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纪实
十九
这是一篇 通讯:
报道了“神舟二号”回收过程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可是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到了20世纪才得
以逐步实现。
(一)1999年11月20日,我国第一艘实验飞船“神舟号”
六时三十分,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题名为“神舟”号的中国第一
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在中国西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航
天发射场,用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绕地球飞行十四圈,
并进行了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二十一日三时三十分,在内蒙古
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没有载人的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
飞船,顺利经过发射入轨、太空运行、返回地球三个阶段,历时
21小时。试验飞船上未载宇航员或其他生物。
这是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标志着中国
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
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二)“神舟二号”飞船的“变轨”是怎么回事?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要改变“神舟二号”飞船在太空中
的飞行轨道。原来,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将飞船发射升空时
所送入的预定轨道,并不是飞船最终的圆形飞行轨道,而是
一个椭圆形。在航天发射任务中,运载火箭所要完成的任
务只是把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要进入最终轨道,就要靠地
面测控中心指挥航天器进行调整。
例如,地球同步卫星距地球的高度是三万六千公里,运
载火箭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能量直接把卫星送入同步轨道,而
是在进入预定轨道后,经过对卫星的控制调整,使其进入到
在太空中的最终轨道。
“神舟二号”飞船属于近地轨道航天器,其轨道高度在三
百多公里。能否由椭圆形轨道成功转变到圆形轨道,不仅影
响飞船在太空中所要进行的一些空间实验,而且,还会对飞
船能不能准确返回到预定范围的着陆地区产生直接影响。
那么,飞船变轨是怎样实现的呢?说起来,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复杂的过程。说简单,是因为变轨就是给飞船发送一
个指令,让它在处于远地点时打开发动机,利用推力来抬高
和修正轨道,使原来的椭圆形接近圆形。说它复杂,则是因
为,这个指令的形成、发送和执行,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存
在着发生各种意外可能的过程。首先,轨道的测量要非常精
确,控制计划要留有余量;其次,测控设备不能出现任何意
外,指令要保证能够准确无误地发送给飞船;最后,飞船在
执行地面发送的指令时,要精确可靠,确保飞船轨道控制不
出现偏差。
1月10日21时至22时,“神舟二号”飞船在发射升空20多个
小时之后,经过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的精确测控,成功完
成了飞船变轨,使飞船由预定轨道进入圆形轨道。
(三)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无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表明中国载人航天
工程技术日臻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利用飞船开展的对地观测,空间材料科学、生命科学
及空间环境探测等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进行多学科、大规
模和前沿性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标志着中国空间科学研
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搜索返回飞船
神舟三号发射前
飞船返回
(四)“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
四号无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
四次飞行试验,是飞船在无人状态下经受最全面
考核的一次飞行试验,是载人飞行前的又一次重
要演练。
飞船座舱内完善了工效学设计,充分考虑了航天员座椅使用、
出舱进舱、操作是否方便舒适等因素,设计合理。如操作设备可
用手持遥控器来遥控。研制配备了飞船内可调节亮度的照明灯,
增加了着陆通风功能。增加了舱门快速检漏。另外,对舱内进行
了适当装修,尽量为航天员创造美观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
(五)神州五号 (宇航员正在接受训练)
“神舟五号”有望作为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飞上太空,这将意味
着中国首位宇航员升空为时不远。
首批接受训练的宇航员主要是有较为丰富的航空经验的空军飞
行员。入选条件除飞行时间超过1000小时、基本身体素质良好
外,还必须通过航天城特有设施的“技术考验”,包括:每分钟
最快转速24圈的转椅,以检查其对震动及眩晕的耐受能力;前
后甩动幅度15米的电动秋千,以测试飞船进入轨道时可能使人
体产生的空间运动病等。
据负责航天计划的中国官员介绍,这些未来宇航员一般都
具有数学、物理、工程、生物等方面学士以上学历。他们在航
天城接受每天10小时严格训练,训练内容除天文、地理、医学
、飞行力学、火箭和航天器构造等一般知识外,还要接受航天
环境、模拟航天飞行等特定内容的强化训练。最终还要通过专
门考试,然后才能执行载人的太空任务。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
科学实验,并使宇航员安全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太空行走以及完成飞船与太空舱的交会对接,并发射长期自主
飞行、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尽早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间工程系统。
第三步,建造大型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
中国正在训练宇航员:
http://www.cast.ac.cn/cpyyy/htqzt.htm
http:///c/2002-12-30/0230856659.shtml
以下超级链接有“神舟号”飞船的动画演示,如果你的网速够快,又对航空有兴趣,可以点击下载观看:
载人航天是一项艰巨的事业。因为太空环境十分艰苦恶劣,人在航天过程中要经受巨
大的加速度、噪音、振动、失重、宇宙射线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且宇航员在这样的
环境中还要完成复杂的驾驶、操纵、实验和观测任务,甚至还可能遇到一些意想不到
的情况,需要正确、及时和果断地进行处理。 正因如此,对宇航员的选拔和训练都很严格,要求有强壮的身体,能耐受各种恶
劣的环境;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和应付意外情况;有献身精神,
以适应航天探险活动等。 目前宇航员分为驾驶员、飞行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三类。 驾驶员(包括指令长)负责航天器(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的驾驶。这类人员
一般从具有1000小时以上飞行经验的喷气式飞机驾驶员中挑选,且必须具有数学、物
理或工程等方面的学士学位。 飞行任务专家负责飞行计划的协调、航天器的维修保养、施放(回收、修理)卫星
、进行舱外活动以及处理其他特殊飞行任务。这类宇航员必须具有生物、物理、天文、
地质、数学或工程等方面的学士学位以上的学位。 至于宇航员中的第三类人员,即载荷专家,则是到太空进行各项科学实验的科学
家和工程师,只要身体健康,情绪稳定,在科学或工程方面有突出才能,年龄在47岁
以下,经过一定的航天训练,为了完成某项科学实验任务就可以成为这类宇航员。
什么样的人能做宇航员?
再看课文:
决战太空
→
正标题
——“神舟二号”无人飞船测控回收纪实
→
副标题,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10日21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 飞船变轨
16日18时,南大西洋“远望三号”船 返回控制
16日19时,内蒙古中部地区 飞船返回
→
小标题
每个小标题都标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让学生了解飞船测控回收的过程及时间和空间巧妙结合的结构。
↓
指纪录真实情况的文字(多用于标题)
好了,课文分析你们可以参照教学光盘进行,这个课件只起
一些补充作用。希望使大家了解一点中国航天的知识,也许以后,
你也会是一名宇航员呢。
书后“探究练习”参考答案:
一、简要叙述神舟二号测控回收的过程,谈谈你对标题中“决战”二字的理解:
飞船的回收,首先要将其椭圆的轨道高速距地球表面340千米高的圆轨上,并始终
维持这样的轨道;当飞船飞行完规定的时间和飞行到规定的地点时,由在预定海域等
待的航天测量船向飞船发出有关指令和数据,调整飞船的飞行姿态,使轨道舱和返回
舱分离。
飞船返回的整个过程是人和科学技术的决战,是人和宇宙空间的决战,在整个过
程中每秒钟都充满着失败的危险,只有驾驭了最尖端的航天技术,才能在这个决战中
取胜,只有高度协调的集体,才能在这个决战中赢得胜利。
二、哪些部分在文中起到了限制作用?
1、“在太空飞行”限制了说明的对象,使说明更准确;“有可能”说明不是必然的,
而且相差的程度也只是一个大致的范围。
2、“从飞船上传回的数据”说明后边结论的依据来源,既准确,又可靠。
3、“按预定计划”说明飞船的飞行是正常的,是计划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