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小马过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连蹦带跳”“磨坊”“仔细”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想象当时的情景;抓住对话描写,理解妈妈所说的话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说明的道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汲取教训。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会认的生字的字音、字形。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对话,想象情景。
教学难点
抓住妈妈的话,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尾巴长,鬃毛飘,会拉车,能奔跑,四个蹄子嗒嗒响,帮助人们立功劳。(打一动物)
2.揭示答案:马(出示图片)
3.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猜出了答案,真是太棒了!是的,答案就是“马”。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与马有关的课文。(板书:小马过河)在学习课文前,我们先读一读课文,去认识认识文中的生字朋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棚、磨、伯、浅、突、蹄”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结合图片的方法;学习“驮、挡、刻、试”这些生字时,可以通过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叹、唉”这两个生字时,可以通过发声音的方法;学习“既”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与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坊”这个生字时,可以通过与它的其他读音相比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多音字示例:
坊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愿”的“厂”撇稍长,包住里面。
“意”的“立”下横较长,“日”要扁一些。
“该”左窄右宽,“亥”横稍长。
“伯”左窄右宽,“白”上撇宜短。
“刻”左宽右窄,左部撇的长短有变化,右部竖钩长。
易错提示:
“麦”是上下结构的字,下面不要写成反文。
“突”的“犬”撇捺要舒展,上面点不要漏写。
“掉”右边是“卓”,不要写成了“桌”。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穴:突(突然)—空(空气)—穿(穿透)
扌:掉(掉落)—拍(拍手)—拒(拒绝)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在文中标出)
(2)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每个部分讲了些什么。
(3)根据上一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明确:(1)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2)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写小马答应妈妈驮麦子到磨坊去。第二部分(3~6):写小马想过河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话使他没有了主意,他打算回家问妈妈。第三部分(7、8):写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自己试着过了河。 (3)讲述了小马为了帮妈妈把半口袋麦子送到河对岸的磨坊去,两次来到河边的不同表现和不同结果。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学习第1、2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小马的话要用天真的语气来读,妈妈的话要读得温和亲切。
(2)朗读并思考:从第2自然段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马非常愿意帮妈妈做事?
明确:从“连蹦带跳”“怎么不能”“很愿意”这些词句可以看出小马非常愿意帮妈妈做事。
(3)提问:“老马高兴地说”一句中的“高兴”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老马看到自己的孩子长大懂事了,心里很满意。
(4)第2自然段中的哪一句点明了小马过河的原因?
明确:“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一句点明了小马过河的原因。
(5)词语拓展。
由“高兴地说”拓展“高兴地××”式的词语搭配。
“高兴地××”式的词语搭配示例:
高兴地跳舞 高兴地欢呼
高兴地唱歌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小马能帮妈妈干活儿了,妈妈很开心,小马也很开心。可是,小马能够顺利完成妈妈交给他的任务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答案吗?那就自己先去读读这篇课文吧!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愿意(yuàn
yì)
麦子(mài
zi)
不该(bù
gāi)
立刻(lì
kè)
突然(tū
rán)
掉队(diào
duì)
要命(yào
mìng)
2.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马要驮半袋麦子去磨坊。那么,在去磨坊的途中,小马会遇到些什么困难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呢?妈妈的话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解答这些疑问。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学习第3~6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时,要读出小马犹豫不决、着急的心情;朗读第5自然段中松鼠的话时,语调高昂,速度稍快些,读出松鼠担心、着急的心情。
(2)提问:“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说明了什么?
明确:心理描写。小马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就想找自己的妈妈帮忙,想让妈妈给他出出主意,这说明他遇到困难,没有主见,就想依赖妈妈。
(3)思考:从“跳下”“拦住”“大叫”这几个动词中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从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松鼠非常着急,想尽快阻止小马过河,表现了他对小马的关心。
(4)第6自然段中的“连忙”一词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小马相信了松鼠的话,他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老牛和松鼠的话会截然相反。
(5)说说第6自然段中“叹了口气”和“唉”体现了什么。
明确:体现了小马没有主意了,还是想求助于妈妈,再次说明小马遇到事情不动脑筋,不尝试。
(6)提问: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发生了什么?结果怎样?
明确:小马第一次来到河边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他请教了老牛和松鼠,却左右为难,结果打算回家问妈妈。
(7)词语拓展。
由“哗哗”拓展拟声词。
拟声词示例:
咚咚 隆隆 呜呜 嗡嗡
咯咯 咩咩 嗒嗒嗒 滴滴答答
2.学习第7、8自然段,在学习过程中完成重要词语的理解、运用和拓展,包括近义词和反义词。
(1)朗读指导:朗读妈妈的话时,要用和蔼的语气来读。
(2)朗读并思考:“小马难为情地说”,小马为什么会“难为情”呢?
明确:小马因没过河,未能把麦子驮到磨坊而感到非常羞愧。
(3)“小马低下了头”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动作描写。说明小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4)说说第7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妈妈教育小马遇事要动脑筋,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要去试一试。
(5)提问: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明确:这个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对于高大的老牛来说,河水是浅的;对于矮小的松鼠来说,河水是深的;而对于小马来说,河水既不深也不浅。
(6)同学们,你们想想:小马如果再遇到困难,还会去问妈妈吗?
明确:小马再遇到困难,不会再去问妈妈了,他会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试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马第一次过河:先遇到________,他说:“________”然后遇到________,他说:“________”“________”结果,小马________。妈妈告诉小马:“________”
小马第二次过河:又遇到________的阻拦,可是小马说:“________”最后,小马________。
两次过河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内容回答)
明确:牛伯伯 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小松鼠 小马!别过河,别过河,你会淹死的! 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跑回家去了 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松鼠 让我试试吧! 蹚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2)朗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而要自己开动脑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总结。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后,你们要知道别人的话是根据别人的感受说出来的,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并亲自试一试,才能解决问题。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小马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