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庄子》二则
作者简介
庄子,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姓庄,名周,宋国蒙人
。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与老子并称“老庄”。
他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作品简介
《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北冥(
)
鲲(
)
抟(
)
正色邪(
)
徙(
)
齐谐(
)
濠梁(
)
鲦鱼(
)
循其本(
)
重点字词
míng
kūn
tuán
yé
xǐ
xié
háo
tiáo
xún
北冥有鱼
1.搜集庄子的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
了解《庄子》。
2.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目标
4.理解作品的内涵,把握课文所阐述的道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北海。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大鱼名。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悬挂在天空的云。
传说中的大鸟名。
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书名。出于齐国,多载诙谐怪异之事,故名“齐谐”。
海水运动。
迁移。
天然形成的水池。
记载怪异的事物。
志,记载。
击水,拍打水面。
盘旋飞翔。
旋风。
表虚数,不是实指。
凭借。
气息,这里指风。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这里指有生命的东西呼吸所产生的气息。
互相吹拂。
湛蓝。
同“耶”,疑问语气词。
真正
的颜色。
尽。
这样。
罢了。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古今异义
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凭借)
(介词,用)
其名为鲲
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代词,它的)
(代词,它)
(连词,表选择,
是……还是……)
一词多义
以
其
志怪者也
(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词类活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脊背不知有几千里长。说明了庄子想象力丰富。
合作探究
2.鲲鹏的形象如何?
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硕大无比
力大无穷
志存高远
善借长风
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语言特色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色彩。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飞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想象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重点句子赏析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鹏鸟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开放讨论
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就像范仲淹、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课
外
拓
展
找出《北冥有鱼》全文,并试着朗读理解全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学会
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文言文。
2.注重迁移整合,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深度体验,感悟庄子的哲学思想和人生境界,培养超然审美的文化品格。
学习目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即惠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好友。
濠水上的桥
一种白色小鱼。
疑问代词,怎么。
悠闲自得。
这。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固然。
本来。
完全,完备。
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疑问代词,哪里。
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以引出下文。
已经。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子非我(
)
安知鱼之乐(
)
子固非鱼也(
)
古义:对男子的尊称
今义:儿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全
古义:本来
今义:结实,牢固
古今异义
固不知子矣
子固非鱼也
(副词,固然)
(副词,本来)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到)
(介词,在)
古今异义
固
于
是鱼之乐也
我知之濠上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鱼之乐”这件事)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之
倒装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我知之濠上也
[“知之”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我知之(于)濠上也”]
判断句:
是鱼之乐也
(“……也”表判断)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
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所以认为庄子不知道鱼的快乐。
3.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
4.你们觉得文中的惠子能感受到快乐吗?
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感情,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
世界。
5.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6.这个辩论争了很久。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完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7.这场“鱼之乐”的辩论体现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样的思想?
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短文中的“鱼之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和外化。
惠子偏重于知识性的判断。论辩言语严密,逻辑性强,对事物的认知是持以寻根究底的态度,求实而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发出感叹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首先发难
机智巧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反唇相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逻辑推断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回转话题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