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2020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
文综历史试题
24.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多与当时的战争、政治、册封、训诰有关而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
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
D.铭文较卜辞史料价值更高
25.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酷之政,相继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26.唐代科举选官一般固定以吏部考功郎中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宋代则不是固定的,而是采取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不常任,而且任何官员都可以充任(主考官),并另增派若干人,互相监督。这一变化
A.有利于科举选官的公平公正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完善
D.反映了文人的政治诉求
27.明以前,训诫类史书已有散见,但未成体例;明代仅光洪武年间就有《昭鉴录》、《外戚事鉴》、《忠义录》、《醒贪简要录》、《女戒》等数十种,这些数量众多的训诫类史书除各级臣民外,主要训诫对象包括两类人:宗室和权臣外戚。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宗室和外戚势力强大???
??????????
B.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
C.市民阶层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28.清末“新政”期间,清廷制订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当地由不同籍贯和不同行业的商人组成的新型商会出现,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据此推知这一现象
A.使清末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增强
B.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C.推动了商会联动机制的政治化
D.导致晚清政府的商业政策转变
29.1916年,陈独秀在某文中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陈独秀旨在说明
A.民众觉悟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B.国民党的一党专制独裁不得人心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需与民众结合
D.中国不具备推行民主政治的条件
30.1945年8月中下旬,蒋介石连续三次致电毛泽东,邀请他速到重庆“共定大计”;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暨驻华美军司令魏德曼将军也向毛泽东发出了邀请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经慎重考虑,决定同意前往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中共此举
A.推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构建
B.受到来自美国方面的军事压力
C.利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
D.受到国民党内各派的普遍欢迎
31.1953年10月,中共卫生部党组向中央报告,确定卫生工作的重点首先是要加强工矿卫生和城市医疗工作,使农村卫生工作和互助合作运动密切结合,并继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治对人民危害性最大的疾病。这一举措的施行
A.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现
C.使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开始兴起
D.服务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的开展
32.梭伦改革在立法中明确规定父母必须帮助其子女学会一门手艺,否则将来就不能要求子女赡养自己;学校还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宗教祭祀、社会庆典、公共集会、法庭审判等实际活动,进行政治道德教育。雅典的教育
A.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
B.企图克服民主政治弊端
C.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地位
D.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33.1815年英国制订的《谷物法》规定了禁止谷物进口的法令,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1846年议会在社会压力和新兴阶级的推动下终于废除了《谷物法》,3年后又废除了保护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航海条例》。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
B.国际关系的紧张引发了矛盾冲突
C.议会的立法权受到了工人民众的抵制
D.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助推了政策的调整
34.1959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美国商品博览会上,美苏两国领导人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以下部分节选),这一辩论反映出当时
赫鲁晓夫:“(美国)现代的厨房设备只是美国有钱人的享受,而在苏联家家户户都可以住进拥有这样设备的房子。”
(副总统)尼克松:“我们希望展示我们的多样性,以及做出选择的权利。我们并不希望所有一切都由一名高高在上的政府官员决定,而恰恰是这个人让所有的房子都盖得一模一样。”
A.美国自由主义经济的盛行
B.苏联经济发展落后于美国
C.军备竞赛影响民众生活????????
D.意识形态对立异常激烈
35.麦当劳自1955年在美国创立至今,分布于全球12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着美式生活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力。进入21世纪后,麦当劳不仅保留经典款食品,还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对餐点进行适当调整,例如瑞典麦豆素汉堡、中国鸡汤通心粉等。上述现象说明
A.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
B.各国家间的差距在逐渐地缩小
C.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
D.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载体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食”文化,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是极为突出的。古代文献中就有“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等等。古人还有把一切技艺都归结为食的惯语,如把政治比喻为烹调:“治大国如烹小鲜。”……一千年来,中国人的“食”,从食物来源、加工烹饪技术到饮食制度都发生了若干显著变化。从最初的南稻北粟到宋元时代的南稻北麦以及外来物种的传入,进一步改变了、丰富了中国人的食物结构。以品系繁多、工序复杂著称的“中国菜”烹饪艺术在南宋时期也趋于成熟。以至于后来马可波罗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食谱几乎构成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聚宴的形式也由上古的“分餐制”变成了围桌共餐等。直至今日,喜谈中国文化者仍然关注有关“食”的观念,如以“吃了吗”为打招呼用语,以吃喝作为社交乃至政治运作的重要形式,直到从中式饮食中考证传统伦理原则及思维方式等等。
——摘编自秦晖《千年回顾:民以食为天》
材料二
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等。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隐忧,比如有些人盲目地把吃野味作为一种时尚。
——摘编自陈光《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食”文化发展演变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文化的变化。(11分)
42.(12分)
材料一
明清藏于宫内的朱元璋画像
材料二
明清两代藏于宫内、传世至今的朱元璋画像,共计13幅。这些画像,可区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种是面如满月、慈眉善目、神态安详,来自明代官方史料。另一种,脸长额隆、鼻如蒜头、下额前突,颇为怪异,即俗谓的“猪腰子脸像”。来自明代民间传闻和清宫南熏殿。
——摘编自言久林《短史记》
根据以上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对上述的朱元璋长相你有什么看法?并分析朱元璋的长相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的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针对医疗事物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曾诏令御医张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共得“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唐玄宗时期更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以体恤民疾,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疗制度建设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继这些和约之后是东西方之间日益严重的不和。这种不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用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崩溃后在欧洲和亚洲出现的巨大的权力真空来予以解释。这些真空要求对权力关系进行某些根本性的再调整。即便在最好的情况下,这样的再调整也是很难安排的,正如拿破仓战争后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所表明的那样。二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即到来的冷战中最引人注目的表现是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对希腊内战的干预。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前年秋天就已在希腊北部山区出现。重新爆发内战的一个原因是经济状况太糟,使得许多穷困的农民都加入了起义者的队伍。另一个原因是国际形势日益恶化,使苏联集团唆使和援助游击队反对英国支持的雅典政府。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杜鲁门总统干预希腊内战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西方之间日益不和带来的影响。(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萨镇冰(1859—1952年),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近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北洋政府的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积劳成疾病倒,夫人陈氏从福州赶来欲登舰探视,被他以“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的理由拒绝”。率守军英勇抵抗日军11天,直到炮台损毁,炮弹告罄,才奉命撤回刘公岛。
辛亥革命期间,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
抗战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大后方宣传抗日,发动了许多爱国能人志士加入抗日队伍,还结合自身专业给军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建国前夕,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1952年4月10日,病逝于福州。萨镇冰的一生,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摘编自《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萨镇冰一生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就萨镇冰“传奇一生”的时代背景。(9分)
汕头市2020年高考三轮冲刺试题(四)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A
B
B
A
C
D
A
D
D
A
2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讲到殷商时期甲骨文记载多为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而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更多是关于人事,对人的关注越来越多,历史记载的主体发生变化,体现了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故答案选C;“封建王权”不符合题意,故A错;材料没有提及青铜器的功能转变,故B错;史料价值不能简单进行判断,故D错。
25.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为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方式出现变化且取得显著成效,从材料中“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视民如子”
“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均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德治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在国家治理中主张儒法并用等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了官员在地方治理方式上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材料侧重讲的是地方治理方式,而不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故B错;材料主要讲的是地方治理方式而不是选官方式,故C错;D选项与材料无关,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26.答案A解析:本题是变化类型题,材料关键信息是科举选官的主考官从唐代的固定任命变成宋代的不固定和增多,相互监督。宋朝通过对科举主考官设置的不固定和相互监督,让科举考官相互牵制,朝廷把科举选官的权力进一步抓牢,有利于防止主考官徇私舞弊结党营私,有利于科举选官公平公正,所以选A。材料重在科考主考官的任命公平,和BC没有直接关系,古代文人的政治诉求是治国平天下,和材料无关。
27.答案B解析:本题是变化类型题。材料主旨是明代训诫类史书数量增多,训诫对象明确,结合所学,明代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朝廷通过训诫类史书来严格规定各阶层,说明政治的开明程度降低,所以选B。材料只能看出朝廷训诫的主要对象是宗室和权臣外戚,但不能看出他们的势力强大,且说明一般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排除A,C和材料关系不密切。D得到明末清初才出现,史实不符。
2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中,清政府商业政策调整及其影响问题;A商人加强联系,内部整合,取得正当地位,有利于其谋求进一步发展,即大量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商者不断涌现和成长,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此答案选择B;材料涉及商业商人新发展,经济上新的组织构建,A,C都属于无关材料话题:商会建立于民族国家意识不直接相关,商会也不是政治组织;清政府商业政策转变是在甲午战后,清政策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而不是清末新政时,因此D时空错误。
29.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没有对民主概念和运作规则和对民主内心真诚信仰的民众,民主制度只能成为一个空壳,因此答案A;B选项时空定位错误,1916年尚未有国民党一党独裁;材料论述的民主政治需要的重要思想条件问题即思想启蒙,因此应该开展新文化运动,而不是重点谈新文化运动本身需要依靠谁的问题,因此C错误;D违背材料论述主旨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D错误。
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抗战胜利前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和平建国的问题;重庆谈判因为蒋介石不可能放弃国民党的领导地位,显然从当时的局势和国共两党的态势看,无论结果如何都走不到这一步,因此说A说法错误;二战胜利前夕,从国际态势上看,美苏势力崛起,划分势力范围,不过中共的作为显然出于自身和国家民族前途和平的期盼考量,而不是美国态度,因此B错误;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并非都支持和平解决中共问题,因此D错误;中共同意到重庆谈判,体现了求民主的真诚态度,到了重庆经过多方宣传自己主张,赢得了很多进步力量和民主党派的理解,夸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因此选C。
3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处于一五计划期间,故A选项错;B选项“实现”一词不妥,故错;C选项从题干信息看不出来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是开始兴起,故C选项错。结合题干信息“要加强厂矿和城市”等信息,结合1953年时间,可推知是服务于当时的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故D选项正确。
3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人文精神,由梭伦改革立法的规定和学校注重政治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得出雅典的教育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弘扬,选项A正确。材料跟克服民主政治的弊端无关,故B错误。梭伦改革立法的规定包含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无法体现提高了公民的社会地位,故C错误。D选项的表述只体现材料的前半部分,无法体现材料整体,故D错误,所以本题答案选A。
3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的提升,因而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动,他们提出了迎合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废除了贸易保护主义。所以答案选D。A选项与题干主旨不符;C选项说法错误,可以抵制法案,无法抵制立法权;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34.答案D解析:材料中,尼克松指出的是美国可以展示多样性以及自由选择的权力,而二战后美国推行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非自由主义经济,排除A项。尼克松在辩论中指责了苏联高度集权的体制,未体现美苏经济实力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谈及的是商品博览会上关于“厨房”的辩论,涉及民众生活,但无法体现两国的军备竞赛的影响。结合1959年美苏对峙的时代背景,可知此时两国的辩论,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立,故D项正确。
3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麦当劳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美式的餐饮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影响着世界各地餐饮发生变化,在新时期麦当劳也结合各地的风俗和需求进行本土化调整,整体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外来文化和本土国情融合发展,全球化和多样性协调统一发展,故A项正确。本题体现了经济和文化的双向作用,故C项说法片面。餐饮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和针对各国的本土化改革,无法直接体现各国的差距,
B项夸大材料意思,排除。D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41.(25分)
(1)原因:统治者推崇以农为本,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技术的进步;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交融影响;中外交流的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宗法观念和儒家和合等思想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变迁和影响。(任意四点8分)
影响: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在治国、哲学、文学、礼仪等方面)影响了中华文明历史演进的进程;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素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传承了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6分)
(2)变化:由追求温饱到追求口味,营养均衡等;出现多元化、个性化消费观念。(4分)
评析: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物资匮乏;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92年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丰富了物质生活;国人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但消费的多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及社会公共卫生和破坏生存环境,值得慎重对待。(任意三点7分,局限性2分)
42.(12分)
观点:我认为以上描述中朱元璋的长相与真实的历史有一定出入。(2分)
朱元璋的长相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的原因:
1.时代背景:靖难之役后朱棣为巩固统治地位,通过美化朱元璋来美化自己的政治需要;2.明代无拍照留影技术,对文献记载的理解和真实样貌存在一定出入,与画家的绘画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3.受天人感应学说影响,民间神话和异化朱元璋长相,并不断传播;4.清朝对前朝的了解不足,不能拿到第一手的客观史料,也有丑化前朝开国皇帝来体现本朝英明神武之可能。(8分)
所以考证朱元璋的长相还要进一步掌握更多的一手客观史料。(2分)
45.(15分)
(1)原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统治者重视;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有利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统治)。(其中特点4分,意义5分)
46.(15分)
(1)二战后,原有的社会秩序崩溃,美国实力剧增,欲称霸世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美苏冷战,两极格局逐步形成;国际形势的变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国际局势日益紧张,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交织;美苏争霸,美苏两极格局逐步形成;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加剧;破坏世界和平,造成社会的动荡。(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
47.(15分)
(1)贡献:研习现代海军理论,培养近代化海军;身先士卒,保家卫国;弃暗投明,追求民主;抗日救国,积极奔走,献计献策;坚持民族大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中国建立后发挥自身余热。(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深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感召。(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