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检测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是著名画家李可染对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阐述,作者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源于画家对客观事物身临其境的长期观察和全面、深刻的认识。文章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分析理解,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丰富多彩,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结构图示
重难解读
课文中引用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有何作用?,引用李太白的诗句,证明了“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增添了文学色彩。
拓展链接
山水画简称“山水”。中国画画科之一。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由地理形势图和人物画的背景演变而成。在魏、晋、六朝,逐渐发展,但仍多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至隋、唐,已有不少独立的山水画制作;五代、北宋而益趋成熟,作者纷起,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有淡彩。在艺术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灵魂(hún) 惆怅(chóu) 遥望(yáo) 浮光掠影(lüè)
B.歌颂(sòng)
真挚(zhì)
赋予(yú)
身临其境(jìng)
C.渲染(xuàn)
搏斗(bó)
夔门(kuí)
胸有成竹(xiōnɡ)
D.崇高(chóng)
辉煌(huánɡ)
朴素(pǔ)
朝朝暮暮(zhāo)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胸有成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连日来,暴雨袭击邕城,相关部门在各个易涝点浮光掠影,细心排查安全隐患。
C.如果写一首诗而意境不佳,味同嚼蜡,让人读了兴趣索然,那就不如无诗。
D.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运用的论证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B.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C.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D.四川人说:“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这话是有道理的。
4.填空。
李可染,江苏徐州人,________家,________成就最高。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5.从本文来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八段中“记得苏州有四棵古老的柏树……是画不出好画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链接
2018·襄阳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 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
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7.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⑥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第⑤段中武亦姝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11.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3分)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琴、棋、书、画”是我国四大传统艺术形式,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可以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从而使一个人变得高雅而富有情趣。请据此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短语与“琴棋书画”无关的一项是( )
A.柳骨颜筋 B.伯牙绝弦
C.韦编三绝 D.丢车保帅
(2)请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解详析
1.[解析]
B “予”应读“yǔ”。
2.B
3.[解析]
D 此句是引用论证,其他三项都是举例论证。
4.画 山水画
5.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6.举例论证。列举苏州四棵古柏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如果一位画家真正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那么一棵树,就可以唱一出重头戏”。
7.[解析]
此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确定论点,首先必须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所议论的问题,确定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题目、开头或结尾。题目如果是论点,通常是陈述句或判断句。如果论点在开头,一般提出论点的方法有:开门见山;针对现实中某一现象提出;引用名言提出;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引出。论点如果在结尾,能够总结全文,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陈述句或判断句就是论点。如果在题目和文中找不到论点,就需要根据论题和作者的叙述自己概括了。由此看出,本文结尾就是中心论点。
[答案]
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
8.[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清论证思路的能力。此题需要学生对内容有整体把握,第④至⑤段和第⑦段的内容是对应的,符合逻辑思维。
[答案]
会影响文意的表达。第④⑤段和第⑥段分别对应第⑦段中“阅读塑造丰盈的内心”“(阅读)给人以丰富的生活”两个分论点,且由“精神”写到“生活”,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
9.不能去掉。这一组关联词是递进关系,强调了“用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的重要性,使论证更严密;去掉后无此表达效果。
10.[解析]
B 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这里用的是衬托手法。
11.能。材料中,士兵通过阅读丰富了精神生活,振作了士气。这一事例可以论证本文“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的观点。
12.(1)[解析]
C “韦编三绝”是指看得书多,比喻读书勤奋。
(2)示例:雨后天晴,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松叶如针,水珠点点,闪闪发光。雨后水涨,山涧巨石上,漫过清清的流泉,淙淙作响。