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蒲柳人家(节选)》同步检测1(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蒲柳人家(节选)》同步检测1(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21:1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步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慰藉(jí)
干瘪(biě)
蓬蒿(hāo)
引颈受戮(lù)
B.沉湎(miàn)
栈桥(jiàn)
颓唐(tuí)
怒不可遏(è)
C.腌臜(zàn)
角色(
jiǎo)
骄奢(shē)
尽态极妍(yán)
D.攫取(jué)
巉岩(chán)
阔绰(chuó)
吹毛求疵(c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顶是(

A.荣鹰
谈笑风生
影影绰绰
B.荫庇
天伦之乐
断壁残垣
C.馈赠
万赖俱寂
如坐针毡
D.休憩
无精打采
周道如坻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词语。
(1)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2)这个小村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她妙手回春。
(3)老头子阴沉着脸,哼哼哈哈,一脑门子官司。
(4)一丈青大娘早就腻歪了老秀才。
4.判断下列语句使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何满子对爷爷心怀不满,拿白眼珠儿翻瞪爷爷,闷坐在窗根下,小嘴噘得能挂个油瓶儿。(  )
(2)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  )
(3)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栆,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
(4)自己已经老迈年高,砸碎了骨头也榨不出几两油来;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  )
5.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
(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
(2)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  )
(3)(那纤夫)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
(4)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  )
6.《蒲柳人家》是我国当代作家________(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7.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8.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9.“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10.选文在塑造一丈青大娘这一形象时,哪些地方采用了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碗米粉
徐全庆
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手插在衣兜里怎么也拿不出来。他的钱包丢了,他一分钱也没有了。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激动。
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选自2011年第1期《天池小小说》)
11.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他尴尬地站在那里,脸上立刻冒出一层汗水。
②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12.“收了生意”的杨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你如何理解他的这一举动?
13.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14.选文以
什么为线索?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三、表达交流
15.《蒲柳人家》中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一丈青大娘为他准备的大红兜肚、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走西口,这些都为我们描画出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风景习俗。请你也来介绍一种你家乡的传统习俗。
16.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下面是国家有关部门根据调查数据而制成的图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图表反映的主要信息:
参考答案
一、1.D
2.B
3.(1)途中休息临时吃点东西。
(2)称赞医生医术高明,能使病情严重的人恢复健康。
(3)形容心中含着怒气,不满的情绪流露在脸上。
(4)厌恶,厌烦。
4.(1)神态描写 (2)动作描写 (3)肖像描写
(4)心理描写
5.(1)夸张 (2)比喻 (3)对偶 (4)比喻、排比
6.刘绍棠 普通贫苦农家
二、(一)7.
(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2)可以看出她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解析:可以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阐述理由,要结合背景与主题把握人物性格。
8.
运用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解析:把握小说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常又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一一对应分析辨别即可。
9.
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显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解析:把握原文兴师动众的场面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来分析比较即可。
10.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看,一丈青大娘那种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品格是古典小说一贯宣扬的。其次,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的故事情节和《水浒传》中某些情节有异曲同工之妙。再次,一丈青大娘的绰号就取自《水浒传》的女英雄扈三娘的绰号。另外小说的语言更鲜明地流露出说唱艺术的痕迹,如:“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
解析:可以联系与文章相似的古典作品,从人物性格、人物故事、人物称呼、描写语言多个角度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
(二)11.①“尴尬”写出了父亲付不出米粉钱时难为情、不知所措的情态。②“使劲”写出了杨店主因感动而用力握住父亲的手的动作。
12.杨店主被父亲的真诚所打动;杨店主要为父亲了却这桩心愿;他想通过为父亲再做一次米粉来表达他的情意;表现了杨店主的善解人意。
13.父亲是个信守承诺、执着坚毅的人。十五年前,他在桂林因钱包丢失,未能付给杨店主一碗米粉钱,承诺以后一定要付给他。
事隔多年,“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所以他专程来到桂林,千方百计找到杨店主,归还了米粉钱,兑现了他当初的承诺。
14.选文以“一碗米粉”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叙写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埋下伏笔;中间使用插叙手法,插入对往事的回忆,释疑;结尾点明中心,呼应题目。
三、15.抓周。是当小孩满周岁时,将笔、墨、纸、砚、算盘、朝珠、玩具、小食品等所有的东西置于桌上,由小儿任意抓取。若抓起笔,则说其长大后一定是个文人;若抓取算盘,则说其将来是个商人;若抓起朝珠,说明其长大后可以为官。如今“抓周”习俗,已没有了迷信内容,纯粹是一种取乐逗趣的游戏,以助孩子周岁欢乐之兴,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美好的祝愿。
16.不同的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到学龄儿童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对他们的生长发育和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学龄儿童的肥胖率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上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