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将原来分散在各节中的有关什么是物体的运动状态、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什么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以及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集中到一起,所以本节由“力的作用效果”和“现实世界中的力和运动的关系”两部分组成。前者包括两个知识点: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后者着重研究物体在受力平衡和受力不平衡两种情况下将如何运动。本节内容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起到总结、归纳本章所学知识的作用,便于将力和运动的关系讲述的更加透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已经有了力学的一些知识。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牛顿第一定律和二力平衡条件为本节课的深入讨论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许多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从生活中也对一些物理现象有感性的认识,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内容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学生学习障碍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与运动的关系会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物体运动方向的改变,不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其它一些错误的认识都是我们这一堂课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的关系,对于力的作用效果采用播放视频使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部分,分三步讲述,首先分析物体不受力的情况,其次分析受平衡力的情况,最后分析受非平衡力的情况,对于物体不受力是从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状态,而受力则是通过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运动状态,并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应用,最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2)
理解现实生活中力和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
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
(2)
在解释生活中力和运动关系的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激发学习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
(2)
通过对力和运动关系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生活中力与运动状态变化关系的现象;
2.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
五、教学资源
足球、木板、及每个小组自备:重物、小车、2个磁铁。
升空的火箭视频。
进站的列车视频。
部分足球比赛视频。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
复习导学情景导入观察: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变化。探究:力是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自学:现实世界中的力和运动关系。回馈总结、例题精讲板书设计
(多媒体投影)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内容: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会保持
和
状态。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推动物体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立即停止.2、在桌面上再推动物体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撤掉推力,物体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产生运动或继续保持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动或就要停下来.”即:物体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人们从公元前300多年的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诞生的16世纪,二千年来人们一直抱着这样的观点。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呢?运动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多媒体展示:1、升空的火箭视频;2、进站的列车视频;3、部分足球比赛视频。引导学生活动:1、让一重物自由下落;2、一人踢足球;3、两人对练足球。组织讨论:同学们,上述各运动物体受得是平衡力吗?和平衡力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把一块磁体固定在小车上,利用另一块磁体从而达到:1.由静到动;2.由快到慢;3.由慢到快;4.改变了运动方向引导学生自学:教材P69第二部分,联系现实世界中力和运动关系事例,对力和运动关系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知识,对学生的归纳进行补充评价。例:
如下图纤夫拉船沿江行走。若纤绳的拉力为F,船受到的阻力为f。
①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②当船作减速运动时,则F
f。③当F=f时,船作什么运动?④船在竖直方向受
力和
力作用,这两力的关系是:
。
回顾达成力和运动关系的讨论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讨论,可能有不同的争论,教师可暂不予评判,但要通过分析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体验活动,积极讨论。完成学案①重物在重力作用下越落越快,火箭在火焰反作用力下刚开始越来越快,这里的重物和火箭运动状态都是由
;②足球离开脚后,越滚越慢,进站的列车越来越慢,这里的足球和列车运动状态都是由
;③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
的改变和
的改变。④上述物体受到是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可见力是改变了它们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如何利用上述器材达到四种运动状态的改变。确定方案,并据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探究。总结完成学案:①物体由静到动,必须受
作用(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且运动方向与
方向相同。②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
时,由快到慢,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
时,由慢到快。③对于运动的物体,若受到的力与运动方向不在一条线上时,
改变。自学并小组合作:1、物体受平衡力或不受力时物体保持
状态或
状态。
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将作
运动。2、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不变,则受的力一定是
力。
物体受力时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则受的力一定是
力。学生叙述所学知识。老师启发,学生讨论解答。
温故而知新,为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关系埋下伏笔。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认识,表露出学生思维的撞击。中国古代对平衡和简单的运动形式就已具备相当水平的力学知识,进行爱国教育。有效抓获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求知的欲望。学生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案,体现新课标提倡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设计方案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教学生学会总结提高学生的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案是采取导学式教学模式,配套的导学案编写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老师的引导性。本节经新教材调整后不含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内容,主要围绕“力和运动”关系开展教学设计,从物理学上的讨论到实际生活事例的分析,从活动的设计探究到归纳总结,从规律的得出到知识的应用,都要紧紧抓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