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雷雨 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雷雨 教案 (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3 18: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 雷 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
3.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先联系生活,回忆看到过的下雷雨时的景象,然后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雷雨前后的景象。
2.学习时,引导学生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雷雨前、中、后不同景物的变化,具体了解天气的变化和雷雨的变化特点,感受雨后的美丽景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学习写观察日记。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雷雨前后的景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有位老兄脾气大,
爱发怒的就数他。
发起怒来大声吼,
伴着成串泪珠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吗?(谜底:雷雨)夏天的午后,经常会有雷雨。谁还记得下雷雨时的景象吗?(学生回忆发言)有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仔细观察,还写了一篇关于雷雨的优美的文章呢!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雷雨来临时的景象的。
2.学生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雷、乌、户、蝉”这些生字,可通过展示图片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垂、迎、浦”这些生字,可以通过动作表演让学生识记。
“黑、压”可以通过猜谜语的方法让学生识记。
谜语示例:
有土能写书,有犬不言语。太阳东升起,它就躲进去。(黑)
厂房宽又宽,内有土一点。欲问字何义,施力物表面。(压)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雷:上宽下窄,注意“雨”“田”的竖都要写在竖中线上。
黑:上窄下宽,上面的“口”略扁,呈长方形。
垂: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户:点在竖中线上起笔,横画写在横中线上。
扑:左右均衡,“卜”竖为垂露竖。
易错提示:
乌:中间没有点。
压:上面没有一点。
迎:里面是“卬”,不要写成“印”。
(3)多音字。
 压
 哗
(4)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乌(乌黑)—鸟(小鸟)—马(马车)
压(压力)—庄(村庄)—历(历史)—厌(讨厌)
雷(雷声)—雪(雪花)—雨(雨水)
老师(迎)面走来 满天的乌云(压)下来 嫩绿的柳枝(垂)下来
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
明确:课文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课文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的景象;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
ABB式词语拓展示例:
黑沉沉 绿油油 黄澄澄
红通通 金灿灿 白茫茫
水汪汪 黑乎乎 绿莹莹
2.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明确:乌云、树上的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越X越X式词语拓展示例:
越来越亮 越来越响 越来越好
越来越多 越来越快 越来越慢
越来越黑 越来越小 越来越红
3.你从“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两句话中体会到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忽然”说明风来得很急;“树枝乱摆”说明狂风大作,树枝摇摆不定;“垂”说明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赶快逃走。这一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雷雨之前天气变化无常。
4.“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明了什么?
明确:“叶子一动不动”说明没有一丝风,树叶都静止不动了。“蝉一声也不叫”是因为下雨前空气中湿度很大,蝉难以发出声音。突出了下雨前的静和闷,渲染了一种大雨来临前紧张、压抑、沉闷的气氛。
5.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一X不X”式的词语呢?请说出几个。
明确:一成不变、一丝不苟、一声不响、一文不值、一蹶不振、一尘不染、一言不发、一毛不拔、一字不漏、一窍不通、一文不名、一病不起。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同学们,夏天的雷雨前,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又狂风大作,天气的变化太快了,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让我们感觉到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再来边读边想象吧!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雷雨 乌云 黑色 压力
下垂 窗户 欢迎 扑打
2.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雷雨来临前的景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雷雨终于来了,这场雨下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大、急。从“哗,哗,哗”“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可以看出来。
2.“哗,哗,哗”这三个拟声词连用,表现了什么?
明确:“哗,哗,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又大又急。
拟声词拓展示例:
喵喵:用来写猫的叫声。
汪汪:用来写狗的叫声。
喔喔:用来写公鸡的声音。
叽叽:用来写小鸡、小鸟的叫声。
哞:用来写牛的叫声。
啾啾:用来写许多小鸟一起叫的声音。
喳喳:用来写鸟叫的声音,如:喜鹊喳喳地叫。
啾唧:用来写虫、鸟等细碎的叫声。
呱呱:用来写青蛙响亮的叫声。
哈哈:用来写笑声,一般用来写大笑。
嘻嘻:用来写笑声,一般用来写俏皮地笑、偷笑。
呵呵:用来写笑声,如:呵呵地笑起来。
咚咚:用来写敲鼓和敲门的声音。
嗡嗡:用来写昆虫飞动的声音。
淅淅:用来写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淅沥:用来写轻微的风、雨、雪等声音。
稀里哗啦:用来写雨声、建筑物倒塌的声音。
叽叽嘎嘎:用来写说笑声。
叽里咕噜:用来写别人听不清楚或听不懂的声音,也用来写物体滚动的声音。
叽里呱啦:用来写大声说话的声音。
呼呼:用来写风声。
呼哧:用来写喘息的声音。
呼啦:用来写旗帜飘动的声音。
呼噜:用来写打鼾或吸食流质食物发出的声音。
3.第5自然段中的“都看不清了”写出了什么?
明确:雨势之大,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外面的景象一片朦胧。
4.夏天的雨来得猛,来得急,同样也退得快,不一会儿雨声小了,雷声也小了。课文用了一个词语形容雨的变化,是哪一个词语呢?
明确:渐渐地。
5.历经暴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
明确:太阳出来了。一条彩虹挂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
拓展示例:
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球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同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度至42度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能见到的彩虹。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正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现象。彩虹最常在下午雨后刚转天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且充满小水滴,天空的一边因为仍有雨云而较暗,观察者头上或背后已没有云的遮挡而可见阳光,这样彩虹便会较容易被看到。另一个经常可见到彩虹的地方是瀑布附近。在晴朗的天气下背对阳光在空中洒水或喷洒水雾,亦可以人工制造彩虹。
6.第8自然段描写了雷雨后的哪些景物?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写了太阳、彩虹、池塘、蜘蛛、青蛙。我觉得“挂”字用得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在空中挂着,十分美丽。另外,“坐”字也用得好,让人能感觉到蜘蛛此时的悠闲和愉快。
描写雨景的诗句拓展示例: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东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
韩愈《早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7.“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水满了”说明雨下得很大。“青蛙也叫起来了”写出了雷雨过后青蛙很快乐。
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明确:时间顺序。
9.拓展: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呢?
明确: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其实在雷雨云中,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人们之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光在空气中差不多每秒钟要走30万千米,用这样的速度,1秒钟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跑七圈半。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约走340米,
差不多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光从闪电发生处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可是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就需要较长的时间。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填空。
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在网上。
明确:压 垂 挂 坐
2.小结。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用简单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发现更多的秘密,得到更多的乐趣。让我们一块儿去观察,把观察到的天气变化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雷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