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1.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把握
诗中“罥、衾、彻、庇、见”等文言字词的
音、形、义。
2.学习本诗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与大诗人李白并称“李杜”。杜甫一生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其诗作被称为“诗史”,其人被尊称为“诗圣”。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春望》《兵车行》等。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8月。
公元759
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第二年8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致使全家遭受夜雨淋湿的痛苦。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写作背景
重点字词
怒号(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俄顷(
)
恶卧(
)
丧乱(
)
大庇(
)
广厦(
)
突兀(
)
见此屋(
)
háo
chónɡ
juàn
ào
qǐnɡ
è
sānɡ
bì
shà
wù
xiàn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
韵脚读出延长音;
③
读出感情;
④
边读边想象画面。
朗读指导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多层茅草。
挂着,挂住。罥,挂结。
高。
沉到池塘水中。坳,水势低的地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情。忍,狠心。能,如此、这样。
喝止不住。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一会儿。
阴沉迷蒙的样子。
渐渐黑下来。向,接近。
被子。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战乱,指安史之乱。
如何挨到天亮。何由,怎能、如何。彻,到,(到天亮)的意思。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贫寒的士人。
高耸的样子。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秋天漠漠向昏黑(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长夜沾湿何由彻(
)
古义:接近
今义:方向
古义:高
今义:长度
古义:到天亮
今义:彻底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通假字
古今异义
同“现”,出现
娇儿恶卧踏里裂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名词用作动词,风吹雨打)
词类活用
1.默读诗歌,画出诗中描写天气的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用几个四字词语来加以概括。
八月秋高风怒号;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狂风肆虐
乌云密布
大雨如麻
凄凉肃杀
“怒号”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声之洪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形象生动。
2.在这样的天气下,风住雨停之后,草堂内外又是怎样一副情形?请找出相关句子。
雨脚如麻未断绝
卷我屋上三重茅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3.从上述描写中,你觉得诗人的生活处境是怎样的呢?试着用四字成语概括一下。
一贫如洗、家徒四壁、千疮百孔、摇摇欲坠、陈设简陋、破败不堪。
4.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又遇到了什么事呢?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5.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船迟又遇打头风”
!可怜我们伟大的诗人就生活在这般境地里!
结合诗句,借助想象,说说你所“见”到的诗人是一副怎样的模样。
衣衫褴褛、年老体衰、生活清苦、饱受困顿、哀伤无助、忧心忡忡、心急如焚。
6.在这样糟糕的境遇下,诗人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自由丧乱少睡眠,长沾湿何由彻!
7.诗人为何长夜难眠?请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并借助你对诗人的了解,找出相关诗句来佐证。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佐证:
《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
《石壕吏》里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人”,“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归”;从中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人也被逼上战场。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写出了社会的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无家别》里写到“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是连年战争,人亡村衰,空寂萧条,毫无生气的社会缩影,是朝廷无能、
百姓遭殃的见证。
8.然而在这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诗人最后又发出了怎样的呐喊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你从诗人的呐喊声中听出
了什么?
牺牲自我、舍己为人、
死而无憾、祈求广厦、心系苍生、心忧天下
10.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
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
得淋漓尽致。
卖炭翁
白居易
1.通过关键性的词句掌握卖炭翁的人
物形象,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感受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以及对“宫市”剥削本质的憎恶。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
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饱含深切的同情,所以写出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
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写作背景
重点字词
伐薪(
)
烧炭(
)
两鬓(
)
辗(
)冰辙(
)
翩翩(
)
口称敕(
)
叱牛(
)
一丈绫(
)
tàn
bìn
niǎn
piān
chì
chì
líng
xīn
zhé
①注意朗读的节奏、语调;
②
注意语气的高低;
③
注意语速的快慢;
④
读出感情,边读边想象画面。
朗读指导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终南山,在长安城南。
做什么用。营,谋求。
木柴。
使人怜悯。
灰白。
车轮滚过地面碾出的痕迹。
城市划定的集中进行交易的场所。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轻快的样子。
黄衣使者,指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公文。
指皇帝的指令。
调转。
吆喝。
长安城宫廷在北面,集市在南面。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吝惜不得。
挂。
同“值”,价钱。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
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
钱了。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倒装句:
伐薪烧炭南山中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南山中伐薪烧炭”)
通假字
同“值”,价钱。
1.《卖炭翁》一文是作者为何事而作的?
大雪天,街市上,宫使强买卖炭翁千辛万苦烧出来的炭,卖炭翁没得到一分钱,他是多
么的无可奈何!
2.围绕卖炭翁卖炭,诗歌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
运炭——
炭被抢。描写出卖炭翁生活之“苦”。
3.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分别体现在哪里?
请同学们圈点批注。
宫使——
横(霸道)
卖炭翁——可怜
4.作者是怎样刻画卖炭翁的可怜?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脸
焦黄色
鬓
灰白
手
乌黑
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5.作者又是如何刻画宫使的蛮横?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和愤怒以及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
“手把”“口称”
“宫使”的仗势欺人、专横跋扈
“回”“叱”“牵”
“宫使”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6.老翁如此艰辛地烧炭,是为了什么?
“身上衣裳口中食”为的只是温饱而已。
7.老翁将炭卖钱的愿望是不是实现了呢?
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知道?
他的愿望没有实现。“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8.“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从什么角度写卖炭翁的?
心理角度。正值严寒天气,身上衣服本已单薄,可他心里却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以求炭能卖个好价钱,从而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深刻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处境。
9.诗歌多处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诗歌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
(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
10.白居易主张“诗歌合为事而作”,同学们想想看,诗人通过卖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白居易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笔,写下了《卖炭翁》。
通过描写一位卖炭老人的遭遇,无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仗势欺压百姓,强行低价购买,甚至是任意勒索、疯狂的公然掠夺。
这首诗歌写出宫市的这种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愤懑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