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2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张贴、龙舟、热闹”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过程与方法
1.读写结合,结合多媒体展现丰富的内容,调动学习兴趣。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传统节日的资料,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感悟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新课导入:(出示春节、端午、中秋三个节日场景的照片)同学们,你们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能告诉老师图上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吗?
2.揭示课题:这些节日都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像这样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板书课题,学生齐读题目)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正确领读“传统”“鞭炮”“大街小巷”“祭扫”“艾香”“乞巧”等词语。读出押韵、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拼音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可以结合图片,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让学生认读字词;或将类似的生字合并对比学习等。同时对多音字和形近字进行区分并组词。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贴”字左右均等,各占一半。
“街”字中间部分写得高一些,右边竖钩宜长。
“舟”字第一撇和点都在竖中线上,中间一横宜平长。
“艾”字上下两个部分不要连在一起。
“敬”字左宽右窄,左边上短下长,“口”稍微外倾。
“转”字左窄右宽,右边第三笔是竖折折。
“团”字最外面的国字框一定要三画写成,第二画转折处略顿。
“热”字上边的笔画要紧凑,下边四点要体现笔画变化。
“闹”字是半包围结构,“门”字稍微写大些。
易错提示:
“街”字中间由两部分组成,不要一竖拉通。
“敬”字右边是四笔,第二、三画不要连笔。
“热”字不要忘了“执”的一点,下面第一点向左。
“闹”字外面是“门”,里面是“市”,不要忘了点。
(3)读音指导。
多音字:
传
当
形近字: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儿歌也是押韵、充满节奏感的,你能找出它压的是哪个韵吗?
明确:ao韵。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月圆/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
2.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一个句号为一句)?讲了哪几个节日呢?
明确:①8句。②前七句每一句讲了一个节日,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再读一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一下:文中所提到的这7个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呢?
明确:春节:贴窗花,放鞭炮。元宵节:看花灯。清明节:祭扫先人墓。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熏艾草。七夕节:乞巧、有情人相会。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重阳节:踏秋、赏菊、登高。
4.这几个传统节日里你最喜欢哪一个节日?为什么呢?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篇课文简单介绍了几个传统节日,想要多了解一些有关传统节日的习俗、风物的话,同学们课后可以再查询一些资料,或者和爸爸妈妈交流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了解。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贴心 街道 行舟 艾草 尊敬
转眼 团结 热烈 吵闹
2.导入新课。
同学们对课文的生字词把握得很好,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发展流传下来的,其中值得探索的有趣内容不少,让我们继续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回顾上节课学习了哪几个传统节日,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说说这些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连线练习)
明确: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端午节(五月初五),七夕节(七月初七),中秋节(八月十五),重阳节(九月初九)。
2.由节日的时间,拓展农历和新历的区别。
拓展示例:
农历和新历
农历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法,通常称为“几月初几”;新历即公历,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日期计算方式,通常称为“几月几日”。一般来说,农历要比新历略晚一些,如新历的2018年9月24日,就是农历的八月十五,即中秋节。
3.一句一句地学习,指导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和它们背后的传统文化。
(1)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回想一下以前过春节的时候,说说春节还会有哪些活动。)
明确:守岁、贴对联、拜年、大年三十吃团圆饭等。(自由发言)
(2)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想想元宵节的活动,结合图片,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氛围。)
明确: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看花灯、猜灯谜,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3)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结合古诗《清明》,说说你觉得这个节日的氛围又是怎样的。)
明确:①清明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一般会去踏青扫墓、祭拜先人。随着时代变化,各个不同的地区过清明节的习俗也有所不同。②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雨纷纷,人欲“断魂”就点出了清明节凄清、伤感的氛围。
(4)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明确: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有位渔夫拿出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的办法,后来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人们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当然,端午节起源的说法众多,纪念屈原是影响最广的一种。
(5)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你知道为什么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吗?)
明确: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七月初七时牛郎织女天文星区对应地域分野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文献,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在当代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农历七月六日夜,民间俗信这天牛郎织女将相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亦称为“乞巧”。
(6)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为什么中秋节的时候我们要回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呢?)
明确: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如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这个节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因此不论身在何处的亲人都会聚集在一起,共享团圆、祈求安康。
(7)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你知道“重阳节”名称的来历吗?)
明确: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九月初九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加之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故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4.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过节的。
明确:(任选一个节日来讲,自由发言)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是一首描写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语言简洁、句型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介绍了我国的春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及习俗。我们的传统节日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无论是合家团圆的亲情、或是纪念意义的人情。因此我们应该好好地去继承这样一些优秀的节日文化。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