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实验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2 实验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6-22 19:4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假设与实验》
2.实

教学资源开发
1、教材分析
《实验》一课是对“收集证据”这一重要技能的集中强化训练,
实验是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我们自己“制造”的条件,收集事物如何变化的证据,通过训练让学生对收集证据的意义、方法和如何有效利用数据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做到逐渐熟练地掌握。
本课的教学意图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懂得实验是验证假设、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并且了解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寻找证据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一些常见的资料、数据的记录、保存方法。
2、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已经在科学课上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初步了解了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步骤,但这些实验活动基本是按老师或者活动的要求进行的,并没有明确与收集证据联系起来,他们对科学实验的种类、实验的控制和实验的操作步骤是比较欠缺的。
本课教学中要通过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验情境中经历“收集证据”的过程,了解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并学会资料、数据的记录、保存方法,让学生的科学探究更加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为将来继续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安排意图
本册教材的第二单元为《我们的地球》,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进行了大量的模拟实验: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模拟地震的发生、模拟风化和侵蚀等;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则需要进行不少的对比实验,如铁钉生锈的原因、哪种洗涤用品的效果更好等。于是,我将《实验》一课安排在学习了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之后、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之前,意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时是六年级上册《假设与实验》单元的第2课的第二课时。
本课的这一课时主要学习“对比实验”。要求明确什么是对比实验,知道对比实验的条件,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研究过程中,设计合理的实验收集证据;
●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知识与技能
●知道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
●学会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
●知道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识别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
难点: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教学准备
盐、玻璃棒、烧杯、小量杯、滴管、墨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导入
1、
什么叫模拟实验?
2、
在记忆中比较难忘的模拟实验有哪些?
(设计意图:教师希望通过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模拟实验的概念及难忘的模拟实验,了解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
2、
认识对比实验
1、有些实验是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模拟,这种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我们做过的模拟实验:
模拟雨的形成
模拟昼夜的形成
模拟火山爆发
模拟食物的消化过程
…………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总结学过的模拟实验,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复习巩固,同时也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连贯性。)
2、复习“种子萌发的实验”,引出对比实验的概念。
在三年级时,我们曾经做过“种子萌发的实验”,请回忆一下,我们当时是怎样研究的?
像这种实验有什么特征?
揭示对比实验的概念:对比实验是一种特别的收集证据的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某个条件来证明改变的条件和实验结果的关系。
我们做过的对比实验有哪些?(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水蒸发快慢的实验等。)
3、复习:我们设计并研究的发霉条件的实验。
研究的问题: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
我的假设
实验设计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马小虎秋游时买的面包没过多久就发霉了。妈妈说在潮湿的环境下,食品更容易发霉。马小虎决定做个实验检验检验。
实验器材:
大玻璃瓶2个,铝箔纸若干,金属线2根,水若干,面包1块,馒头1块。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玻璃杯上分别贴上A、B标号,将面包和馒头分别挂在金属线上,A瓶挂馒头,B瓶挂面包。
2、往B瓶里倒入少量水。注意不要让水碰到面包。
3、用铝箔纸将B瓶瓶口封好,保持瓶里潮湿。
实验结果:
几天后,面包上长出了霉,而馒头上并没有霉出现。
得出结论:
在潮湿的环境下,食品更容易发霉。
马小虎得出的结论可靠吗?为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改进实验?
4、小结:对比实验要注意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确保实验的公平,即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应保持一样。
5、学生设计实验,深化对比实验的要求。
问题:盐的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
实验:
假设的条件
实验的结果
改变的条件
不变的条件
结论:
6、小组交流汇报实验情况。
7、拓展:
怎样设计“比较墨水在清水、盐水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
”的实验?为什么墨水在清水和盐水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这一原理?
(引导学生回忆《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运用盐水让鸡蛋浮起来的实验,理解:墨水在液体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取决于墨水和液体之间的密度差。由于墨水与清水的密度差大,所以墨水在清水中的沉降和扩散的速度快。而墨水与盐水的密度差小,所以墨水在盐水中的沉降和扩散的速度就慢。在日常生活中,淘米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在农村,常采用盐水选种,颗粒饱满的种子在盐水中下沉,不饱满的种子就漂浮在水面上而被淘汰。)
对比实验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创新研究中。例如,种田中比较几个品种的优劣,比较几种施肥法的优势,就是用对比实验来研究新品种和新施肥法的。再如,运动后怎样消除疲劳?有人开发中药新品种,发明者要进行对比实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多个实验帮助学生用实际的实验诠释什么是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如何使实验的条件“公平”或“均等”和每次只改变一项影响结果的因素等实验注意问题。同时注意实验设计的环环相扣,如运用本学期学生做过的“馒头发霉实验”,引入到马小虎做的“食品在潮湿环境下更容易发霉”的实验,揭示对比实验的注意点;在研究完“盐的溶解快慢”后,利用现成的盐水设计实验“比较墨水在清水、盐水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另外,注重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科学素养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考考你:
1、实验可以分成哪两大类?在做对比实验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2、在我们做过的实验中,哪些实验既具有模拟实验性质,又具有对比实验的性质?
3、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我们将学习《物质在变化》,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遇到很多的对比实验,希望能将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科学课堂上。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希望通过实验后的复习总结,给学生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并迁移到下一单元及以后的科学学习中。)
板书设计
模拟实验
2、
实验
每次只能改变一个因素
对比实验
除了改变的那个因素外,其他因素保持一样
教学后记
本课旨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切实掌握“实验”之一的“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道科学实验可以分为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知道什么是对比实验;学会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知道并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知道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能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实验”。
《实验》一课是一节总结课,课程放在六年级,其设计构建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至六年级所学实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学生的前期积累是很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三至六年级的模拟实验和对比实验的假设、设计、实验过程以及结果记录、分析完全没有印象,是很难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将知识内化的。由于是上自己从三年级起跟班上来的班级,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学生前期学习的情况比较了解。在学习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时,面对这一单元众多的模拟实验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不少对比实验,我决定将《实验》一课安排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之后、第三单元之前,意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鉴于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个既有课本知识,又有拓展内容的比较灵活的教案,
教学伊始,发现学生虽然能将模拟实验的概念大体阐述,但不够精准,回忆起做过的模拟实验大多是近期学习的,对于三、四年级的有关内容似乎需要提及才能想起。针对这一问题,在下面复习“种子萌发的实验”时,我重点让学生讨论在此实验中,我们是怎样进行实验的,帮助学生建立“对比实验”的概念。而“馒头发霉”实验因为在本学期刚做,则更多的让学生自由畅谈。
接着,让学生设计并实验“盐的溶解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怎样设计“比较墨水在清水、盐水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
”的实验?为什么墨水在清水和盐水中沉降和扩散的速度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这一原理?多个实验帮助学生用实际的实验诠释什么是对比实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如何使实验的条件“公平”或“均等”和每次只改变一项影响结果的因素等实验注意问题。学生在实验时,由于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不仅思维活跃、动作娴熟,还能时时注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点,如玻璃棒的正确搅拌、滴管的正确使用等。不过,学生在小组讨论、实验的时候还是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变量的控制这个难点问题,实在难以把握。于是我每个小组巡视,帮助学生理清可变因素,应该如何来确定,如何在实验过程中真正注意控制不变量。这样对实验设计时的思考、实验中的操作,帮助他们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做好实验,特别是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重视对比实验中的公平原则,控制对比实验中的不变量。
但在谈到“密度”问题时,不少学生虽然能发现这是因为“盐水”的密度比“清水”大,而却不能很好地举出生活的例子,甚至有学生怀疑:“淘米”怎么会也是运用了这一原理?在科学教育中,需要重视与生活的联系。因为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亲近科学,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日常生活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三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我们扶着学生一步步喜欢上实验,然后慢慢让学生学习如何自己设计实验,直到让学生完全自己设计,到六年级则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确定适合研究的主题展开研究。这样,由浅入深、由扶到放,学生渐渐地将这些技能内化为自己的积淀,甚至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科学素养得到锻炼和提高,这也正是我们科学教育的真正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