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1 古诗两首1(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1 古诗两首1(冀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02 18:2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 古诗二首
课 题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2.课文图片3.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 学环 节 师 生 活 动 个 性 化 修 改
情境引题 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瞧,我们的目的地在这。出示图片(鹳雀楼)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师板书课题)(简介鹳雀楼,强调“鹳”字的音形。)今天我们我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齐读课题。(根据情况指导课题读法)
初读指导 二.展示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
师生交流 四、交流研讨。1.指名读诗。注意正音。2.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3.全班读。
再读指导 五、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边读古诗边结合古诗中的图画以及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
师生交流 六、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诗意。2.边读边想像,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西坠的白日,滚滚的黄河,连绵的高山,鹳雀楼,人3.诗人站在鹳雀楼之上,想到了什么?能用古诗来表达吗?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比较这首诗与原来学过的写景古诗的不同?(写景寓理)
质疑答疑 先找学生提问题,老师准备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专项训练 1.填空。《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代诗人( )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 )。写作者想到的诗句是( )。2.解释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依: 尽: 欲: 穷: 更:
课 堂小 结 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综合 训 练 推荐朗读背诵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白日 山 黄河 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 题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2.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
课前准备 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或课件 写有练习题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环 节 师 生 活 动 个 性 化 修 改
情境引题 一、激情引入。(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以上可以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老师适时补充。
初读指导 二、展示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道理。三、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自学提示一: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字读准,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
师生交流 四、交流研讨。1.出示生字,指名读,并组词。指导“缘”的写法(本课生字有壁、横、岭、侧、峰、庐、缘)2.指名检查学生读诗情况。3.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4.全班读。
再读指导 五、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图画,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六、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 七、交流研讨。 1.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汇报诗意。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 峰2.品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道理。(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和《盲人摸象》)
质疑答疑 八、老师准备问题:作者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还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是庐山重重叠叠的山脉遮挡住了作者的视线,所以无法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应该从不同角度,应该多方位的看,就会看清楚了。)
专项训 练 九、专项训练。1.形近字比较组词。壁( ) 岭( ) 侧( ) 峰( )璧( ) 领( ) 测( ) 蜂( )2.默写《题西林壁》。3.作者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悟出的道理)
课堂小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待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观察,思考。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
综合训 练 回忆生活中类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情,用自己的笔写一写。
板书设 计 题西林壁 观:成岭 成峰 各不同 当 局感:不识 只缘 者 迷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