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Visual
Basic
课题:认识Visual
Basic(第4章
第3节
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初步掌握通过程序控制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是第4章第3节第1课时,主要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学习、了解Visual
Basic环境下编写程序的一般步骤,体验从问题分析、算法确认到VB程序编写的结合过程。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算法》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习、掌握了问题分析、算法确认的方法和步骤,并对如何将解决问题的算法变成计算机程序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初次使用Visual
Basic编写程序,对于VB面向对象的编程环境需要经过一个认识、学习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掌握Visual
Basic环境下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能够把问题的分析、解决的算法与Visual
Basic程序编写有机结合起来,体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操作,体验VB可视化程序设计的特点。
(2)借助温度转换这个实际问题,体验算法与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有机结合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温度转换这个任务的解决,体验算法与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有机结合过程,感受程序设计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学习、掌握Visual
Basic环境下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
难点
(1)Visual
Basic环境的可视化操作。
(2)问题的分析、解决的算法与Visual
Basi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方法
讲解、演练和任务驱动练习法。
六、教学策略
通过提出温度的两种常用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算法及用流程图描述算法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编写计算机程序实现温度转换,引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及Visual
Basic可见化编程环境。
在VB程序界面设计、代码录入等环节,注重学生对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直观体验,为后面对象三要素的理解和应用打好基础。
对于学习内容掌握快慢不同的学生,教师可以灵活提出拓展内容,引导学生对温度单位的换算进行深入思考。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教师活动
(1)在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分析问题,确定算法。
温度的计量单位除用摄氏度外,还可以用华氏度。能否用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摄氏度到华氏度的换算问题呢?
要求学生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2)用流程图描述的算法,计算机是无法识别、执行的。必须借助于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来描述。
(3)这种语言称为程序设计语言。
2.
学生活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联系前面所学,首先确定解决问题的算法。
华氏温度用F表示、摄氏温度用C表示。
则有:F=9C/5+32
图1
3.
设计意图
(1)通过温度转换这个问题,复习算法及流程图相关内容。并为后面用VB编程做铺垫。
(2)引出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二)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
1.
教师活动
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很多,但可以分为三类:
(1)机器语言:由二进制代码组成。
是唯一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的语言。
(2)汇编语言:用助记符替代机器语言中的二进制代码。
容易阅读与记忆,但不能被计算机直接识别。
(3)高级编程语言:更接近于自然语言,易学好用。
例如,用BASIC高级语言编写的求指定长方形面积的程序段。
Let
a=
10
Let
b=
20
Let
s=
a
b
思考:BASIC语言编写的程序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吗?
2.
学生活动
(1)观察用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段,并分析机器语言的特点。
(2)观察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段,并分析汇编语言的特点。
(3)观察用用编写的程序段,并分析高级语言的特点。
思考与回答。
3.
设计意图
(1)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用三类语言所编写的程序程序段的实例介绍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可以避免教学中产生抽象、枯燥的现象。
(2)为后面讲述执行VB程序的“解释”与“编译”两种方式做铺垫。
(三)引入Visual
Basic
1.
教师活动
(1)Visual
Basic是BASIC高级语言的升级版(简称:VB)。下面是用VB编写的“温度转换”程序。
图2
(2)提问:程序界面有哪些元素所组成?
过渡:猜一下要完成上面的程序界面需要花多少时间。
其实用VB完成这个界面非常快,主要是VB中采用了可视化编程序的方法。
图3
(3)思考:VB工具箱中工具与“温度转换”程序界面中的对象有什么关系?
2.
学生活动
(1)观察“温度转换”程序界面,并通过讨论得出组成。
(2)观察、讨论得出程序界面的元素:
窗体;
命令按钮;
输入、输出框;
文字;
图片。
(3)观察VB界面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
设计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程序界面,找出常用的控件元素,为后面VB可视化编程做好准备。
(2)导出可视化编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带着需求,来熟悉VB界面的结构。
(四)编写“温度转换”程序
1.
建立程序界面
(1)教师活动
演示:进入VB,再在窗体中建立Command对象。
图4
结论:工具箱中的控件可以在窗体产生组成程序界面的对象。
任务:建立“温度转换”程序界面。
图5
(2)学生活动
操作:建立“温度转换”程序界面。
(3)设计意图
在建立程序界面的过程中,熟悉VB中的窗体与工具栏,并学会建立程序界面。
当选中窗体上某个对象时,右侧的属性窗口中该对象的各项属性(描述着对象的各项特征)。
2.
设置对象属性
(1)教师活动
提问:如何在窗体的标题栏出现“温度转换”、命令按钮上出现“换算”“结束”文字?
图6
结论:要对组成界面的各个对象进行属性设置。
演示:设置Image1对象的Picture属性,加载、显示图片。
图7
问题:设置对象的主要操作步骤?
(2)学生活动
建立好的程序界面上,如何修改对象上面的文字信息?
探索设置“温度转换”程序界面上对象的属性。
总结:选定要设置属性的对象→在属性窗口设置对象的属性。
(3)设计意图
在设置对象属性的操作过程中,熟悉VB中的属性窗口。
3.
编写程序
(1)教师活动
提问:程序代码该如何写入对应的按钮中?
启发:输入程序代码首先要进入代码窗口。
演示:双击Command1命令按钮,进入代码窗口输入程序。
图8
(2)学生活动
操作:在两个命令按钮中输入程序代码。
讨论、分析运行后不能通过的原因,直至程序能通过。
(3)设计意图
输入程序代码的操作过程中,熟悉VB中的代码窗口。
4.
运行与调试程序
(1)教师活动
点评:
选择典型的学生所编程序。
①运行后能顺利通过的。
②运行后不能通过的。
思考:VB编写的程序代码计算机能直接识别吗?
引出:执行VB程序有“解释”与“编译”方法。
(2)学生活动
思考与回答。
操作:将所编的“温度转换”程序,编译成EXE文件。
(3)设计意图
在实践中体验程序的调试。
通过实践能加深对“解释”与“编译”的理解。
5.
保存程序
(1)教师活动
演示:将所编程序保存在事先建立的“温度转换”文件夹中。
结论:扩展名为.vbp的为工程文件,扩展名为.frm为窗体文件。
(2)学生活动
操作:保存程序,并观察所保存程序的文件夹有多少文件和这些文件的扩展名。
思考与回答。
(3)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VB程序所保存的文件。
6.
拓展
(1)教师活动
提问:在原有基础上,能否实现华氏温度向摄氏温度的转换?
启发:
①增加一个“F->C”命令按钮;
②对计算式F=9C/5+32进行移项运算;
图9
2.
学生活动
操作:在程序界面上增加命令按钮,并输入华氏温度转换成摄氏温度的代码、运行调试。
3.
设计意图
通过简单的变换,巩固所学。
(五)小结
1.
教师活动
总结本课知识点。
(1)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概况。
(2)Visual
Basic编程环境下编程的一般步骤。
2.
学生活动
回顾与总结。
3.
设计意图
对所学内容归纳、总结,为下阶段学习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