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课件(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课件(4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6-24 09:1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1
课堂讲解
2
课时流程
温度
摄氏温度
温度计及其使用
体温计
课后作业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当堂检测
春夏秋冬分别给你什么感受?
知1-讲
1
知识点
温度
摄氏温度
问题:怎样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
知1-讲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符号用t表示。
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定义
知1-讲
人们有时凭感觉去判断物体的冷热,这种感觉
可靠吗?请同学们亲自体验一下。
如上图所示,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过一会儿,再把双手同时放入温水中。
两只手对“温水”的感觉相同吗?
知1-讲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1-讲
在一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
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
100℃,把0℃和
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读作1摄
氏度。
摄氏温度
知1-讲
人的正常体温是:37
℃。读作37摄氏度,摄氏度三
个字不能分开。
北京,2016年1月21日最低气温是:
–16℃,读作零
下16摄氏度或负16摄氏度。
摄氏温度的读法
知1-讲
(1)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标,它表示的温度是热
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
用符号K表示。
(2)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为
T=
273.15+t

热力学温度
知1-讲
D
【例2

知1-讲
人体正常体温约为37
℃,A错误;
江南地区冬季最低气温在10
℃以下,B错误;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C错误;
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室温在20~25
℃。D正确。
【解析】
知1-讲
对估计温度类试题的解答,是以对日常生活中一
些温度的感性认识为基础,要知道一些常见物体的温
度及其大致温度范围,如人体的正常体温、冰水混合
物的温度、沸水的温度、居住地的气温范围等。
知1-练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下列说法中的冷热不是指温度的是(  )
A.今天不太热  
B.给食物加热
C.天冷加点衣服
D.开水慢慢变冷
0
℃的冰与0
℃的水比较(  )
A.冰冷 
B.水冷 
C.一样冷 
D.冷热无法比较
1
2
B
C
知1-练
3
【遵义】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的温度一定是0

B
知1-练
4
某市气象台播音员说:“我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零下6度”,小明同学认为播音员说话有错误之处,正确的说法应为“我市今天的最低气温是______________”。
零下6摄氏度
知2-讲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凭
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有时是
靠不住的,要准确判断和测量
物体的温度,必须选择科学的
测量工具——温度计。
2
知识点
温度计及其使用
知2-讲
自制温度计:
  在小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
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
将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然后把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细管中水柱的位置。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知2-讲
 
想想看,自制的温度计是根据什么道理
来测量温度的?
知2-讲
如图所示,下列仪表不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是(  )
【例2】
C
知2-讲
采用排除法。A、B、D选项中都是常见的液体温
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被排
除掉,故选C。
【方法规律】
知2-讲
温度计(常用)
用途
测量物体的温度
原理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构造
外壳、玻璃泡、直玻璃管、测温液体等
特点
直玻璃管内径粗细均匀,刻度上大下小,内径越小精确度越高
种类
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
知2-讲
怎样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呢?
(1)观察: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估计
被测物体的温度是否在量程内,选择合适温度计。
(2)放置: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被包围在被测物
体内。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应浸没在
被测液体中(如图甲a放置方法正确),但不能接触
容器的底部和容器壁(如图
甲b、c放置方法错误)。
知2-讲
知2-讲
(3)读数:玻璃泡进入被测物体中要稍候一会儿,待温
度计内液柱的液面稳定时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
继续留在被测物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
面相平(如图乙中②读数方法正确,①和③的读数
方法错误)。
在对液体温度计读数时,常会因
为没有弄清指示温度是在0
℃以
上还是0
℃以下而错读。
知2-讲
D
【例3

知2-讲
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
被测液体充分接触,既不能与容器底也不能与容器壁
接触,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的液面相平。
【解析】
知2-讲
一旦离开被测液体,温度计就会因与空气接触,
发生热传递,另外玻璃泡上的液体蒸发吸热,都会使
液柱长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读数的准确性。在使用
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一般按下列顺序进行:①估计被
测液体的温度;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③认清温度计
的量程和分度值;④正确放置温度计;⑤适时读取示
数;⑥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
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梧州】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B.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C.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
原理制成的
D.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
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知2-练
1
A
3
知识点
体温计及其使用


体温计与实验室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体温计怎样使用呢?
知3-讲
1.
体温计——测体温用的医用温度计。
2.
体温计里装的液体是水银。
3.
测量范围是35℃到42℃。分度值是0.1℃。
知3-讲
知3-讲


体温计为什么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知3-讲
测体温时,玻璃泡内的水银随着温度升高,发生
膨胀,通过细管挤到直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
银变冷收缩,细管内的水银断开,直管内的水银不能
退回玻璃泡内,所以它表示的仍然是人体的温度。因
此,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体温计把水银甩下去。
注意:体温计的示数遇热可以升高,遇冷不下降。
体温计在使用前要用力甩一甩。
知3-讲
B
【例4

知3-讲
本题易由于不明确体温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而错选A。
体温计由于构造的特殊性,它离开人体后,水银柱就从缩口处断开,管内的水银柱仍然反映人体的体温;
如果没有将体温计管内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直接给另一人测量体温,如果该人的体温低于前者的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仍然为前者的体温,如果后者的体温等于或高于前者的体温时,体温计的示数才为后者的体温。
【解析】
知3-讲
体温计的细小缩口决定了体温计使用前必须甩一
甩,否则,测量的温度有可能不准确。
若待测温度不高于未甩前体温计的示数,则显示未甩前的示数;
若待测温度高于未甩前体温计的示数,则显示实际温度。
知3-练
如图所示,是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请简要说出它们在构造或使用上的三个不同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量程不同
分度值不同
体温计有缩口,实验室用温度计没有
温度计
测量
温度
液体温度计
体温计
量程
分度值
使用方法
对比法
1.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体温计:(1)作用:测量人体的温度。
(2)分度值为0.1℃,测量温度更精确。
(3)特殊结构:其玻璃泡上方有一非常细的缩口,当体
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会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
玻璃泡中,因此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特点:被测体温低于水银柱面所指刻度,水银柱不
会自动下降;若高于水银柱面所指温度,水银柱能
自动上升。
(来自教材)
图中各个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多少(每个温度计的单位都是摄氏度)?
1
甲示数是8
℃;乙示数是9
℃;
丙示数是18
℃;丁示数是-4
℃。
根据科学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降温,温度也只能非常接近–
273.15

,不可能比它更低。能不能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呢?如果它每一度的大小与摄氏度相同,那么这两种温度应该怎样换算?
2
(来自教材)
能以这个温度为零度来规定一种表示温度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表示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单位是开尔文,用K表示。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关系是T=t+273.15
K。
3
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C.所有的温度计的分度值都相同
D.不同温度计的量程不同
C
摄氏度的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________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________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表示________。
4
1

0
100
5
【福州】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C”),示数是________
℃。
95
接触了容器底
B
请完成教材习题
T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