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总览
送友人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卜算子·咏梅
题破山寺院后禅院
题破山寺院后禅院
常建(唐)
作者简介
常建,籍贯邢州,后游历长安(现在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开元十五年(727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常建的现存文学作品不多,其中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较为著名。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题/破山寺/院后禅院
禅房:僧人住的房舍。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钟磬: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古诗今译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
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
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
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破山寺”即兴福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麓,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物保护单位。
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倪德光(曾任郴州刺史)舍宅为寺,初名“大悲寺”。梁大同五年大修并扩建,改名“福寿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里的“曲径”,有的版本说是“竹径”,有的说是“一径”,都说得通,各有其妙。沿着曲折婉转的道路,诗人终于来到了一个幽静的所在,看到了被花木遮挡的禅房。
重点句赏析
花丛树林深处,一所幽静的禅房,这本身就有十足的禅意了。这一句是本诗的名句,常常在各种书画展览中看到写画这一句的书法、绘画作品。这样的描述把人真正带到了禅院的环境之中,真正经历过这样的环境的人,在眼前风景呈现时,涌上脑海的也多半是这一句,写景如在眼前啊,后人评此诗常说“造意”,指的就是这两句!
赏析
本诗通过写破山寺中的高林、曲径、花木、山水等景物,运用以静显静,以动衬静表现手法,创造出幽深寂静、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意境,表现了作者
追求清净隐逸生活的思想。
送友人
李白(唐)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的诗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蓬:蓬草,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远行的友人。
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
落日:比喻难舍之情。
自兹去:从此离去。兹,此。
萧萧:马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
古诗今译
青山横亘城北,白水流过东城。
我们就要在此分别,一去万里,将要登上孤独的行程。
那飘流不定的浮云正是游子的意境,而依依不肯落下的夕阳却是老朋友的眷恋之情。
此刻挥手离去,我耳边只听到离群之马的哀鸣。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
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重点句赏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赏析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寓情于景。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
别诗的特色。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苏轼(北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疏铜: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指深夜。
幽人:幽居之人。
省:知晓。
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小地陆块。
古诗今译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上阕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
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2.结合具体词句说说下片写出了幽人与孤鸿怎样的品质特点?
词人以比兴(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飘零失所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惊魂未定、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
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
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卜算子·咏梅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陆游(唐)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着:遭受。
苦:苦苦,极力。
一任:任凭。
零落:凋谢。
古诗今译
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1.这首词描写了哪些意象,烘托出了怎样的氛围?
梅
驿外断桥
黄昏
风、雨
(野梅)孤独、寂寞
荒凉、破败
惆怅、萧瑟
凄凉、惨淡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做出生命的表白。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重点句赏析
悲忧中透出一种坚贞的自信。词人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险恶仕途中坚持高沽志行。不媚俗、不屈邪、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这首咏梅词。通篇来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且作者以梅自喻。比必寄托。物我融一。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赏析
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
傲骨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