的小成就,才积累出共和国的辉煌成就。
敬爱的共和国,让我为你拍下这张照片吧,这是我代表千千万的小人物给你献上的礼赞啊!
周二,钟表馆展出金钟。
门外,太阳照着共和国;门内,灯光照着小人物献给祖国的一生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