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课件(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2 23:00: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人教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二年级
语文
经典回顾
儒道互补
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它们各有长短得失,且此家之长正为彼家之短,它们彼此独立,又相辅相成,为人生提供多样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儒道互补”。
什么是“儒道互补”
“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
(张同学)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
(郑同学)
“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
(周同学)
研究切入点
我认为君子是一位好学之人,食无饱,居无安,却能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体现了君子的求真务实精神。
(刘同学)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宽广开阔,心态乐观豁达。这便是君子,他永远用大海般的胸怀、阳光般的情怀,回击现实中种种失怀。(黄同学)
《论语》中“君子”形象
君子之道像是一方繁茂花圃,无数奇珍异草待君采撷。君子之道在于“克己复礼”。君子在少、壮、老时分别戒色、斗、得,“克己复礼”而为仁。君子之道在于心怀天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君子的志向不在个人得失,而在于兼济苍生,天下归仁才是心之所向。
(崔同学)
《论语》中“君子”形象
圣人法道。圣人之圣在于“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由此成就了他的平静安详。圣人之圣在于他能绝弃人为、融入自然。他不求圣智仁义,窥得“无”和“有”的转化玄妙。圣人之圣在于他懂得“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智慧。他从自然中发现了“天下莫柔弱于水”的奥秘,懂得了“受国之垢”“受国不祥”的让步也是前进的一种方式。
(崔同学)
《老子》中“圣人”形象
君子:有道德、讲仁义,克己复礼、奋发有为。
圣人:无辨、无争,顺应自然规律、不去妄为。
儒家“君子”与道家“圣人”
从“君子”与“圣人”
看“儒道互补”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起来,王室力量却逐步衰微,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其他诸侯。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盟会450余次。
(一)儒道“人”与“天”的相对与互补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篇》)
(一)儒道“人”与“天”的相对与互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第七十七章)
(一)儒道“人”与“天”的相对与互补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第一章)
(二)儒道“实”与“虚”的相对与互补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二)儒道“实”与“虚”的相对与互补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三)儒道“群”与“离”的相对与互补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三)儒道“群”与“离”的相对与互补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张载集》)
(四)儒道“刚”与“柔”的相对与互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七十八章)
(四)儒道“刚”与“柔”的相对与互补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五)儒道“进”与“退”的相对与互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第十九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老子》第二章)
(五)儒道“进”与“退”的相对与互补
“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
(现代·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宋·苏轼《定风波》)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
“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互相补充协调。”
(当代?李泽厚《美的历程》)
“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
“所有的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则是道家。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
(现代·林语堂《吾国与吾民》)
“儒道互补”与民族精神
“儒道互补”是一种人生智慧,其妙处在于指导人们在现实与超越、前进与迂回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从而保持自我,使生命有后续力。“儒道互补”让人们儒道兼修,互补为用,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同时,又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精神空间。
请用你喜欢的语言样式,写一写“儒道互补”对你的人生启迪。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蝶恋花·儒道
温良恭俭礼以弼,儒者苦求,时时仁不弃。万象朝宗谦卦里,聃丘亦可有合璧。
齐家修身刀兵退,道法止戈,皆是将民惠。力从天道终不悔,为民甘滴仁义泪。
(刘同学)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则弘儒于世
循礼
重仁义

遂以道自遣
弃欲
顺自然
(付同学)
一丝洒脱,一缕逍遥,达天命,顺人道,天人合一
几分忠孝,几许豪迈,志于仁,修于德,德仁成双
(胡同学)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人生如不竭之河,缓缓流过。
旅程中,志在林泉,胸怀廊庙。
以动继言,以真言境。
功名不可星满,做人恰到好处。
天地放宽于心,恩泽流长于世。(张同学)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一个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一个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儒道互补”的人生启迪
谢谢大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