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蒲柳人家(节选)》同步试题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蒲柳人家(节选)》同步试题2(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6-24 21:1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蒲柳人家》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中注音和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A.戛然而止(jiá)
油光可鉴(照)
广袤(mào)
深恶痛绝(恶心)
B.载歌载舞(zài)
惟妙惟肖(相似)
褴褛(lǚ)
诲人不倦(教导)
C.不无裨益(bèi)
无边无垠(界限)
畸形(jì)
重峦叠嶂(屏障)
D.哄堂大笑(hōng)
镂空图案(雕刻)
摇曳(yè)
不可名状(名字)
2.在括号内填写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从直接的经济意义上讲,野生动物是我们人类可利用的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人类对野生动物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
)首先应该强调保护资源,然后(
)谈得上合理利用。
A.不仅
而且
所以

B.虽然
但是
因此

C.如果
那么
因此

D.虽然
而且
所以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
瞩目____上升的五星红旗,聆听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2)
手术前,他们把____困难和风险情况都考虑到了,并做了周密的应对安排与准备。
(3)
她反复问自己:“这次测试其他同学都过了,为什么______我不及格?”
A.慢慢
  重重  
偏偏
  B.徐徐  
种种
  偏偏
C.徐徐
  重重  
恰恰
  D.慢慢
  种种  
恰恰
4.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经过一夜的休息,同学们都恢复了体力,个个精神矍铄。
B.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C.李明思考了很长时间终于做出了这道数学题,真可谓妙手偶得。
D.最近,有一种不良倾向在潜滋暗长。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B.知识分子一般眼界比较开阔,富有正义感,民族的荣辱、国家的盛衰,往往更能激起他们的一腔报国之情。
C.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D.地震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及解放军部队全力救助,目前灾区群众已住进了临时帐篷,防止余震再次发生。
6.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爷爷为什么号称“何大学问”?这样的外号表现了这两个人物怎样的性格?
二、阅读与鉴赏
(一)比较阅读
多吃了几斤盐
刘绍棠
从1949年发表第一篇习作到现在,我的创作生涯整整齐齐40年了。虽然整整齐齐,却不是满满当当。40年中有22年“不务正业”,一半以上时间蛰居田园,在家乡苟全性命。如果不是熬到
1979年的出头之日,到死不过在北运河边修地球,也就没有我这10年的30本书了。
建国40年的酸、甜、苦、辣,在我的作品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痕迹。因此,我对蛀蚀党和国家肌体的各种腐败现象深恶痛绝,慷慨陈辞。但是,我也不愿看到社会发生动乱。我的大好青春,在种种动荡中虚耗一空,损失不可挽回,缺憾难以弥补。现在我五十有三,重病之后虽然“活”着,却已算不得“很在”。余年无多,尚有可为;不想挥时如土,“乱扔”岁月。
我不敢教训别人,但是教训我的儿女毫不嘴怯,虽然他们中间有洋牌博士和国产硕士,我开口头一句十有八九是:“你们懂什么?”
是的,他们不但没有吃过我那么多盐,也没有受过我那么多罪,更没有见过我曾亲历目睹的那么多真、善、美和假、恶、丑。对于脱离实际空谈,我的乡亲们一言以蔽之:“没有一句过日子的话。”我常拿村夫野老的这句大实话告诫我的儿女,说话办事一定要脚踏实地。
我的女儿、女婿带着他们的孩子到美国的大学工作和念学位,临走问我有何吩咐。我只说了三句话:“把书念好,不参加那边非学术性活动,到时候回国。”他们在美国住上了花园楼房,买上了自备汽车,吃穿都很丰富,但是在来信中却说他们只不过是人家的廉价智力劳工,不具有在国内的价值和社会地位。我给他们回信,说“梁园虽好,终非久留之地,此之谓也。”
大洋彼岸,数万里外,儿大不由爷;我这个寸步难行的老子,更无法遥控。然而,他们每次来信,满篇都是想念父母和祖国的话,表示拿到博士学位以后,一天也不耽搁,马上启程回国,只是我那八岁的小外孙女,在美国的幼儿园里住得有点乐不思蜀。
我对小外孙女十分放心,深信不疑。因为,她临行前向我告别时说:“姥爷想我就打电话,我马上坐飞机回来。”又说“等我回来就长大了,天天搀着姥爷走路。”
7.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豁达情操的反映,请简答以“多吃了几斤盐”为题的幽默所在。
8.细读文章,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如果不是熬到1979年的出头之日。
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头之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到死不过在北运河边修地球。
到死不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0年中有22年“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以大方之家的手笔,在文章中信手拈用了大量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还仿造了大量新词,令人耳目一新。如“挥时如土”是仿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再如“乱扔岁月”也属新词语,把岁月“这一_________之物,当作有形来写,产生了强烈的立体语感效果。
10.对文中祖孙三代人爱国主义感情分析有误的是(

A.作者的这种感情是通过自己亲身的感受来体现的。
B.作者的这种感情是通过对儿女的要求与期待体现的。
C.孙儿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幼扶老,孝敬长辈上。
D.儿女的这种感情体现在对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追求上。
11.下面是对文章的综合分析理解,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中引用乡亲们“没有一句过日子的话”表明了现在一些人不懂得生活,不会过日子。
B.文中引用小外孙女的话,符合儿童的身份,显示了儿童天真活泼而又幼稚的性格特点。
C.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了安定团结的重要,告诫人们一定要脚踏实地,切忌空谈。
D.“把书念好……到时候回国”这段话,看似平淡无奇,实是语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
(二)课外阅读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
在月光下砌座小塔,砌一座小小的塔来迎接那圆圆的中秋月时。我对于每一个佳节,都会预先以好几天欢乐兴奋的心情来等待那个节日的来临,最特别的是中秋节,我除了以一颗跃动的心在等待外,并且有所行动。我费了不少力气,去寻找砖块和瓦片,然后很小心地用这些材料,在我家门口的广场上,砌一座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的小塔。在当年小孩的眼里,这座塔像是很高、很大。
小塔往往在中秋前三天就砌成了。塔尖遥遥望着碧空,在期待着天上的月亮快点变得更大、更圆。中秋节砌小塔这个风俗习惯,我不知起于何时,也不知这个习惯的流行面有多广,但是在我的故乡潮汕一带,却是早就有之,而且十分普遍。
砌小塔本来多数是由男孩子来带头,女孩子一般只是在一旁帮助。而我的童年,不单很戏剧化,同时也有点男性化,我不甘向男孩子们示弱,于是,我独自砌我的塔。人小塔小。但也玲珑通透,已然像一座真塔。中秋晚上,孩子们愉快地拿着木柴、干草,由小塔的塔门放进塔里的中央,然后点上火,烧起塔来。
熊熊的火光由砖块与砖块中的间隙冒出来,有时我又抓了一把一把的盐,向红彤彤的小塔撒去。噼啪作响的声音从塔里传出,跟着便升起阵阵青蓝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使小塔显得更加明亮,更加美丽了。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的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
愉快的时间随着月亮西沉而逝,小塔也寂静暗淡下去。
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地拆去了小塔。自己砌成的小塔自己拆!难免心有不甘,但总存有一个希望——明年的中秋节,我又再重新砌一座小塔。
有一次,我的小塔提前被人毁去了!不知道是哪一个男孩子恶作剧,他拿了几个大鞭炮,丢进我的小塔里,“澎!嘭!嘭!”几声震耳的鞭炮声响起,过后,接着便哗哩哗啦地……啊!我的小塔!我的小塔的大部分骤然倒塌下来了。我噙着满眶眼泪,塔碎了,我的心也碎了!我怨恨那个毁掉我的小塔的男孩子。
但是,我没有哭出声,也没有骂出声来,我只痛在心里。一个小女孩自己辛辛苦苦砌成的小塔,竟也有人忍心一扬手就把它毁了!
童年的时光过去了。我踏上了迂回曲折、阴霾四布的人生旅途。幸福、快乐,对我是何等陌生!我在“秋月春风等闲度”中过着一段漫长的岁月!在那段期间里,我怕看到天上的明月,怕它给我带来内心的激荡,尤其是“一年明月今宵多”的中秋月。
天上月圆,而我心中却有几许残缺!我怕见月圆,一见月圆便会勾起很多悲痛的往事……
虽然目前我的心境已经好些了,但对于中秋月,我还是不敢多看……
至于儿时在故乡的中秋月下砌成的小塔被毁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倒觉得很有趣。对那个抛掷鞭炮,故意毁掉我的小塔的小男孩,我一点也不记恨。我想,假如有一天我有机会再见到那个男孩(如今,该是个中年汉子了吧),我们可能会有很多话好谈,“我倒想问问他,如果我再砌一座属于我的小塔,你还会把它毁掉吗?”
12.为什么童年时砌的小小的塔,当时在小孩的眼里“像是很高、很大”?
13.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小塔明亮、美丽的语句;用曲线画出表现“我”兴奋的语句。
14.“中秋节过后的两三天,我跟别的孩子一样,怅然的拆去了小塔。”请结合句意,说明“怅然”在句中的意思。
15.童年时,“我”对毁掉“我”的小塔的男孩是“怨恨”的,如今“我”对那个小男孩一点也不“记恨”。“怨恨”和“记恨”可不可以调换一下位置?为什么?
16.如果将结尾改为“我倒想问问他,童年时,你为什么要毁掉那座属于我的小塔”可以吗?为什么?
三、综合性学习
17.下面是某会议主持人所说的一段话,读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A.现在,有请著名青年学者辛哲先生做学术报告。
 B.辛哲先生德高望重,有很深厚的学术修养。
 C.他对人类在宇宙开发方面所做出的理论建树,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D.他的代表著作《新宇宙的梦想》被译成英、法、日、意等多国文字,且被许多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E.辛哲先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来,多年以来,一直不断地努力,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
 F.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辛哲先生做报告。
(1)语言不简明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2)语言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
(3)语义前后不连贯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应改为_____________(不能改变原意)
四、写作训练
18.大自然的色彩是绚丽的,红的花,绿的叶,蓝色的天空与海洋……生活的色彩是丰富的,红的热血,绿的生命,蓝色的梦幻与安宁……不同的人对色彩有不同的理解。
请你以“色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3)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B 
4.D 
5.B
6.奶奶外号“一丈青大娘”,因其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这个女中豪杰的形象十分相似。爷爷的外号“何大学问”,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而为了和这一外号相称,他还真穿起了长衫,说话也咬文嚼字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7.带有浓郁的自嘲,暗示了作者阅历的丰富。
8.(1)透露出作者忍辱负重的痛苦;写出了作者渴望光明的情感。
(2)以此假想,控诉了极左路线对人才的扼杀。
(3)指因受迫害使事业荒废,是一种解嘲式的幽默。
9.深恶痛绝、一言以蔽之;挥金如土;无形的、无法乱扔。
10.D
 
11.A
12.(1)童年时砌的小塔与“我”差不多同等高度。(2)砌塔时“我”付出了辛苦的劳动,“费不少力气”。(3)这座小塔充满了“我”对幸福、欢乐的向往和期望。
13.“升起阵阵青色的火焰,烧得通红的瓦片。”
“我鼓着掌在塔前雀跃,蹦跳,两条辫子轻轻的在我的肩上左右摇晃。”
14.不情愿。
15.不可以调换。“怨恨”指对人或事物强烈的不满。“记恨”是把对别人的怨恨记在心里。童年时,小男孩毁掉了“我”的小塔,用“怨恨”准确表达了“我”不满的心理。如今,是说对过去发生的事的感受,只能用“记恨”才准确表达“我”的心理。
16.不可以。因为(1)上文说“我一点也不记恨”(2)小塔仍然是我心中的期望。
17.(1)E(2)B(3)D
他被许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1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