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之旅》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了解人类探月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意识到人类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能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难点: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教学准备:
装好细沙的沙盘、大小不等的石子、直尺(刻度尺)、手电筒、实验记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太阳落山后,天空中最明亮的天体是什么?(月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月亮!先来欣赏一段乐曲,观赏美丽的月亮。(播放PPT)
听了音乐,欣赏了月亮,你有什么感受?(美丽、迷人、月亮上有什么、想去看看......)自古以来,美丽的月亮总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也有很多有关月亮的传说、故事。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神话吗?(学生讲故事,补充天狗吃月亮、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当然这些都是神话或传说,那么真实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呢?学了这节课,我们就有答案了。下面我们就共同开启本节课的“登月之旅”(板书课题)
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
教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了。到了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首次观察到了月球表面,他看到了什么呢?(播放PPT,月球表面图片)
谈话设问:从图片2我们看到,月亮表面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漂亮,,而是一些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地形,那是什么?(环形山,高地,“月海”,教师板书)对这一新的发现,同学们想提什么样新的问题?学生提问:
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最大的环形山有多大,最深的有多深?
师:你们提的问题,正是我们“登月之旅”想要解决的问题,出示思考题。(用PPT打出学生提出的前两个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各小组结合教材讨论思考题: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汇报,教师板书:(流星、陨石)教师补充内容并及时板书:小行星,彗星。
模拟环形山形成的模拟实验。
播放PPT出示问题二“环形山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检查实验材料。
出示实验要求与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组长填写实验记录)
各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高度越高,沙坑越大;石子越大,沙坑越大。)
谈话:课前布置同学们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月亮本身不发光,我们是如何看到月亮的?深入探究:太阳光什么直射月亮,什么时候斜射的?
(生:月亮反射太阳光来发光。每月农历的十五、十六直射月亮其他时间斜射,最佳角度是在上弦月的初七、初八和下弦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此时环形山的影子最长)
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陨石坑”,比较直射和斜射时“陨石坑”影子的不同。
出示检测题:
当太阳光(
)陨石坑时,环形山的影子(
),当太阳光(
)陨石坑时,环形山的影子(
)所以想要
清楚地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应该把日子选在每月农历的(
)或(
)这些时间。
设问:月球像地球的卫士一样,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环形。环形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探月成就
教师讲解:1969年美国人阿姆斯特朗,成功登上了月球:(播放PPT,阿姆斯特朗登月图片)
理解:阿姆斯特朗登月后说过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汇报:
了解月球的概况
通过以上的研讨,知道人类经历了多年的探月之旅,对月球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呢?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没有空气,没有水,温差大,引力是地球的1/6
布置作业:
你想去月球旅行吗?要做哪些准备呢?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师生共同经历了登月之旅,对月球有了很多了解,希望同学们将来用学到饿知识对月球乃至整个宇宙有更多新的发现,为人类的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