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课时作业含答案(4份打包)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课件+课时作业含答案(4份打包)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6-23 14:30:04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16 土壤的形成
一、选择题
茶树是富锰植物,茶叶中积累了大量的锰,且茶中近30%的锰能通过Mn2+的形态溶入茶水中,因此,饮茶是人体摄取锰的重要来源。读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示意图,回答1~3题。
1.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茶叶的锰元素主要来自土壤成分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森林中的枯枝落叶绝大部分变成了土壤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是(  )
A.黄土
B.红壤
C.水稻土
D.黑土
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读“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局部)”,回答4~5题。
4.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植被稀疏
B.气温较高
C.降水量大
D.地下水丰富
5.该图体现的物质循环有(  )
①水循环
②生物循环
③地质循环
④大气三圈环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读图,回答6~7题。
6.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7.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科考队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发现当地的原始地貌为山前冲积扇前缘,土壤分为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两种。土壤类型主要为淋溶黑钙土。但在背风坡海拔200米处(122°33′47″E,45°45′01″N)发现土壤变为栗钙土,并且该处地层的上部偏红,说明氧化铁(三氧化二铁)在该处富集。据此回答8~9题。
8.若土壤温度与铁元素的富集能力成正比,则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  )
A.高温多雨
B.高温少雨
C.低温多雨
D.低温少雨
9.当地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方向,土层的变化情况为(  )
A.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厚
B.粗颗粒层变厚,细颗粒层变薄
C.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
D.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薄
下图为土壤的物质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土壤的组成物质中,含有腐殖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地形
B.人类活动
C.气候
D.生物
12.有关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土壤是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B.没有土壤也就没有农业
C.无论怎样经营,土壤肥力不会减退
D.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供农业利用的可更新资源
13.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  )
A.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成土母质
B.一些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在母质上开始着生
C.草本、木本植物的着生
D.人类活动的参与
二、非选择题
14.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a、b、c三条曲线,________曲线表示蒸发量。
(2)A、D、E、G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4)B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______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
(6)C、D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F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图为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圈,③属于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3)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的作用,以改变地表________最为突出。人类活动既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也可能引起土壤退化,如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课时作业16 土壤的形成
1~3.解析:本题组考查土壤的形成。第1题,根据题意“锰元素”为矿物元素,因此来源于矿物质。结合图形各自比例,比重最多为矿物质,故选A。第2题,根据题意“森林中的枯枝落叶”为有机质的来源,结合图形各自比例,比重最小的为有机质,故选B。第3题,根据题意“最适合茶树栽种的土壤”,结合所学知识,茶叶生长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的红壤。故选B。
答案:1.A 2.B 3.B
4~5.解析:第4题,土壤中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无机质。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最主要的原因是气温较高,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得多,积累少,B对;不能体现植被稀疏,A错;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不是有机质分解快的主要原因,C、D错。第5题,该图有降水、径流,体现的物质循环有水循环,①对;有植物、腐殖质、微生物,体现了生物循环,②对;没有岩石转化,不能体现地质循环,③错;不能体现大气三圈环流,④错。A对,B、C、D错。
答案:4.B 5.A
6~7.解析:第6题,土壤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成因,A错;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故B正确;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故C错;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故D错。第7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少,故A、C错;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故选B;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少,故D错。
答案:6.B 7.B
8~9.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可知,栗钙土的上层往往富集氧化铁,而铁元素的富集能力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说明栗钙土形成的条件为高温状态,又由材料可知栗钙土分布在背风坡,说明该地降水较少,因此土壤变为栗钙土的条件应为高温少雨,B项正确。第9题,冲积扇是由于河流冲积而形成的沉积地貌。由出山口到冲积扇的前缘,流速逐渐减缓,挟带能力逐渐减弱,沉积颗粒逐渐减小,因此越靠近冲积扇的前缘粗颗粒层变薄,细颗粒层变厚,故C项正确。
答案:8.B 9.C
10~11.解析:第10题,腐殖质是有机质经微生物分解作用转化而来的,在土壤中的判别标准有二:一是占的容积比较小,二是分布在土壤的表层。第11题,生物除了使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外,还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案:10.B 11.D
12.解析: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经营不合理,土壤肥力就会减退,C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C
13.解析: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作用下,岩体风化加速,母质性能得以改善;使土壤肥力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土层浅薄的原始土壤,B项正确。
答案:B
14.解析:第(1)题,图中F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a为蒸发量,b为气温曲线,c为降水量。第(2)题,A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E、G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量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第(4)题,由图中B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D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的极薄风化壳,可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当然就是“缺水”了。第(6)题,由图可知,C、D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森林植被,而F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
答案:(1)a
(2)E、G A
(3)枯枝落叶 淋滤
(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5)温带荒漠 缺水
(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15.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地区范围较大,涉及陆地和海洋。①处于陆地上空,属于大气圈;②是指森林,属于生物圈;③处于海洋中,属于水圈;④处为沉积岩,属于岩石圈;⑤属于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壤圈。第(2)题,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第(3)题,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答案:(1)大气 生物 水 岩石 土壤
(2)整体性 黄河中下游
(3)生物状况 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 盐渍化 荒漠化 土壤污染(任选三项)
PAGE
-
1
-(共33张PPT)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课时作业15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一、选择题
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为我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位置。读图回答1~2题。
1.丙地的自然景观是(  )
A.季雨林        B.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2.对下列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导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甲→乙方向,热量
B.沿乙→丙方向,海拔
C.沿乙→丁方向,降水
D.沿甲→丁方向,热量、降水
下图为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①植被的名称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寒带针叶林
D.高山草原(草甸)
4.植被沿a方向更替,其形成的基础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大气环流
读某大陆局部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等值线图,回答5~6题。
5.图中25
℃等温线向西弯向纬度较低的地区,主要是由于(  )
A.山脉的延伸
B.稀疏的植被
C.沿岸的寒流
D.河流的流向
6.图中①②两地分布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热带雨林
C.热带草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读北海位置图,完成7~8题。
7.图中岛屿上的植被类型主要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温带草原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8.图中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  )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9.目前我国广阔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林所替代,这些人工林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
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11.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呈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P表示的典型植被是(  )
A.常绿硬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草原
D.热带季雨林
13.与近现代相比,该地质时期(  )
A.热带范围明显扩大
B.森林分布范围更广
C.降水丰富,气候更湿润
D.处于冰期,气候更寒冷
二、非选择题
14.读南美洲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丙地区植被类型为________,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植被分布特征是________,其形成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
(3)在甲、乙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植被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华北地区传统民居大多坐北朝南,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四季常绿的松柏等针叶树(如图所示)。
解释华北地区传统民居的房前多植落叶阔叶树,而不植松柏的地理原因。
课时作业15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1~2.解析:第1题,丙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第2题,沿甲→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沿乙→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乙→丙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沿甲→丁方向自然景观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既有热量也有降水。
答案:1.B 2.D
3~4.解析:第3题,从图中虚线之间对应的植被可知,①处应为针叶林,结合选项可判断出C项正确。第4题,植被沿a方向更替的特点与植被随海拔高度增加的变化相近,因而其形成的基础应为热量。
答案:3.C 4.A
5~6.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这是非洲西北部地区,该地沿岸有加那利寒流,受该寒流降温减湿作用的影响,西岸等温线偏向低纬,大体与海岸线平行。第6题,图中的①位于地中海沿岸,受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发育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图中的②位于几内亚湾沿岸,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热带雨林。
答案:5.C 6.A
7~8.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植物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该区域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及分布与沿岸北大西洋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密切相关。
答案:7.B 8.A
9.解析:从植被的分布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B
10~11.解析:第10题,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第11题,甲地根系发达因为常年干旱少雨,乙地叶呈针状因为常年降水较少,海南植被生长较快,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丁地生长较快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答案:10.D 11.C
12~13.解析:第12题,根据图表可知此区域位于北半球,由赤道往北逐步形成雨林、草原、荒漠带,因此P所在区域为非洲大陆。P处位于荒漠带以北,28°N以北附近,因此为地中海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第13题,据地质时期与近现代植被分布情况可知,与近现代相比,地质时期热带范围北界为28°N,范围缩小,A项错误;森林分布范围变小,因此降水减少,B、C两项错误;针阔落叶林纬度低,大陆冰川分布纬度低,面积广,因此处于冰期,气候更寒冷,D项正确。
答案:12.A 13.D
14.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形成热带荒漠。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植被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植被南北狭长。第(3)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植被、植被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答案:(1)热带荒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 热量 地形
(3)山麓植被不同;植被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
15.解析:根据气候、植被的特点来分析对建筑的影响,考虑对生活环境的适宜度。
答案:华北地区夏季炎热,与松柏(常绿针叶树)相比,落叶阔叶树夏季冠广叶密,遮阴取凉效果更好。冬季寒冷,太阳高度较低,落叶阔叶树落叶后,可让阳光充分射入室内,提高室内温度(松柏等常绿针叶树会遮挡阳光)。
PAGE
-
1
-(共29张PPT)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