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课时作业含答案(6份打包)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课件+课时作业含答案(6份打包)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2 19:09:51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0 大气热力环流
一、选择题
湖陆风是指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  )
A.①处为陆风
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
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
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
2.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
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
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
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中M点海拔为241
m,N点海拔为480
m。读甲、乙两幅图,回答3~4题。
3.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4.下列关于图中的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发生在白天,乙图发生在夜晚
B.甲图发生在夜晚,乙图发生在白天
C.甲图发生在冬季,乙图发生在夏季
D.甲图发生在夏季,乙图发生在冬季
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
A.为白天,吹海风
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
D.为夜晚,吹陆风
6.冬季,教室内外的空气流动方向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7.读北半球某地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课时作业10 大气热力环流
1~2.解析:第1题,考查湖陆风环流图的判读。此时,近地面的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①处为湖风,A错误;②处盛行下沉气流,B错误;①处风力为四级,③处风力为八级或八级以上,③处风力大于①处,C错误;④处盛行上升气流,更易形成降水,D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与湖陆风的相互影响。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导致湖陆风增强,A错误;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导致湖陆风减弱,B错误;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导致城市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减小,C正确,D错误。
答案:1.D 2.C
3~4.解析:本题组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第3题,由图示可知,甲图中气流由山谷吹向山顶,乙图中气流由山顶吹向山谷,属于山谷风,C正确;海陆风和季风发生于陆地与海洋之间,图中没有海洋,A、D错误;焚风是指暖湿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气流变得干热,图中气流没有体现这种变化,B错误。第4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山坡上增温比谷底快,山坡形成低压,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夜晚山坡上降温比谷底快,山坡形成高压,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由图示可知,甲图为谷风,发生在白天,乙图为山风,发生在夜晚,故A正确。
答案:3.C 4.A
5~6.解析:第5题,本题考查等压面图的判读和海陆风的判断。根据等压面分布图,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风从A处吹向B处,即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升温、降温均比陆地慢。因此,白天海洋上方气温比陆地低,气压比陆地高,吹海风;夜晚海洋上方气温比陆地高,气压比陆地低,吹陆风。故A正确。第6题,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按照热力环流原理,冬季室外温度低,近地面形成高压,室内温度高,近地面形成低压,因此近地面空气由室外流向室内,高处则相反,故A正确。
答案:5.A 6.A
7.解析:(1)本题考查等压面的分布规律。气压与空气密度有关。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气压高。高空空气密度小,气压低。
(2)本题考查等压面的判读。海拔越低,气压越高。C处比等压面b海拔低,气压值大于b,D处位于等压面b上,气压值等于b,所以C处气压较D处高。
(3)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图的判读。根据上题判断,近地面C处的气压高于D处。可知C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下沉,D处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上升,近地面空气从C处流向D处,高空从A处流向B处,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
答案:(1)b 海拔越低,空气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2)C
(3)画图略,方向为顺时针。
PAGE
-
1
-(共31张PPT)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课时作业9 大气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序号分别表示各种辐射作用。读图,完成1~2题。
1.①到④的粗细变化,是由于(  )
A.大气逆辐射
B.地面反射
C.大气削弱作用
D.大气保温作用
2.关于①②③④的含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长波辐射
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C.③削弱了太阳辐射
D.④表示大气逆辐射
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湿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4.关于大气的热力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弱
B.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有保温作用
C.天空呈现蔚蓝色是因为可见光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大气吸收
D.臭氧强烈吸收可见光,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
某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进行拍摄。下图为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据此回答下题。
5.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A.①弱、⑤强
B.①强、③弱
C.⑦强、⑤弱
D.①强、③强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空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据此回答6~8题。
6.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7.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有关(  )
A.①
B.②
C.④
D.⑤
8.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有关(  )
A.①
B.②
C.③
D.④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辐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辐射,称为散射辐射。两部分之和称为总辐射。读图,完成9~10题。
9.以下对北京的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气温变化
C.降水变化
D.大气洁净度
10.由图可知(  )
A.阴天时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
B.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
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
D.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物质少,散射辐射较弱
下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11~12题。
11.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B.太阳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a处大气的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强
12.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④b处大气的保温作用差
A.①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13.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小—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A.积雪厚度大—大气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B.积雪厚度大—地面吸收量多—年平均气温高
C.积雪厚度小—大气吸收量少—年平均气温低
D.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量少—年平均气温高
二、非选择题
14.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什么?
(4)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是“我国某地区某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并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要________,为什么?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要________,为什么?
(4)如图所表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____图,最易出现霜冻的是________图,前者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课时作业9 大气受热过程
1~2.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判读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到④的过程中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被大气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C正确。第2题
,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各个环节。①④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A、D错误;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正确;③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C错误。
答案:1.C 2.B
3.解析:本题考查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影响因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大小不同,吸热、放热的快慢不同,因此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A正确;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B错误;空气中水汽能够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量,湿度越低,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越少,大气逆辐射越弱,C正确;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同时大气逆辐射也强,D正确。依据题意,选择B。
答案:B
4.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A错误;大气增温是因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红外线),大气增温后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有保温作用,B正确;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大气的散射作用,C错误;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D错误。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可知,①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地面辐射,⑦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使得白天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使得夜晚的气温较低,即①强、③弱,故选B。
答案:B
6~8.解析:第6题,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大气受热过程的判读。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①为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②为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⑤为大气辐射。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A正确。第7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的影响。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大气厚度大,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作用强,同时大气逆辐射也强,气温高,而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低,故选C。第8题,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太阳辐射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地形及天气。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形相同,其太阳辐射弱主要是因为东北平原纬度较高,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华北平原少,B正确。
答案:6.A 7.C 8.B
9~10.解析:本题组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第9题,直接辐射主要与太阳、大气有关,气温变化不会对太阳产生影响,B正确;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A错误;天气的阴晴决定了降水变化,进而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C错误;大气洁净度越高,太阳辐射被削弱得越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越大,D错误。第10题,太阳高度角的日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关,与天气无关,A错误;散射作用的强弱与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有关,太阳高度角增大时,到达地面的直接辐射增强,散射辐射也增强,B错误;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的那部分太阳辐射,无法对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C错误;晴天时,大气透明度高,参与散射的物质少,故散射到地面的辐射也少,D正确。
答案:9.B 10.D
11~12.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对气温垂直分布的影响。由于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故海拔越高(离热源越远),气温越低。a处海拔高,获得的地面辐射少,故气温比近地面的气温低,A正确,B错误;大气的散射作用会使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早晚时呈红色,与气温高低无关,C错误;a处空气比近地面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强,但太阳辐射并不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其对气温的影响很微弱,D错误。第12题,本题考查地势高导致气温低的原因。b处位于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但稀薄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故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低,③④正确,故选B。
答案:11.A 12.B
13.解析:本题考查积雪厚度与年平均气温的关系。积雪厚度大,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地面吸收的热量少,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则年平均气温低。反之,则年平均气温高,故D正确。
答案:D
14.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I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15.解析: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阴天昼夜温差较小。所以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B。第(2)题,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要低。原因是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3)题,夜晚的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要高。原因是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第(4)题,据图分析,昼夜温差最大的是C图,最易出现霜冻的是C图。昼夜温差最大的原因是,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所以昼夜温差大。
答案:(1)B (2)低 云的反射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3)高 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C C 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作用弱,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
PAGE
-
1
-(共42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状元随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简化认识
太阳辐射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短适
大长
波过
蝠大
射气
收射
长波辐射一
地面升湿→地面辐射地面保温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气还大地课时作业8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一、选择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主要是(  )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的大量减少
C.全球变暖越来越严重
D.燃烧煤炭、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森林破坏
2.臭氧总量的减少,带来的后果有(  )
①土壤酸性增强,文物古迹受腐蚀 ②太阳辐射增强,利于林木生长 ③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 
④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自然环境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据此回答3~4题。
3.气温变化和风、霜、雨、雪等天气过程发生在(  )
A.平流层
B.对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4.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
A.对流层、电离层
B.平流层、电离层
C.平流层、中间层
D.对流层
5.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
A.是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B.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伤害
C.有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D.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读图,回答6~7题。
6.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平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7.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而呈电离状态
8.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高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B.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是由于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
C.平流层的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
D.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9~11题。
9.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
B.增—减
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
10.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③层以上大气层
1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读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凌晨
13.逆温的影响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破坏臭氧层 ③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4.下图是干洁空气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A、B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________,B________。其中B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他气体”含量虽少,但其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主要成分分布在________层。
(3)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使得干洁空气中的________含量增多;由于________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________增加,破坏了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15.下图为低层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请小组合作探究:
(1)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2)平流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课时作业8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1.解析: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的原因是燃烧煤炭、石油等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和森林被破坏。
答案:D
2.解析:臭氧总量的减少会导致太阳紫外线增多,对地球上的生命物质造成伤害。
答案:B
3~4.解析:第3题,由于对流层几乎集中了绝大部分的水汽、固体杂质,且由于对流运动旺盛,故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第4题,平流层因臭氧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从而使气温升高。电离层因吸收波长小于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而升温。
答案:3.B 4.B
5.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分层。由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且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答案:C
6~7.解析:第6题,图示大气层从12千米高空向上气温逐渐升高,图示大气层是中纬度的平流层,B正确。第7题
,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C正确;随高度增加,温度下降;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短波辐射;呈电离状态的是电离层,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该层是平流层。
答案:6.B 7.C
8.解析: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度
温度
大气运动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层大气
2
000~3
000千米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10~12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答案:A
9~11.解析:第9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第10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第11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9.C 10.B 11.A
12~13.解析:第12题,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上午,日出后,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近地面慢慢增温,形成c图的形态,A项正确。第13题,逆温时大气上热下冷,空气稳定,对流活动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逆温能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可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答案:12.A 13.B
14.答案:(1)氮 氧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2)CO2 O3 平流
(3)CO2 制冷 氟氯烃
15.答案:(1)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气温低,对流较弱,所以厚度小。
(2)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上部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热量。
PAGE
-
1
-(共35张PPT)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