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案(2课时 含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案(2课时 含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3 17:1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为主题,选编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这三篇课文,告诉我们爱不仅体现在父母、老师的呵护,同学、朋友的关心帮助上,还体现在社会上每一个人的默默奉献和付出上。告诉我们要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首儿童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作者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在寻找雷锋精神,呼吁我们向雷锋学习,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千人糕》通过介绍制作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共同完成的过程,告诉我们: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的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
《一匹出色的马》讲述的是一家人外出游玩时,妹妹感觉很累,爸爸拾一根枝条让她当“马”骑,她忘记了疲劳,比大家先到家的故事,表现了妹妹的天真可爱和童年生活的美好。
“语文园地二”包含6个部分。“识字加油站”列举了一系列关于职业的词语,训练学生识记生字。“字词句运用”让学生仿写句子,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景物,还通过引导学生体会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教会学生积累字词及运用字词的方法。“写话”的主题是描写自己的好朋友。“展示台”对学生的书写姿势进行了指导。“日积月累”让学生积累描写帮助别人的名言警句,培养助人为乐的优秀品德。“我爱阅读”的阅读篇目是儿童诗《一株紫丁香》,表达了学生对老师深厚的感激之情,告诉我们要懂得尊敬老师、热爱老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要求会认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语境理解含义。要求会写的字则要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含义,正确书写并学会运用。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与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2.品味重点语句,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
3.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进行仿写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品德,教育学生学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生词,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学习课文的表达特点与写作方法,积累好词佳句,提高写作水平。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感恩他人的品德,教育学生学会伸出援助之手,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
教学措施
1.重视识字、写字训练。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分析记忆字形,看图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加强写字教学的指导,重点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得端正、美观。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文中重要的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2课时
《千人糕》2课时
《一匹出色的马》2课时
语文园地二2课时
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9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事迹,感受雷锋高尚的人格。
2.根据诗歌内容想象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雷锋精神,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生字,会认1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雷锋精神的赞颂。
教学难点
学习雷锋精神,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2.同学们对这首歌应该不会陌生,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你对雷锋叔叔有多少了解呢?大家来谈一谈吧。
3.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教师介绍雷锋的相关资料。
4.导入:现在,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很多年了,可是依然有人在寻找他、呼唤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锋”“曾”“蒙”“泞”等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背、踏、洒”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锋、昨、暖”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学习“顺、需、献”这些生字时,可以采用加一加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锋”左窄右宽,右边三横间距均匀。
“昨”左窄右宽,右部上横略长,下两横短。
“冒”上边略宽,“目”写得略窄。
“弯”上部两竖写得稍短为宜。
“洒”首笔点宜高,三点相呼应。
“温”左窄右宽,右边上窄下宽。
“暖”左部“日”宜写得瘦长,右部“友”要写得扁平。
易错提示:
“冒”的上部不要写成扁平的“日”。
“背”的上部是“北”,不要写成“止”。
“洒”的右部是“西”,不要写成“酉”。
“暖”的右部是“爰”,不要写成“爱”。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氵:泞(泥泞)—洒(洒水)—温(温和)
日:昨(昨日)—暖(暖心)—晒(晒太阳)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寻找雷锋的足迹。
2.作者为寻找雷锋经过了哪些地方?
明确: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寻找雷锋的足迹的经历,作者为什么要四处寻找雷锋?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雷锋 昨天 冒着 留下
弯曲 背着 洒下 温暖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接下来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发出“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的呼唤?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课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
明确:标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一个问句。
2.这种形式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3.第1节中两次出现“你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两次出现“你在哪里”,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深情呼唤,表达了作者寻找雷锋足迹的迫切心情。这里运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表达了强烈真挚的感情。
教师点拨:
反复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如: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汗水去开垦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诚心去改造它;如果我要拥有一片绿洲,我就用我的智慧去播种它。
反复的作用有:①突出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②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阅读诗歌第2节,“抱着”“冒着”这两个动词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抱着”“冒着”这两个动词刻画出了雷锋叔叔在雨中抱着迷路的孩子艰难行走的场景。
5.从“泥泞”“脚窝”这些词语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泥泞”“脚窝”写出了道路很难走,从中可以体会到雷锋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不怕辛苦的精神。这种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6.阅读诗歌第4节,“背着”“踏着”这两个动词刻画出了什么样的场景?
明确:“背着”“踏着”这两个动词刻画出了雷锋叔叔在崎岖的山路上,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荆棘艰难行走的场景。
7.文中出现的“长长的小溪”“弯弯的小路”如果替换成“小溪”“小路”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在“小溪”“小路”前面加上修饰词“长长的”“弯弯的”后,描写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如果换成“小溪”“小路”就没有这种效果。
词语搭配拓展示例:
大大的眼睛 蓝蓝的天空
闪闪的星星 高高的山峰
圆圆的苹果 甜甜的微笑
青青的草地 厚厚的书本
细细的丝线 暖暖的阳光
8.阅读诗歌第5节,“啊,终于找到了——”中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知识拓展:
破折号
破折号是一种标号。它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话题的转换。③表示语言的中断。④表示声音的延长。⑤表示引出下文。⑥表示总结上文。⑦表示分行列举。⑧用于副标题前。⑨用于引文的后面。
9.“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这句话有双重含义。其表层含义指雷锋叔叔时时处处想着别人,哪里需要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把爱心洒遍了祖国各地。深层含义指作者希望人间处处都有像雷锋这样的人存在,希望奉献爱心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按课文内容填空。
①长长的(  ) ②蒙蒙的(  )
③弯弯的(  ) ④晶莹的(  )
⑤温暖的(  )
明确:①小溪 ②细雨 ③小路 ④露珠 ⑤春风
2.总结。
读着这首小诗,我们仿佛听见了小溪在说话,小路也在说话。优美的诗句,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仿佛觉得雷锋叔叔就在我们中间。是啊,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争做小雷锋,让雷锋精神永驻人间!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