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高二年级
历史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秦朝-清朝中叶)
康熙帝
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1722年)
清朝第四位、清朝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取“万民康宁,天下兴盛”之意
1661年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结合教材,归纳康熙初年面临的问题。
(一)国内矛盾
1.中央内部矛盾:鳌拜专权威胁皇权
2.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三藩割据南方,郑氏割据台湾,漠西漠北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3.民族之间的矛盾:
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调整巩固与蒙藏民族的关系
(二)中国与沙皇俄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一、康熙初年面临的形势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
清人绘《塞宴四事图》中的布库场景。少年康熙便是利用佯演布库戏智擒鳌拜。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三藩”
平西王
吴三桂
平南王
尚可喜
靖南王
耿精忠
吴三桂
耿精忠
云南
贵州
广东
尚可喜
福建
(吴三桂)假浚渠筑城为名,广征关市……重敛土司金币,厚自丰殖。……专制滇中十余年,日练兵马,利器械,水路卫要遍置私人,各省提镇多其心腹。……挟边防以自重。而尚可喜老病,以兵事属其子之信,以酗虐横于粤。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皆为三方患。
?──【清】魏源《圣武记》
根据材料,分析康熙帝为什么要撤藩?
平定三藩之乱
起用汉将
重用绿营
剿抚并用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1)平定三藩之乱,巩固南部边疆
平定三藩之乱
台湾郑氏政权
清初台湾问题的由来
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民政,台湾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坚持抗清。
智擒鳌拜
1683年,康熙帝任用施琅率清军一举攻占澎湖,迫使郑克塽降清,成功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归于中央。
议者谓:海外泥丸,不足为中国加广;裸体文身之番,不足与共守;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迁其人而空其地。
——【清】郁永河《稗海纪游》
廷议以其(台湾)孤悬海外,易薮(聚集)贼,欲弃之,专守澎湖。
——【清】魏源《圣武记》
根据材料,概括主张弃台者的理由是什么?
(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鱼盐滋生,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
甚至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住处,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
——摘编自【清】施琅《陈台湾弃留利害疏》
根据材料,概括主张守台者的理由是什么?
台湾弃取所关甚大……若徙其人民,又恐致失所,弃而不守,尤为不可。
——《康熙起居注》康熙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一日
守台者
弃台者
台湾地处偏远
化外之地,驻守费资
岛民内迁,退守澎湖
台湾战略地位重要
物产丰富,潜力巨大
海防屏障,防范侵略
康熙
平定三藩之乱
智擒鳌拜
收复台湾
1684年,康熙帝下令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守台湾、澎湖。
设官分治,无异内地,礼乐教化,从此而生聚之。……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摘编自【清】施琅《靖海纪事》
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统一?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1)平定三藩之乱,巩固南部边疆
(2)收复台湾,巩固东南海疆
西北: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汗噶尔丹,逐步将新疆、青海等西北疆域据为己有,又勾结沙俄势力,对抗中央,引兵内犯。
平定三藩之乱
智擒鳌拜
收复台湾
准噶尔叛乱
亲征平叛
1690年,噶尔丹出兵至乌兰布通。康熙帝率军亲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略。最终清军打败噶尔丹。
1695年,噶尔丹再次集结军队东进。康熙帝御驾亲征,分兵东、中、西三路,1696年,亲率中路军夹击噶尔丹,在昭莫多将其击溃,噶尔丹西逃。
1697年,康熙帝亲率大军西征,噶尔丹众叛亲离,死于逃亡途中。
亲征平叛
1690年,噶尔丹出兵至乌兰布通。康熙帝率军亲征,采取分兵合击的战略。最终清军打败噶尔丹。
1695年,噶尔丹再次集结军队东进。康熙帝御驾亲征,分兵东、中、西三路,1696年,亲率中路军夹击噶尔丹,在昭莫多将其击溃,噶尔丹西逃。
1697年,康熙帝亲率大军西征,噶尔丹众叛亲离,死于逃亡途中。
康熙帝为什么要接连亲征噶尔丹?
康熙帝平定噶尔丹的叛乱有什么意义?
巩固了西北边疆,加强了对漠西蒙古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1)平定三藩之乱,巩固南部边疆
(2)收复台湾,巩固东南海疆
(3)平定准噶尔,巩固西北边疆
3.针对民族间的矛盾:
康熙帝129次出巡中,有43次是巡视、抚慰蒙古,亲自接见蒙古王公贵族,给予大量赏赐,并派人到蒙古地区指导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
关心蒙古民生
平定三藩之乱
智擒鳌拜
收复台湾
平定准噶尔
1691年,康熙帝与内外蒙古(即漠北喀尔喀蒙古)首领在多伦会盟,正式接受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并在喀尔喀蒙古划旗,颁布法律,明确由清廷对漠北实行直接管辖。
多伦会盟
汇宗寺
多伦会盟碑
康熙帝册封达赖、班禅等四大活佛,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四大活佛直辖于清廷。
尊重喇嘛教
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由在京三品以上大臣和各地督抚,保荐有一定才学和声望的知识分子,直接进行殿试,一经录取,即授翰林院官职。这一次“特科”,应试者143人,录用50人,招罗了汉族知识分子中的“名儒”如朱彝尊、汤斌、毛奇龄等人。
崇尚儒学
1684年,康熙帝到曲阜孔庙祭孔,在孔子塑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手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大成殿中。
起居注官记道:“兹者临幸阙里,尊尚先师,以万乘之尊,特行九叩礼。”“旷典隆恩,超轶前古。”
尊奉孔子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1)平定三藩之乱,巩固南部边疆
(2)收复台湾,巩固东南海疆
(3)平定准噶尔,巩固西北边疆
3.针对民族间的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
(二)针对中国与沙皇俄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平定三藩之乱
智擒鳌拜
收复台湾
沙俄殖民侵略
东北:沙俄势力侵扰黑龙江流域,占领尼布楚、雅克萨等据点,严重侵犯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威胁北部边疆安全。
平定准噶尔
多伦会盟
1682年,巡游松花江流域,派兵侦察雅克萨情报。
1683年,在黑龙江流域建筑城池,加固东北的边防;
派使者赴尼布楚,要求与俄方谈判,遭拒绝。
战前准备与和平尝试
决意武力反击
1685年,康熙帝下令以武力收复雅克萨,指出:
兵非善事,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刹(沙俄),无故犯边……后渐越界而来……剽劫人口,抢掳村庄……肆恶多端。是以屡遣人宣谕,复移文来使,罗刹竟不报命,反深入赫哲、飞牙喀一带,扰害益甚。
随后,任命都统彭春为统帅。
1685年,清朝再次致书俄方,要求俄军撤出雅克萨,俄方不予答复。后来,又发出最后通牒,俄方仍不肯撤军。随后,清军发起进攻,雅克萨之战爆发,俄军战败投降。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1686年,康熙帝命萨布素将军率军攻取雅克萨。经过长期战斗和包围,到年底,俄军弹尽粮绝。俄国政府被迫接受通过谈判解决纠纷的建议。
第二次雅克萨之战
两次战争都打赢了,为什么康熙帝却以签订和平条约的方式解决战争问题?
朕以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俄)罗斯。……如俄罗斯遵谕而行,与之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否则尔等即还,不便更与彼议和矣。
——《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五
康熙帝议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谈判。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近代性质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中俄边界。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有什么意义?
巩固统一国家
维护国家主权
平定三藩之乱
智擒鳌拜
收复台湾
平定准噶尔
抗击沙俄侵略
多伦会盟
二、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一)针对国内矛盾
1.针对中央内部矛盾:智擒鳌拜,稳定朝局
2.针对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1)平定三藩之乱,巩固南部边疆
(2)收复台湾,巩固东南海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西北边疆
3.针对民族间的矛盾:尊重各民族文化,维护民族团结
(二)针对中国与沙皇俄国侵略势力的矛盾
抗击沙俄,维护国家主权
平定准噶尔
1669
1673
1681
1683
1684
1685
1689
1697
1691
1654
1722(年)
1713
册封班禅
擒鳌拜
平定
三藩之乱
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多伦会盟
1690
尼布楚条约
开科取士
崇儒尊孔
鳌拜专权
三藩割据、郑氏割据台湾
沙俄侵略与准噶尔扩张
三、评价康熙帝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秦朝-清朝中叶)
现代中国版图的基本奠定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
秦朝疆域图(前221年)
唐朝疆域图(669年)
清朝疆域图(1820年)
中央内部矛盾
中央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
民族间的矛盾
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智擒鳌拜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
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巩固统一
维护主权
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
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
面临的问题
历史趋势
应对举措
当时影响
深远影响
本课小结
稳定朝局
抗击沙俄入侵
促进民族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