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3课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2 14:4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2、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个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方面他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在诗作方面,他与黄庭坚共称“苏黄”;在词作上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绘画上,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在书法上,他被誉为“宋四家”之首。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呢!这首词就是——《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词很长,同学们会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词。这首词的作者就是——苏轼。今天我们还要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解读诗题
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了解作者还要关注古诗的题目。古诗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古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六月二十七日:时间;望湖楼:地点;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事件)
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我们一起读好诗题。
三、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读的过程中注意个别字词的发音,读完之后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遮”字的书写。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结合古诗的注释自己读古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描述了什么内容,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懂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情
1、快速浏览古诗,边浏览边思考,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把这些景物圈出来。每一句重点描写了一种景物,用三角号把它标出来。
明确:云、山、雨、船、地、风、望湖楼、水
重点描写的景物:云、雨、风、水
2、结合诗句思考,每一句重点描写的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云是黑的,如打翻的墨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云的黑,云的特点还有“未遮山”,还没有来得及遮住山体,说明雨来得很急;雨是白的,白茫茫的雨水如珍珠一样,写出了雨的颜色和雨大的特点,雨的特点还有“乱入船”胡乱打入船中,说明雨很大;卷地风是“忽吹散”,忽然间云雨就被吹散了;水“如天”像天一样,比喻的手法写出水很蓝很平静很美。这两句说明西湖雨变化快来去匆匆。
3、黑云还没有来得及遮住山体大雨就倾盆而下,一阵风卷地而来,云销雨霁,碧水如天。这西湖的雨景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奇特
4、面对西湖奇景,作者的感受如何?从诗中哪个字可以看出?
明确:醉
小结:在这西湖奇景中作者沉醉了。这里的醉,不仅是似醉非醉更是因西湖雨景而沉醉。表达他对这西湖奇景的喜爱之情,及西湖雨来去匆匆的惊叹之情。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5、读出情感
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
五、感悟意境
1、仿写:
请同学们选择两句你喜欢的诗句,写一写你看到的画面。如果能用上比喻句、拟人句就更妙了。
生:展示
2、升华主题
这来去匆匆的风雨,其实也象征着人生中的风雨。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诗人遭遇了一次巨大的挫折,才华横溢的他,很受皇帝的重用。在朝廷当中身居要职。正当他准备大展宏图之时,国家实施改革,因为他与当朝着意见不合而被贬到了杭州做了一个小小的通判。虽然被贬他乡,但是他依然欣赏美景、满心欢喜,可见他是一个乐观豁达之人。
六:指导背诵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同学们看图猜诗句。每一句诗重点描写了一种景物大家还记得吗?请大家回想景物的特点及看图,我们一起来背诵古诗。
七、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哪几个方面来学习这首古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八、拓展延伸
“飞花令”游戏,男女生分组比赛说出关于“雨”的诗句,在规定时间内未说出对应诗句为失败。看看我是我们的男生独占鳌头还是我们的女生更胜一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九、作业布置
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古诗的意境
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景奇——人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