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你怎么了?
怎么了,你?
内中一个空的破碗。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他们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
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历过的。
句式不同
效果不同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音goǜ)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带上了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动态地刻画出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
“绿”较之“过”,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1.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 唐· 贾 岛
2.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 唐· 卢延让
3.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韩愈)
力求革除陈词滥调,戛戛然困难极了!
4.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5.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 沈德潜
字谜:
小老鼠钻书箱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字典义:查
语境义:读
贬词褒用
朱光潜: (1897-1986)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 《诗论》《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给下列字注音
倒涎 深恶痛绝 咬文嚼字 没镞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下乘 斟酌
辞藻 付梓 搅扰 蕴藉
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主字词
(1)没镞 (2)援引 (3)深恶痛绝
(4)锱铢必较 (5)岑寂 (6)学富五车(7)才高八斗 (8)杀青 (9)付梓
(10 )不即不离 (11)尺牍
一、“咬文嚼字”有以下几个意思,请选择每句中的“咬文嚼字”的正确意思: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文嚼字 。(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A
B
C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个意思?
如果都不是,请用 课文中的话来加以解释: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P77第三段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主 题
小结
你是……
你这……
你有……
李广射虎
烟的意义
惠山烹小龙团
推敲
美人才子等的套话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繁简不同
情感不同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义
滥用联想意义
斟酌文字
调整情感
语情吻合
艺术完美
练习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原。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你认为“推”与“敲”哪个字好?
在横线上填上准确的词语,并指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 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限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眩晕
题目是:
从来文章都提倡简练,而视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简笔与繁笔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
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小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 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鉴赏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 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1.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2、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2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1、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3、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
伤感的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