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量(二)
教学内容:P:54-55
《度量二》
教学目标:
1、能用量数来表达物体的长度。
2、用厘米尺上的长度单位:厘米、毫米去正确测量实物。
3、感知米(m)、厘米(cm),毫米(mm)和相互关系。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亲身实践体验测量的过程。
教学难点: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教学关键:建立1米、1厘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等。
学具:米尺、厘米尺等。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度量的知识。出示课题:度量
昨天我们学习了米尺,了解了米尺的一些特征,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出示一把没有标上数字的米尺,请学生填上数字。
0
10
()
()
()
()
()
()
()
()
100
3、比较米尺与厘米尺,通过长度比较发现米与厘米的联系。
(板书)所以:1米=100厘米
也可以写成:1m=100
cm
(设计意图:米与厘米之间怎样建立联系呢?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米尺与厘米尺的比较才能建立起米、厘米的长度概念,有了米尺与厘米尺,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的发现米、厘米的关系了。)
感悟新知
(一)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1、米尺适合测量较大的物体,对于较小的物体我们可以请一位新朋友:厘米尺来帮忙。
师:仔细观察自己的厘米尺,你看到了些什么?
生:刻度、数字、cm
。
师:谁有什么疑问吗?
生:0和1之间的刻度是什么意思?
师:表示毫米,一共有10毫米。
(板书)所以:1厘米=10毫米
也可以写成:1cm=10mm
(设计意图:厘米与毫米之间怎样建立联系呢?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实物的比较才建立起厘米与毫米的长度概念,引导学生在厘米尺上发现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2、练习
2米=(200)厘米
500cm=(5)m
40毫米=(4)厘米
8cm=(80)mm
3、练习
铅笔盒长度大约(
)
A、2厘米
B、20厘米
C、2米
D、2毫米
窗户高大约(
)
A、1厘米
B、10厘米
C、1米
D、10米
橡皮宽大约(
)
A、9毫米
B、9厘米
C、9米
D、9mm
(设计意图:学习了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两个进率后,通过与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来运用进率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这两个进率的重要性)
(二)用厘米尺量实物
1、在厘米尺上指出以下位置:6厘米,1毫米,3厘米5毫米,9mm,4cm6mm(实物投影)
2、熊猫乐乐接到一个任务:度量积木的长度是多少?请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它是怎样度量的?有哪里要注意?
师:把尺的“0”刻度对准积木的左端,再看积木的右端对着2,就是2厘米。不要斜放,要平放。
辨析判断:以下的测量方法正确吗?说出错误的原因。
乐乐也在测量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她测量的对吗?如果错的,错在那里?
师小结:我们在度量的时候要养成细心、精密的好习惯。
(设计意图:这是探究二环节,设计了熊猫乐乐要完成任务的情景,使学生立刻对问题感兴趣。在学生的独立操作中,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习第4题,把观察到的测量结果填在书上。
汇报、反馈:说说你是怎样看测量结果的?
分组活动:分组测量数学课本、练习册、椅子,并在书上完成测量结果。
3、反馈。
(设计意图:让测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对自己熟悉的物体进行测量,把课堂教学氛围推向本节课的高潮)
全课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本领?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度量
1米=100厘米
1m=100
cm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教后感:度量
教学内容: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P52~55度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验测量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初步学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知道测量要统一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学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关键:学会用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
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一)认识身上的尺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小花猫么?(喜欢)
师:小花猫有着长长的胡子,那么小花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啊?
生:小花猫的胡子可以测量老鼠洞的大小。
师:其实小花猫的胡子是很有用的,能够量出洞口的大小。你们知道吗,我们人的身上也有许多地方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瞧,你看到了什么?(媒体出示主题图)
师:小丁丁和小亚打开大拇指和食指,我们把这段距离用“拃”来表示,念作zhǎ。(板书)
师:原来我们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帮助我们来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度量。(板书:度量)
【本环节采用学生感兴趣小花猫引出人身上一些部位也可以用来测量长度,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教学中有效地穿插疑问,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课堂教学,这时揭示课题《度量》】
(二)尝试用身上的尺估测
师:你们想不想用身上的尺来量一量身边的物体呢?
师:如果我们要量课桌的长,你们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师:接下来请小朋友试着用拃来度量课桌的长度。
生试量桌子的长度。
生交流,师板书。
师:同样长的桌子为什么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一拃的长度不同。
师:用身上的尺可以帮助我们对长度进行估测,要精确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生活中一般用什么工具呢?聪明的人类发明了一种公正的度量长度的工具,方便人们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它就是“尺”。尺在我国古代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尺越来越精确。
板书:尺)
【当学生采用“拃”的方法得出测量的结果时,他们又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一种方法测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从而引出用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并介绍生活中的尺,并渗透两纲教育。】
二、合作探究,认识米和厘米
(一)认识尺
师: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尺(展示各类尺),小朋友你们有尺么?举起来给老师瞧瞧。请比一比,说一说你们的尺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交流:数字,刻度线,0刻度,cm
(1)交流:尺上有数字(从0开始);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cm。
(2)师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刻度线;
数字:我们把这些数字一起来读一读,0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本领,0表示什么?(起点)
cm。(板书:cm)
。
cm是厘米的英文缩写,(板书:厘米)厘米就是人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常用它来作单位的,它是一个长度单位。
【新授环节中分为三个层次:1,介绍各种尺.3,认识厘米尺.在认识厘米尺的环节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尺上的小秘密,在演示,比划,举例等师生的互动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了教学重点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标》理念.】
(二)认识厘米
1、建立一厘米的概念
师:那一厘米有多长啊,老师把我的手指放上去比一比,一厘米和我的小手指差不多,你们也来找一找。
生活动。
师:小朋友的食指大约一厘米。那么再把你的手指放到3和4之间试一试,瞧一瞧。合适么?
师:3和4之间也是一厘米。从刻度几到几也是1厘米?
师:
你发现了什么?1厘米有多长?(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是一厘米)
【运用手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这一环节能给学生以一个感性的认识,将单一的书本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学生的实际经验。】
三、动手操作、学会用尺测量
1、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尺,和尺交上了好朋友,你们会不会量啊?
出示纸条
请生示范量,师纠正并提示。
方法:对齐刻度0,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集体测量
师:我们一起来量一量,好吗?(反馈)
指出注意点
师归纳:将手工纸的一端对准0刻度,尺一定要去测量物体对齐,另一端指着几就是几厘米。读作几厘米。我们跟着他一起来读一读。
辨别
师:你们都会量了,看看他们量的对不对?
读尺
拓展:断尺
当不是从零刻度开始的时候,我们要数一数,这个物体的长占了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遵循这一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这一环节。由于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要会用厘米尺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于是在动手操作环节中,不仅让学生说一说怎么量,还要学会判断正确的量法并看图说物体长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到测量时候的注意点。】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比划?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什么?
尺,我们平时一直在用到尺,原来尺上有这么多的小秘密,看来,在我们身边藏着很多小秘密,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机动)认识豪米
板书设计:
度量
尺:刻度,数字,CM
厘米
1厘米
一端对着刻度0,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